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视为中兴之机的两次改革,缘何成了北宋亡国的根源?

 炫叶楓雪 2022-04-10

若问北宋因何灭亡?有人说金兵大举入侵;有人说徽宗奢靡无度,荒废朝政;还有人说'六贼’当政,吏治败坏,今天我要说北宋实亡于党争。自神宗起,新旧党争五十余年,对外态度摇摆,和战不定;对内官场相互倾轧,朝廷朝令夕改。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津津乐道的范、王改革!

提起这两次改革,现代人大多站在过来人的角度去研究其积极意义,比如:澄清吏治、抑制兼并、发展生产力、加强军备等等。诚然,这些积极意义不可抹杀,但放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之下,这些改革不可能成功,并且打开了党争的潘多拉魔盒。

宋仁宗庆历年间,’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日益严重,令这个号称最富裕的王朝财政也难以支撑,外部与西夏战争不断,内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全局性的统治危机全面爆发。面对此种困境,仁宗君臣开始思索解决办法,一些大臣提出了改革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以应对时局,此时本没有保守派、改革派之称,大部分人对于改革是没有意见的,分歧主要在于改革范围及方式。比较务实的人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人以范仲淹、韩琦为首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但同时,用人唯才是举,忽略了道德及素质要求,导致政令实行过程中对民间造成困扰。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从道德教育提高官员素质,不必过分干扰市场。另外新政中’抑侥幸、均公田、精贡举'等措施侵害了少数人权益,这些人反对改革,态度强硬。前者人们习惯称之为改革派,后两者统称为保守派。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宋夏和议签订后,财政危机稍缓,宋仁宗认为统治危机已过,且改革派通过实行新政攫取权力,恐威胁皇权,再加上一些态度强硬的反对派控诉朋党,遂全面罢黜改革派人士,取消新政,改革宣告失败!此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其影响可谓深远,甚至成为北宋亡国之因!

改革失败后,北宋朝廷进入了一段反思期。激进派愈发激进,认为改革派失败是因为权力不够,改革不够彻底;反对派则认为改革不但触动利益,并且对民间干扰太大,反而起到恶劣影响,应当更加重视道德约束,因此愈加反对改革。由此走向了两条极端而又截然相反的路!在朝政上由相互指责反对到相互攻击陷害,最终滑向了党争的深渊!

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进行改革,企图一举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此时的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更加激进,对权力更加渴望,虽说是为了推行改革;用人方面更加不择手段。而反对派以司马光、二程为首,抱着典籍,站在道德高度反对更甚!此时的北宋政坛活跃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改革派,此类人比较务实,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但为人处事不择手段;另一种人是保守派,此类人动辄引经据典,善于空谈却完全不通世事!无论哪派,掌权后极力打压反对派,完全是排除异己,丝毫没有了文人胸襟,君子气度!此时的北宋政坛仿若一群有抱负的流氓和只会说教的腐儒轮流掌权,导致政策多变,尤其是外交方便朝令夕改,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

改革派上位,对外强硬,主张收复失地,往往挑起战火却徒劳无功,保守派趁机打压,随后掌权,不论是非推翻前者一切政令,对外卑躬屈膝,委屈求和。于是北宋自神宗其呈现这样一种现象:国际环境太平,适合稳步发展时,国内鹰派掌权,对外扩张,失败后下台。边境战火燃起,需要保家卫国时,国内鸽派掌权,总是屈膝求和!《孙子兵法》有言:“兵者,国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兵不妄动本没有错,但作为一个国家,至少应做到’不轻易言战,战必死战'。在这种长期错位的国策指导下,焉能图强?

神宗以后的新旧两党,实由庆历时期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逐渐演变而来。两派的分歧由最初的改革方式到最后的是否需要改革,似是历史的倒退,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逆流?

改革派失去了道德约束,由最初的理想抱负到后来用人的不拘品德,发展到最后为了争权夺利不择手段;而保守派由最初的重道德但不反对改革,只是不同意改革方式,发展到最后强烈反对改革,变成一帮只会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北宋官场经'庆历新政'而出现裂痕,至’王安石变法'完全分裂对立,此后党争五十多年,直至灭亡,实在令人唏嘘!

总结:北宋党争在于用人失策,由才德兼备变成了才德对立,后期的新旧党:新党有才无德,旧党有德无才。而正是两次改革完成了人才的分流,造成了后期党争不息。曹操曾言:乱世之初,用才不用德。这是特定情境,用人之道还是在于德才兼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