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 | 彼得鲁斯·克里斯蒂《少女的肖像》

 世界名画 2022-04-10

油画《少女的肖像(英语:Portrait of a Young Girl)》是尼德兰画家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的作品,这是一幅小型橡木板油画,估计在1465至1470年完成,是他人生晚期的作品,现收藏在柏林画廊。这幅画标志着早期尼德兰肖像画风格的重大进步,画中少女所处环境立体而逼真,空气透视效果显著,少女的眼睛看向观众,复杂的表情融矜持、聪慧和机敏于一体。

画作名称:少女的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Girl)

艺术家:彼得鲁斯·克里斯蒂(Petrus Christus)

年份:1465-1479年

原作材质:木板油画(Oil on wood)

原作尺寸:29cm×22.5cm

馆藏地: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 Berlin)


后世普遍认为,《少女的肖像》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精美的肖像画。美术史学家乔尔·阿普顿认为,画中少女仿佛“放在黑色天鹅绒靠垫上的打磨珍珠,几乎散发出乳白色的光泽”。画面构造以扬·范艾克和罗希尔·范德魏登的作品为基础,对后世数十年的绘画影响深远。少女的眼睛稍微有点斜视,眉毛略微倾斜,形成耐人寻味的眼神,这是画作魅力的重要来源。

这幅画的馆藏地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是德国柏林的一座艺术博物馆,也是展示属于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的主要绘画作品的博物馆,拥有世界领先的欧洲13世纪至18世纪的艺术珍品。该馆起初于1830年对外开放,1998年重建。

■ 1830年的柏林画廊,Friedrich Thiele绘,1830年

■ 柏林画廊,Oursana拍摄于2015年

画家


彼得鲁斯·克里斯蒂(英语:Petrus Christus;约1410/1420年-1475/1476年),出生于比利时的巴尔莱-赫尔托赫,是大约从 1444 年起活跃于布鲁日的早期尼德兰画家。布鲁日是比利时弗拉芒大区西佛兰德省的一个港口城市,布鲁日当时是荷兰领先的绘画中心。

■ 油画《布鲁日的城堡》,Jan Baptist van Meunincxhove绘,1690-1700年

名声显赫的北方文艺复兴的画家扬·范艾克在1441年去世后,彼得鲁斯·克里斯蒂和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一起成为尼德兰领袖画家。克里斯蒂常年居住在布鲁日,并取得了该市的公民权。他为尼德兰、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客户作画。

■ 油画《哀悼(Lamentation)》,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绘,约1455-1460年

彼得鲁斯·克里斯蒂受到扬·范艾克和罗希尔·范德魏登的影响,并以他的线性透视创新和似乎源自微缩模型和泥金装饰手抄本的细致技术而闻名。泥金装饰手抄本(Illuminated manuscript)是手抄本的一种,其内容通常是关于宗教的,内文由精美的装饰来填充,例如经过装饰性处理的首字母和边框。泥金装饰图形则经常取材自中世纪纹章或宗教徽记。

■ 十三世纪的泥金装饰手抄本

现在,大约有30件作品被确信是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的作品,最著名的包括《卡尔特斯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 Carthusian)》和《少女的肖像》;两者都在以详细而不是平坦的背景呈现人物时极具创新性。

■ 油画《卡尔特斯人的肖像》,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绘,1446年

克里斯蒂去世后的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一个不知名的画家,直到现代艺术史学家的工作才确立了他的重要地位。乔尔乔·瓦萨里在他写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传记中几乎没有提到他,而近现代的很多文献将他的作品误判为其他画家。

19世纪早期至中期,德国艺术史学家Gustav Waagen将克里斯蒂的绘画误认为为法国风格。德国画家约翰·大卫·帕萨万(Johann David Passavant;1787年9月18日-1861年8月17日)在甄别克里斯蒂作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约翰·大卫·帕萨万自画像,1818年

视觉之旅


克里斯蒂的名作《少女的肖像》中的少女,身处狭窄矩形空间,身后是护墙板装饰的墙壁,建筑环境平衡之余又显压抑。女子上衣和身后墙板上的水平平行线将画面分割,再在她衣服领口形成的倒三角形处结合。

画作背景渲染在一定程度与当时肖像画的常规做法不符:后世普遍认为扬·范艾克是克里斯蒂的导师,但范艾克经常以精致的内部装饰作为画作背景。相比之下,《少女的肖像》女子背后是暗褐色墙壁,缺乏复杂细节。墙壁由不同材质分成两部分,上方是护壁板顶木条,下方是护墙板。墙壁令少女身处真实的室内环境,估计就是她家里某个位置。

