分享

人世间的真相(五):不要和事实对抗

 阿蒲2017 2022-04-10

五 不要和事实对抗

人生的痛苦其实有两层,深层次的就是与身俱来的死亡恐惧。你现在的情绪皆是源自那里,我称之为“真恐惧”;浅层次的就是“假恐惧”:对真恐惧的恐惧,就是不肯面对真恐惧,不愿意接受此世的事实:有形有相的一切都是有缺憾的,都是无常的,都是会消亡的。

比如,想要身体的长生不老。这个梦人类已经做了几千年了,到现在也没有人实现过。

比如,想要事事圆满鱼与熊掌兼得。可惜在这个世界里,每样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够完全让你称心如意。

比如,想要一个人满足你的所有要求。那怎么可能?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的表现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比如,想要改变过去的事情,嘴里总是念着:如果当初如何如何就好了。这个问题可以讲一下。

时间机器是人为了改变现在幻想出的一种东西,原理是:过去是现在的成因,把过去改变了,现在就会跟着改变了。但是这句话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一个因就相当于一个整体,不可能再分成几部分。也就是说,每一刻世界的样子,就是一个因。所有人的行为都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都是因的组成部分。

比如,你卖了一只股票,结果第二天就涨了,于是你后悔莫及。但是,要知道你的交易也是属于后来出现上涨的原因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你只买卖了一手。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卖,可能后面就不会涨。所以如果你乘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更改了自己的买卖,后面的结果是不是上涨就难说了,反而可能会出现下跌。总之,不会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

所以,感到懊悔其实是认同了错误的认知:

可以改变部分原因仍然带来相同的结果。

这和不劳而获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劳而获相当于这个认知:我不做出改变,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没有人能更改事实。你可以忽视它,掩盖它,否定它,但决不可能改变它。因为事实就是相当于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在这个世界里,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所以对抗事实只能带来痛苦。

和事实对抗的表现常见的有:

1 害怕犯错,千方百计美化事实。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当别人向你询问某件事,了解某种情况时,你不是坦率说明你知道的,而会先思考怎么说对自己最有利。

比如下面的对话,常常发生在我和学员之间。

我:请问,你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学员:我不应该这样做。

我:请问你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学员:行为动机应该是出于平等心。

我:我没有说你这个行为是对是错。请问,你的行为动机是什么?

学员:为了......为了帮助他吧?

我:请问,你是否在行为之前停留一下,感受行为的动机?

学员:那天他很着急,所以我就......

我:请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是否在行为之前停留一下,感受行为的动机?

学员:我不是有意的,我就是......

我:请只回答是或不是,你当时停下来感受了吗?

学员:......没......有。

我:你为什么不直接回答?

学员:我害怕你批评我。

我:我为什么要批评你?我只是在问你行为的动机,帮你看到问题的原因。所以我需要事实情况,我为什么要批评你?

学员:我没有停一下,是做错了。做错了就会被批评。

我:请记住,行为对错的标准是依据你的需求而定。错不错,要由你的需求说了算,和我无关。我能做的,永远只有一件事:帮你看到真相。

害怕犯错误,害怕承受犯错误带来的痛苦,所以不愿意承认事实。但是不承认你就能舒服了吗?其实承认了你反倒会感到轻松。就像那些逃犯在被抓之后,不约而同地说“终于可以好好地睡一觉了”。与谎言相伴的日子,没有好日子。

2 不是用事实作为行为依据,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或者外人的表现。

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当做好坏对错的标准。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就是好事,正确的事;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就是坏事,错误的事。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个舒服的感受,是此刻的还是将来的?

很明显,此刻让你感到舒服的,不一定是好事。比如吸毒。真正对你有益的做法,往往是此刻令你不舒服的。比如坚持锻炼就会身体强健,但是没人能否定锻炼是很辛苦的。这就是“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话的体现。白吃的午餐,现在让你感到舒服,过后可能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那时候你还是无法舒服的。

这个世界永远是苦乐参半的。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也是你的选择。

所以,此刻的舒服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舒服,是否能够作为好坏对错的标准,是不确定的,不是事实,自然不能作为行为的依据。

还有一个错误就是:用别人的表现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

不是总有人这样讲吗:他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他。这里的问题仍然是:你对他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吗?确定不会出错吗?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要依据行为动机,不能依据行为表现。但行为动机是属于内在层面的,是无形无相的,是他人无法看到的。所以如何确定你的判断就是对的呢?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好心当作驴肝肺”这样的话不都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吗?

3 把自己看到的、认为的,不加以验证就等同于事实。

这就是自以为是,是即指事实。你看到的,不确定是全面的;你认为的,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本来就不是事实。把它们作为行为的依据,自然可能还是错的。

上述都是对抗事实的表现。和事实对抗,也许一时半会能感到自得,因为事实不会说话,你就认为自己是对的,它也不会反驳。但最后你一定会输得一败涂地,就如同谎言总会有被揭穿的一天,同时维持谎言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常讲的“活在当下”,就是指以事实做为行为依据,而不是你的认知。如果把“世界是真实的”作为前提,“活在当下”就相当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事情上和有效的思考上,而不是无谓的思考,即:思考的内容与目前做的事情无关,与自己的需求无关。

比如,做事就专注于此刻的做法,而不去想什么“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如果结果不好会怎样怎样”......结果应该是你早就有预设了才开始做的,做了之后再思考就没有意义了。就好比你确定了一个目的地开始前进,走着走着又想“我是不是应该到那里去”“那个地方好不好”......那还不如先停下来想清楚再走。

比如,时常回想过去感到懊悔,整天念叨“如果当初......”。你想再多当初的事情也无法更改了,只会给自己添堵。难道你想要的就是让自己难受吗?如果你确定就是想感受那股难受劲,那也可以。

确定的需求可以相当于事实。所以,如果你确定要通过思考获得某种感受,比如做白日梦可以让自己觉得舒服;用假设的说法满足自己的领导欲,“要是我当总理,我会......”;玩各种思维游戏可以获得乐趣......只要你确定那是你的需求,那么那些思考就是有效的;如果你不确定,那些思考就是无谓的,对你的实际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一切应该从事实出发,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是: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事实。“我确定不知道什么是事实”,这也是一个事实。既然不知道,那就首先要去认清事实。认清事实有两种做法:

外在层面用行为去实践,所以才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说法。发现南墙确实撞不倒,黄河原来就是这个样子,你就踏实了。

内在层面通过接纳感受直接去看潜意识,潜意识的认知都是对事实正确的认知。这样做可以帮你节省无数的光阴。

总之,你现在活在虚假的虚假中,所以承受着双倍的痛苦:

此世本来就是万般皆苦,世事无常,已经是痛苦的;你还要否认这些,以为自己能好过一点,其实只会更痛苦。

所以想要摆脱痛苦,第一步要看清虚假中的相对真实,承认自己活在虚假中,消除虚假的痛苦,即和事实对抗的痛苦。等你甘愿承认上面所言的事实了,你的日子就能好过一半了。

然后再借相对真实走向真实,化解真实的痛苦:与身俱来的死亡恐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