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耕地质量看“家底”:各地化肥用量究竟减了多少?如何从源头守红线?

 笑大 2022-04-10
图片
图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为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全面掌握我国土壤资源情况,国务院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作为农资行业媒体,《中国农资》多年来一直非常关注耕地质量和耕地保护相关话题,近期,《中国农资》开展了2022春耕生产大调查,特向农资行业发出耕地质量问卷调查。对我国耕地质量与肥料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这一调查报告,以便农资企业更好地了解我国耕地现状和“家底”,更有针对性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也为全国土壤普查及耕地质量提升贡献媒体力量。

调查组:《中国农资》采编团队

调查对象:大中型化肥生产企业、基层经销商、农场主、种植大户

调查样本:434个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个案访谈

此次耕地质量问卷调查涉及的地区有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广西、新疆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次问卷中,涉及到的地形地貌占比中,山地占24.9%、盆地占6.2%、丘陵占25.7%、平原占39.7%、高原占3.5%,由此可以看出,此次问卷调查多以平原地区为主,山地和丘陵占比相差不大,盆地和高原占比较少。

从调查来看,耕地制度中连作的占比达51.6%,轮作的占比达48.4%。连作障碍与连作年限、化肥使用量、土壤水溶性盐分含量等正相关,如果连作时间越长,土壤有害微生物数量越多,有益微生物菌群种类与数量越少,长期重茬连作,导致土壤环境恶化,造成土壤的盐渍化、板结等问题。

现状篇

保护耕地从“源头”做起

众所周知,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农民习惯大肥大水,特别是不平衡与不合理施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举措的不断实施和落地,以及我国新型肥料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科学种地和养地的意识逐步增强。那么,现阶段我国耕地质量现状如何?是否有大的改观?我们首先从影响耕地质量的“源头”,即对各地农民灌溉、施肥现状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状1:施肥习惯及方式趋于合理

图片

表1:农民施肥方式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的重要环节。对农民施肥现状调查中发现,大肥大水施肥习惯仍占22.3%,重化肥轻有机肥占比达到了44.17%,测土配方施肥(BB肥)仅占9.5%,水肥一体化占11.22%,有机无机相结合方式占12.81%。从调查来看,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有机无机相结合等科学的施肥方式总占比33.53%,大肥大水施肥习惯占比2成多,而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施肥方式占比仍偏高,达到4成多。

现状2:灌溉方式趋于精准

图片

表2:耕地灌溉方式

对耕地灌溉方式调查中发现,漫灌占32.2%、沟灌占32%、喷灌占21.6%、滴灌占14.2%。肥随水来,肥随水去,灌溉方式关乎到化肥利用率。从调查来看,有近1/3的受访地区漫灌仍然是主要灌溉方式,而大水漫灌、淹灌、不合理的耕作可以直接造成土壤盐碱化,加速土壤板结,降低粮食产量与质量。其中,35.8%的受访地区应用了喷灌和滴灌;有近1/3的受访地区采用了沟灌。沟灌是我国地面灌溉中普遍应用于耕作中的一种较好的灌水方法,不破坏土壤结构,节省水量,常应用于棉花、玉米、甘蔗等宽行距耕作物。

现状3:测土配方施肥改变盲目施肥

图片

表3:测土配方施肥情况

自2005年起,原农业部开展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方案,国家先后投入了130亿元财政资金,在2400多个县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体系。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如何?

调查发现,27.04%的受访者表示农资企业组织过测土,有51.36%的受访者表示有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过测土,有21.6%的受访者表示当地没有进行过测土。从调查来看,测土配方施肥经过多年的推广,目前认可度高达78.4%以上,近8成受访地区进行过测土。但近年来,随着新型肥料的快速发展,BB肥作为这一技术的物化产品,其在施肥方式中只占到9.5%,而更多的针对不同作物的专用肥快速兴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改变了农民长期大肥大水、盲目施肥的状况,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二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至关重要;三是节约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据测算,如果氮肥利用率提高10%,则可以节约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或节约375万吨的原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四是减少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合理的施肥会造成肥料的大量浪费,浪费的肥料必然进入环境中,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如氮、磷的大量流失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现状4:增施有机肥是改良土壤最佳选择

2015年2月,原农业部制订《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7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行动,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这一系列政策激发了农业生产新动力, “种地先养地” “提升耕地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那么,农民究竟是如何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的?调查发现,有28.5%的受访者选择增施有机肥,有20.66%的受访者选择增施生物有机肥,有24.43%受访者选择秸秆还田,有8.14%受访者选择种植绿肥,有18.27%的人选择增施农家肥。从调查来看,为了改善土壤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5成的受访者选择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和推广成为大的趋势,“种地先养地”意识也正在被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

图片

表4:选择何种方式改良土壤

图片

表5:有机肥推广应用

在有机肥应用调查中,14.8%的受访者表示当地施用有机肥有补贴,并且农民施用有机肥积极性较高;36.9%的受访者表示当地施用有机肥没有补贴,并且农民施用积极性不高;18%的受访者表示农民根本不愿意施用有机肥;30.3%的受访者表示当地农民施用有机肥补贴少并且积极性不高。从调查来看,部分有机肥补贴政策的地区农民施用积极性较高,而补贴少或者没有补贴的地区,农民施用有机肥积极性相对较低;不愿意施用有机肥的占比仅为18%,82%的农民可以接受施用有机肥来改良土壤,但部分地区受补贴少或者没有补贴等因素影响,施用积极性不高。虽然这几年国家为改善土壤环境,大力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但受有机肥料的投入成本高、见效慢、使用不便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小等因素影响,农民自觉选用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仍然不高,有机物料资源利用率偏低。