■ 让·富盖《默伦双联画》右半部,1452年完成,皇家安特卫普美术馆藏,这幅作品的完成时间比《少女的肖像》早,同样反映克里斯蒂画作《少女的肖像》中的哥特式理念。

油画《少女的肖像》中,光线从左侧照入画面空间,影子映在人物身后的墙上,并以少女头上埃宁帽投射的阴影最浓。埃宁帽(hennin)是中世纪晚期欧洲妇女佩戴的锥形或截锥形头饰,高耸向上,让人想起当时的哥特建筑。在勃艮第和法国最常见,但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见,尤其是在英国法院,以及北欧、匈牙利和波兰。身后的墙壁加大空间纵深感,有充足位置刻画细节,查尔斯·斯特林(Charles Sterling)认为这样的创作手段显然受到范艾克影响。光线在女孩身后投射出模糊而弯曲的阴影,与她的脸颊和发际轮廓相对比,令画面更趋平衡。

 

■ 少女头上埃宁帽投射的阴影最浓

少女皮肤白皙,眼睛呈杏仁形,略似东方人,嘴唇显得任性。她的面部器官略显拉长,肩膀狭窄,头发向头顶扎紧,显得额头长到有些不自然,这些特征都体现出哥特式创作风格。

少女身着昂贵的衣装和珠宝,看起来异常优雅。她斜视画布方向的眼光颇具穿透力而且体现出自我意识,部分美术史学家觉得这样的眼光令人不安。乔安娜·伍兹-马斯登(Joanna Woods-Marsden)认为,画中女子看来是以如此特殊的神态向观众示意,这即便在意大利肖像画历史上也前所未有。她的示意又因画作的构图变得更加明显,几乎强迫观众把视线集中在人物眼部,似乎想要质疑画家、模特儿、赞助人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 罗希尔·范德魏登约1460年完成的《妇人画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人物表情和面部特征与《少女的肖像》都有相似之处

油画《少女的肖像》中的模特,头上戴着截短或蜂巢式的埃宁帽,这种帽子在当时勃艮第公国宫廷颇为时髦。一位曾在罗希尔·范德魏登手下学习的佚名画家的画作《引见圣母(Presentation of Christ)》中有两名年长女子,头上也戴着似乎是的无尾的埃宁帽。这位佚名画家现在一般称为普拉多博物馆画作《博士来拜》的作者(Master of the Prado Adoration of the Magi),他是一位大约活跃在1475年-1500年间的尼德兰画家,他的身份已经佚失了。

■ 油画《引见圣母》,普拉多博物馆画作《博士来拜》的作者绘,1470-1480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 油画《博士来拜》,普拉多博物馆画作《博士来拜》的作者绘,1460-1470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少女的肖像》中的模特下巴下面的黑色带子在同时代画作中很少见,估计是借鉴当时的男式兜帽,这种帽子都有很长的尾带,有时就像画中一样在下巴下面缠住。

画上对服装与饰品细节及纹理的精细渲染可以看出范艾克的影响,白皙皮肤和坚固骨架体现出强烈的范艾克风格,让人想到范艾克作品《阿诺菲尼的婚礼》中的男子。

■ 油画《阿诺菲尼的婚礼(Arnolfini Portrait)》扬·范艾克绘,1434年,英国国家美术馆

除此以外,克里斯蒂在其他方面不再遵循范艾克和罗伯特·坎平开创的发展方向,不再把人物画得像两位前辈那般丰盈,而是更显高瘦。美术史学者罗伯特·祖卡勒(Robert Suckale)认为,画上瘦长的上半身,在V形貂皮衣领和圆筒形的帽子衬托下显得人物身材更高。此外,虽然第一代早期尼德兰画家将人物肖像世俗化,并因新兴中产阶段的赞助获利,但克里斯蒂却选择把少女画成贵族,人物形象骄矜、世故,身上衣装也十分精美。

少女的身份


前文提及的古斯塔夫·瓦根(日后成为柏林博物馆馆长)曾在这幅画的原始画框(如今已经丢失)上看到拉丁语铭文,他在标识年份1824或1825年的信中称,这段铭文除画家签名外,还标明画中人物身份是“塔尔博特家族名人的侄女”。瓦根的研究促使后人一致认为,画中少女是此时以什鲁斯伯里伯爵(Earl of Shrewsbury)为首的英格兰统治阶级塔尔博特家族成员。

