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2年许嘉璐谈: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skysun000001 2022-04-10

2002年9月3日晚,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外名家系列讲座”请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作演讲,题目是《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主要谈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文化的基本概念。曾有人对文化的概念作过统计,有200多种,而有人说最主要的有20多种。而他认为文化的概念应该有N种,就是无数种。他的定义是,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有意创造,如翻版出的维纳斯的塑像不是文化,而翻版的行为是文化。文化分为表层文化(如衣食住行玩)、中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也叫哲学文化)。这三个层的文化相互交叉,表层和中层映射到底层。文化发展分三个阶段:发生、发展和衰落。文化的发生阶段是指从猿到智人,最后到原始公社形成的阶段;文化的发展阶段是多种文化融汇、撞击的过程,而文化封闭和异质文化的冲击容易导致文化衰落,乃至消亡。

二是中华文化的概述。中华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汉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鲁迅说过,孔夫子在他身后才阔起来。孔子总结了适合中国地理、环境的规律性的东西,带有普适性,因而它构成中华文化的支柱。儒家文化的特征突出表现在: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关于如何处理人与天的关系,儒家文化重和谐轻征服;对待现世与来世,是重现世轻来世,重人事轻鬼神。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的宗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儒家文化随农业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今天,我们在原有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应该把文化调整得更好。他以为,当今时代是经过文化衰落、萎缩之后的自省阶段,我们应当主动与异质文化接触,吸纳融合以图奋进。

三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他认为,文化与经济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经济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而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优越的文化不是真正的强大。因此,今后的经济应当是文化经济。因为文化渗透到经济的全过程。“文化一体化”的提法抹杀了文化的民族性,因而是不可能的。今天在我们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接轨的事物是要有所区别的,因此文化自觉就更加重要和紧迫。文化自觉后,应当透视和重视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如经济领域中的“诚信”。诚信是中国的土产品,在中国的农业社会就已经埋下了“信”的种子。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多得很。他认为,当前文化应在当政者和知识分子中首先自觉。当前我国处在一个文化建设高潮的前期。他非常有信心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一定会建构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演讲结束之后,大家对许副委员长讲的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及忠孝的观点很感兴趣,有人当场透露,许副委员长与他的恩师就有一段十分感人的事:一次恩师病了,想吃“羊肉泡馍”。于是他就骑自行车到街上买了一碗“羊肉泡馍”,并看着恩师吃下去。听到这个故事,会场再一次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副委员长一再声明,他不是文化与经济的专家,但他从孔子、孟子,春秋战国讲到秦汉,从宋明理学到康乾,从本民族讲到世界,从汉文化讲到少数民族文化,从儒家文化讲到基督教,一幅浩浩荡荡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图景展现在你面前,这更不得不不让人感佩他的谦逊,感觉他的智慧深度和对文化的自觉。

(原文标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畅谈文化与经济》,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19日;本文转载自《以学资政》,徐庆群著,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图片
徐庆群

笔名小小,编审、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理事。发起公大读书会、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全国读书会联盟、三人行读书会、小的爱读书会,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因长期从事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研究及宣讲,被誉为“志愿者宣传家”。出版专著:《他们在行动——中国志愿者纪实》(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开“志愿文学”先河)《以学资政》《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我们在一线》《至爱——庆群谈“志愿文学”》(翻译阿拉伯语,输出到阿联酋),诗集我经过的时候,你知道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