现状5:多数地区化肥用量实现负增长

在化肥用量是否减少这一调查中发现,有37.98%的受访者表示化肥用量减少了10%~15%,有10.94%的受访者表示化肥用量减少了15%~20%,有12.88%的受访者表示化肥用量减少了20%以上,有38.2%的受访者表示化肥用量基本没有减少。可见,61.8%受访者表示当地化肥用量都在减少,实现负增长。

图片

表6:化肥用量减少


图片

表7:化肥用量减少原因分析

在化肥用量减少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28.25%的受访者表示是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导致化肥用量减少,有32.93%的受访者表示是种植结构调整造成化肥用量减少,有28.85%受访者表示是推广应用增值高效肥料造成化肥用量减少,有9.97%的受访者表示是休耕制导致化肥用量减少。近年来,过量使用、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耕地出现多种问题。从调查来看,通过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调整种植结构、应用增值高效肥料以及休耕制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化肥用量,真正做到“减肥提质增效”。

问题篇

耕地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

“藏粮于地”不仅意味指耕地面积要有保证,更要提高耕地质量。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我国耕地质量现状有了大的改观,但仍有一些问题较突出。

问题1:一些地方耕地出现撂荒现象

在调查土地是否存在撂荒现象时发现,有51.8%的调查者表示当地存在部分撂荒现象,有48.2%的调查者表示当地基本没有撂荒现象。近几年,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一直存在,特别是山区偏远农村的土地或者贫瘠的土地会出现大量撂荒,一般平原地区农村的土地出现撂荒的情况较少。

图片

表8:土地撂荒原因调查

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为何会出现土地撂荒的问题?此次调查中有63.1%的人认为农民种地收入不高,有29.6%的人认为是耕作困难,有7.3%的人认为是经济条件好,不需要耕种。从调查来看,出现撂荒的主要原因是种地收入不高,具体来说:一是土地不集中,无法使用机械化耕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种地成本较高,农民不赚钱;二是种地投入大、回报少,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年纪大的劳动力体力有限,只能选择部分耕种或不种;三是一些地方农村配套设施缺乏,农田严重缺水,撂荒属于不得已。

当地是如何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的?调查中有56.2%的调查对象表示当地通过土地流转来解决撂荒问题,有27%的调查对象表示当地通过土地托管解决撂荒问题,有16.8%的调查对象表示当地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来解决撂荒问题。选择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的总人数占比达到83.2%。从调查来看,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解决了农村面临的“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离乡不丢地、不种也收益”的问题,耕地集中连片托管,可以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对于实现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解决一些地方出现耕地撂荒的问题,就要解决耕地增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把撂荒的土地重新种回庄稼,让农民种地有钱赚、有奔头。

问题2:耕地质量下降、盐碱化、酸化板结等问题仍较突出

在调查土壤存在哪些问题时,土地盐碱化占比为20%,土壤酸化板结占比为37.32%,重茬严重占比为33.58%,不存在土壤问题占比仅为9.1%。也就是说,有90.9%的土壤存在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盐碱化、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耕地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

图片

表9:土壤质量问题调查

从调查来看,大肥大水、盲目过量不合理施肥,以及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施肥方式在一些地方仍较普遍,造成恶化土壤性状、降低土壤肥力、土壤盐碱化、酸化板结等问题依然较突出,给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影响。

建议篇

高质量守好“耕地”这一命根子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我国对耕地的保护愈加重视,从划定红线保护耕地数量,到出台一系列政策提升耕地质量,推进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耕地质量问卷调查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对耕地制度、耕地撂荒、土壤改良、灌溉方式、化肥用量、农民施肥方式、有机肥应用等多方面问题及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土壤盐碱化、酸化板结、耕地质量下降以及重化肥轻有机肥等问题仍较突出;同时还出现了耕地撂荒、连作障碍和各种病虫害发生严重等新问题。但可喜的是,其一,各地从政府、涉农企业、经销商到农民,对保护耕地意识越来越强。其二,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意识及“种地先养地”意识增强,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推广应用还有巨大潜力。其三,减肥增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在加快。

从调查来看,受访者针对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的呼声也很高,并纷纷提出建议:一是建议有机无机相结合,施用高效肥料,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二是增施有机肥、菌肥的使用量,加大有机肥补贴力度和政策扶持;三是补充作物中微量元素,减少大化肥投入,多施用缓释控肥,提倡水肥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作物品质;四是加大空田种植绿肥;五是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和农副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六是扩大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增加一线种地者的效益收入;七是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加大扶持力度,减少掠夺式耕种,禁止耕地面积内种植大型树木;八是加大宣传,提供技术指导,推广科学施肥理念,进一步提高农民保护耕地意识。

总的来说,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首要抓好耕地这一保障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更要高质量守住耕地这一红线。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耕地,尤其农资企业应以保护耕地和农产品消费升级为契机,积极推动农资产品向绿色、功能、高效、增值方向换代升级,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