1863年,乔治·沙夫(George Scharf)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这幅画本应与克里斯蒂的另一幅作品《爱德华·格里姆斯顿肖像(Portrait of Edward Grimston)》组成双联画,其中《少女的肖像》放在右翼,如此说来模特儿很可能就是格里姆斯顿的首任夫人爱丽丝(Alice)。

■ 油画爱德华·格里姆斯顿肖像》,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绘,1446年,伦敦国家美术馆,

1913年,格雷特·林(Grete Ring)认为沙夫的看法不可能正确,因为两幅画的尺寸和背景图案都不匹配,而且《少女的肖像》完成时间很可能比格里姆斯顿画像要晚20到30年。

■ 假想双联画《爱德华·格里姆斯顿肖像)》和《少女的肖像》

乔尔·阿普顿(Joel Upton)认可瓦根的分析,他经过调查后认为“塔尔博特家族名人”是在1453年卡斯蒂永战役中阵亡的第一代什鲁斯伯里伯爵约翰·塔尔波特(John Talbot, 1st Earl of Shrewsbury and 1st Earl of Waterford;1384年/1387年-1453年7月17日)。这位伯爵又被称为老塔尔波特,出生于施洛普郡,是英法百年战争中一名重要的英国军事将领,也是唯一由兰开斯特人担任的法国骑士统帅。他的英雄形象是在莎士比亚剧作《亨利六世 (第一部)》中被塑造:“勇士塔尔波特,什鲁斯伯里伯爵,由他少数的战胜所塑造。”塔尔波特的失败全数被归咎于法斯特尔夫与和英国议会的长期争执。汤玛斯·纳什在他出版的小册子《贫穷的皮尔斯》(Pierce Penniless)对本剧做了评论,让塔尔波特在过世200年后,重新成为英国人的典范。

■ 第一代什鲁斯伯里伯爵约翰·塔尔波特,佚名绘,约1625-1632年

■ 塔尔波特死于卡斯蒂隆战役,Charles-Philippe Larivière绘,1839年

但是,约翰·塔尔波特唯一的侄女安卡雷特(Ankaret)于1421年夭折,与这幅画的创作的时间对不上。洛恩·坎贝尔(Lorne Campbell)认为,考虑到铭文是拉丁语,拉丁语neptis有“侄女”的意思,也有“孙女”的意思,瓦根可能把原意“孙女”的单词误解成“侄女”。

因此,阿普顿认为,画中少女应该是第二代什鲁斯伯里伯爵的女儿安妮或玛格丽特。第二代什鲁斯伯里伯爵约翰·塔尔博特(John Talbot, 2nd Earl of Shrewsbury;约1413年-1460年7月10日)是英国贵族,于1457年被授予嘉德骑士勋章,在北安普顿战役中阵亡。这位伯爵在1444至1445年成婚,所以克里斯蒂创作时这两个女孩应该还不满20岁。

伯爵的女儿安妮(Lady Anne Talbot;约1445年-1494年5月17日),她的第一任丈夫是Sir Henry Vernon,第二任丈夫是Ralph Shirley。伯爵的另一个女儿玛格丽特(Margaret Talbot)可能出生于1460年,丈夫是Thomas Chaworth,没有子嗣。

1468年,爱德华四世之妹约克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York)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成婚,安妮和玛格丽特很可能前往布鲁日观礼此次举世闻名的奢华婚礼。

画作流传


油画《少女的肖像》现存最早的文献记录是1492年美第奇家族的库房清单,记录称画作是法国女士的半身像油画,是布鲁日人士彼得罗·克雷西(Pietro Cresci)的作品。但从库房的其他收藏品来看,记录员只是简单把所有北方文艺复兴美术收藏品记为“法国”画作,并不知道这幅画的真正来历。这份记录除说明国籍外没有提供任何有关少女身份的信息,说明美第奇家族是出于美学考量而非历史意义收藏本画。美第奇家族(意大利语:Medici),是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

油画《少女的肖像》在美第奇家族的文献中标注的价格高达40弗罗林,而且展示的位置十分显眼。弗罗林(Florin)是1252至1533年间铸造的一种金币。最初是由佛罗伦萨共和国铸造,它含有3.49914114克黄金,正面是佛罗伦萨市徽百合花饰,背面是施洗约翰像。

