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瞿林东: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的成果

 skysun000001 2022-04-10
20年前,我负责的《学习时报》“文史经纬”版面上有一个栏目叫“经济全球化下中华文化的走向”,为此栏目,我和同事陶春一同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
瞿林东教授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的学生,是著名的史学理论专家。第一次认识是在一次会议上,时为《光明日报》的记者张小也介绍我找瞿老师约稿。我和小也相识在学术会议上,都是做文史方面的编辑,自然存在“竞争”的问题,她是《光明日报》的,而当时《学习时报》在社会上的影响还不大,不了解情况的学者们一听《学习时报》是中央党校办的,就觉得政治性一定很强,文史的稿子是副刊,是不被重视的……报社领导多次强调《学习时报》没有副刊。所以,我感觉我的优势不明显,只能真诚热情,先跟作者交朋友,介绍《学习时报》,争得他们的支持。小也很热心,几次开会后,她总是夸我,如何如何敬业,就让去找瞿林东老师。当时,我把瞿老师从会议上请了出来。后来听人讲,瞿老师说,小徐胆量大敢把我从会上叫出来。我知道这是瞿老师在表扬我,因为作为记者,就得敢于往前冲,善于抓住机会,别管你的采访对象是谁,首先尊重,然后真诚,就会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的。从那时以后,瞿教授给我很多支持,发动他的学生为我报写稿。本文原题为《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原载《学习时报》2002年1月22日,后收入《以学资政》一书。

图片来自网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我们数以万计的同胞被埋在废墟,那些珍贵的人文资源也遭受了毁灭性剧创:具有1441年的古老县城瞬间被夷为平地,闻名的大禹故里被毁损,国家4A级景区九黄山猿王洞遭到重创……6支羌笛曲谱在震后的搬迁中遗失,北川和茂县两个羌族博物馆一个被摧毁、一个垮塌,汶川县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萝卜寨100%的房屋坍塌,一批民族文化人才和专家在地震中遇难。一项调查显示,在2万多遇难的羌族群众中有20多位有影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一位从灾区返回的羌族学者说,在北川,“几乎没有一个羌族家族是完整的”。
保护民间文化遗产,须臾不可以耽误啊!
记者:从历史上看,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来以久。请谈谈您的看法。
瞿林东: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这种交流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伴随着历史进程,这种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太久远的不说了,就中国汉唐时期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极其辉煌的时代。汉唐文明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但其中也包含了对于外来文明的吸收。同样,汉唐文明尤其是唐代文明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这是各国历史学家们所公认的。可见,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确有长久的历史。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对殖民地的占有和掠夺,也是一种“交流”的形式,但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形式,同古代的经济、文化交流有本质上的区别。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华文化的发展应是怎样的态势?有人担心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的个性得不到凸现?您对此如何认识?
瞿林东:对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它,而是要面对它。这是一个历史趋势,人们认识到它的种种作用,从而采取理性的、正确的措施。总地来看,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应采取这一态势,即面对世界、发展自己。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160年左右,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理直气壮地、充满信心地面对世界,这就是走向世界、向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事物学习,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仅仅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开始。我所理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是指国家的富强,另方面也包含中国将对世界的历史进步作出新的、更辉煌的贡献。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也应关注文化领域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不仅要在经济上占到很多好处,而且也会在文化上大规模地推销自己,这种文化推销归根到底也是和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对此,一方面,我们应当清醒对待,应当有所警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有充分的自信心,即中华文化的历史积累和优良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有深厚的根基。所谓根深叶茂,这是自然之理,也是文化之理。中华文化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其各个方面的创造和成就,已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随着世界各国间文化交往的日益发展,中华文化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受到世界的了解和重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点和个性也会受到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尊重。近20多年来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个判断是有根据的。其次,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和文化传统,也要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在继承其优秀遗产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吸收一切先进文化成果,进行新的创造。中华文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传统。我们的先人早就懂得:“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易·系辞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创新而不遗余力,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这是我们中华文化之民族性的重要方面。尊重传统和锐意创新的辩证统一,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并自觉实践这一规律,中华文化在新的世纪里将更加显示出它的光华和辉煌。再次,世界历史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总是表现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美好的事物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彩的,不是贫乏的,而是丰富的,这在精神、文化方面尤其突出。我认为,提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经济趋于全球化,但是各个伟大民族必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
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很赞成。在文化方面,不迷信别人,也不固守自身,而是树立保持民族特点和风格、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化发展观,使我们中华文化既显示出东方文化的睿智和魅力,又是开放的和受到世界欢迎的文化。

记者:从您上面所作的分析来看,是否可以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会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的提法是不恰当的?
瞿林东: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现在也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关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发展的前景问题,不同的认识就更多一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认为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导致文化全球化。前面讲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交往、联系、相互影响会更加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全球化。首先,有一个基本观点是必须明确的,即经济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文化,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经济讲求效益、讲求速度、讲求给人们带来多少物质财富;文化讲求境界、讲求风格、讲求给人们带来多少精神享受。各国在经济上的差别,是可以测定出来的,而它们在文化面貌上的不同,则是不好用量化的标准来测定的。其次,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同现实密切相关,一方面又同历史密切联系。一个民族国家的存在,是同这个国家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分不开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民族和今天的56个民族所共同创造的,源远流长,遗产丰厚,这个历史是割不断的。不独中国如此,其他凡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是如此。再次,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以为“经济全球化”是所有国家都能得到相同的利益,以致于必将导致文化上的“趋同”。其实,经济全球化本身并非如此,发达国家获得最大利益,发展中国家如果应对得当,可以获得一部分利益,如果应对失当或因其他客观上的诸多原因,不仅得不到利益,甚至会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是非标准、利害得失是会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局面怎么可能会出现文化全球化呢!因而,这种提法或类似提法是不妥当的。

记者: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您对文化问题十分关注,这是出于专业上的考虑,还是源于一种社会责任?您认为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这些问题的最重要的意义何在?
瞿林东:我对文化比较关注,既有专业上的敏感,同时也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我认为大多数史学工作者都是如此。从专业上看,史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不能脱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史学发展前景》,就是基于这种认识。从社会责任来看,我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主题。我们中国人对此应当有清醒的和明确的认识,这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不论在决策层面上,还是在民族素质层面上,都与此密切相关。党的十五大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它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如何制定我们的文化政策,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如何加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自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这又不只是一个文化政策问题,它是同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相关联的。我建议有更多的人来参加讨论经济和文化是什么关系,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华文化如何发展,等等,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我们的认识,推进我们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04页)。当全民族有了“文化自觉”意识,我们中华文化必定有更加辉煌的前景。

总之,我们既要关注经济全球化,就应当面对它、利用它。放眼世界,在世界的广阔舞台上不断展现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的成果。同时,树立正常的心态和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的抉择中走向成功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