■ 佛罗伦萨1347年铸造的弗罗林

时间进入20世纪后,经欧文·潘诺夫斯基全力推动,克里斯蒂成为公认的15世纪北方文艺复兴重要画家。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年3月30日-1968年3月14日),德国犹太裔艺术史学者,其艺术史研究范畴主要在中世纪与北方文艺复兴艺术。潘诺夫斯基称赞《少女的肖像》十分迷人,极具法国肖像画风格,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画中人物同《默伦双联画》(Melun Diptych)右半部的圣母很像。斯特林也认为两幅画上的女人相似,特别是向后紧束的头发、高高的颧骨、斜视的眼睛和看起来闷闷不乐的表情。

■ 《默伦双联画》,Jean Fouquet绘,1452年

1821年,普鲁士皇室买下爱德华·索利的大量收藏品,《少女的肖像》也在其中,此时刚刚成立的柏林画廊获许挑选藏品。爱德华·索利(Edward Solly;1776年4月25日-1844年12月2日)是一位居住在柏林的英国商人,他收藏了很多意大利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绘画作品以及早期荷兰绘画的杰出作品,而这些作品在当时未受到重视。1821年,索利将他收藏的约3000件艺术品卖给了普鲁士国王,其中有677件作品成为柏林画廊的核心藏品。

■ 爱德华·索利肖像,作者不详,19世纪早期

1825年,瓦根判定原始画框上的铭文“PETR XPI”是“Petrus Christophori彼得鲁斯·克里斯托弗里)”的缩写,进而与乔尔乔·瓦萨里1568年版《艺苑名人传》中记载的Pietro Christa(彼得罗·克里斯塔)联系起来,终于确认这幅画是克里斯蒂的真迹。瓦根还用同一方法认定现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绘画《圣埃利古斯在他的金匠工作室(Saint Eligius in His Workshop)》也是克里斯蒂的作品,让画家在默默无闻几个世纪后终于获得人们的重新认识。

■ 油画《圣埃利古斯在他的金匠工作室》,彼得鲁斯·克里斯蒂绘,1449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瓦根确认《少女的肖像》的作者身份前,克里斯蒂的许多画作都被当成范艾克的作品。经过瓦根正名,克里斯蒂成为公认的大师,现存于世的画作中有六幅已经确认有他的签名,只不过所签文字并不完全相同。此后的一个世纪里,人们为克里斯蒂出书立传,许多美术史学家(特别是潘诺夫斯基)逐渐把他和范艾克的作品区分开来。

创作时间


通过对比人物衣饰风格与各时代的流行趋势,沃尔夫冈·舍内(Wolfgang Schöne)于20世纪30年代认定《少女的肖像》大约是在1446年完成。20世纪上半叶,部分一度认定是克里斯蒂画作的作者身份和完成时间都受到质疑。 

1957年,马克斯·雅各布·弗里德兰德在著作《早期尼德兰绘画(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中推断克里斯蒂画作的创作顺序和完成时间。马克斯·雅各布·弗里德兰德(Max Jakob Friedländer;1867年7月5日-1958年10月11日),德国博物馆馆长和艺术史学家。他是早期荷兰绘画和北方文艺复兴的专家。但是短短几年后,他的判断就遭奥托·佩希特(Otto Pächt)驳斥。

■ 有本人签名的马克斯·雅各布·弗里德兰德肖像,Julius Guggenheimer拍摄于1941年1月1日

1953年,潘诺夫斯基认定肖恩推断的完成时间至少早了20年。在他看来,《少女的肖像》中模特衣装类似15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的勃艮第高级时装。潘诺夫斯基认为,汉斯·梅姆林约1470年完成的《玛利亚·波提纳利像》中人物所戴埃宁帽,与克里斯蒂作品中的埃宁帽相似,少女衣装也与15世纪70年代布鲁日泥金装饰手抄本《路易斯·德格鲁修斯的弗鲁瓦萨尔(Froissart of Louis of Gruuthuse》中的女子很像。

■ 油画《玛利亚·波提纳利像》汉斯·梅姆林绘,约147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15世纪70年代布鲁日泥金装饰手抄本《路易斯·德格鲁修斯的弗鲁瓦萨尔》插图

斯特林判断这幅《少女的肖像》大约是在1465年完成,理由是克里斯蒂画作中的埃宁帽比梅姆林作品中要短得多,这种加长款的流行时间应该比短款要晚几年,同时克里斯蒂的作品中也没有垂悬的面纱。斯特林还进一步指出,与作者早期作品相比,《少女的肖像》景深更大,光线细节更复杂,所以应该是克里斯蒂后期的作品。


精彩回顾


阶痕凝碧柳如烟,巧画娥眉对锦弦。

望月不猜春日好,扶花才叹旧时妍。

遇见名画 版权所有

enjoy masterpiece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