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吴信泉,曾是四野王牌39军政委,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他出任志愿军第39军军长、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副司令员。因为作战足智多谋、勇猛顽强,他率部在朝鲜战场创下“四个第一”的军史记录,被誉为志愿军十大虎将之一,连美军统帅麦克阿瑟都评价“吴是个很可怕的将军”。 战场上表现精彩的吴信泉,生活中表现同样精彩。 战友和同事公认他重情重义、爱情忠贞,还是足球“超级”球迷。 上世纪六十年代 有一则轶闻广为流传----吴信泉将军夫妇被周恩来总理趣称为“航空母舰”。 吴信泉年轻时的爱情故事很浪漫,1940年12月,他在新四军担任旅政委时,与同是革命同事的俞惠如一见钟情,结婚后育有子女12人,8男4女。 ![]() 建国初的1960年5月,在人民大会堂的一场周末联欢会上,发生了一件令众人喜笑颜开的事儿。 当时,周总理率团访问东南亚等地刚回到国内,吴信泉的妻子俞惠如见到周总理便充满敬意地说:“周总理,您真是了不起,访问如此多的国家,走了那么远的路,孙悟空筋斗云才十万八千里,您比悟空厉害太多了。” 因为周总理与吴信泉夫妇都比较熟悉,听了俞惠如的话后,朗声笑了笑打趣说:“你也很厉害呀,听说你生了12个孩子,你可是一艘'航空母舰’啊!” 周总理说着笑话,又将俞惠如带到毛主席面前介绍说:“这是吴信泉的爱人,12个孩子的母亲,我们叫她'航空母舰’吧。” 毛主席听说后,也点头称赞说:“生养12个孩子吗?不容易呀!是'航空母舰’,也是母亲英雄呀!” 大厅中的人们听到周总理起的这惟妙惟肖的外号,都纷纷笑了起来。 后来的一年某日,周总理又见到吴信泉夫妇,戏问道:“你们这艘'航空母舰’又添新飞机了没有?···” 从此,吴信泉将军家庭的“航空母舰”绰号便悄悄传开了。 “文革”动荡岁月,担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的吴信泉,被周总理点将到二机部某厂主抓一款新型火炮生产,吴信泉不辞辛苦,蹲在厂里督战,任务完成的很出色, 1970年9月,周总理在北京饭店偶遇吴将军妻子俞惠如时,亲切握着她的手,高兴地说:“你好啊,吴信泉干得不错嘛,二机部的工厂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达到过去8年生产量的纪录。这个吴信泉,真是了不起啊!” 从诸多零散的史料归纳可知,吴信泉将军和妻子俞惠如,相识于1940年6 月新四军的一场欢迎会上。那时的俞惠如不仅年轻貌美,而且颇有才华。 当时,俞惠如是欢迎会主持人,致了慷慨激昂的欢迎词,吴信泉则代表旅领导发表讲话。 俞惠如在台上的表现,令吴信泉怦然心动,一眼就看中了她。 俞惠如出生于安徽,家中有9个姐妹,她是最小的。13岁就在家乡当上了宣传队队长,16岁入党,任职三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成为当地令人刮目的女中豪杰。 欢迎会后,吴信泉鼓起勇气走上前问俞惠如:“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上过什么学?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 俞惠如知道对方是新四军三师8旅的年轻政委,便大大方方一一作了回答。 通过简单的交谈,俞惠如对吴信泉的印象也很好,但并未“多想”。 她没想到的是,不久后,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找到她,提了个令她脸红的问题---要做吴信泉和她的婚姻介绍人。 此时的吴信泉已经28岁,而俞惠如只有16岁,年龄上的差距,让俞惠如有些犹豫。 随着接触,俞惠如发现吴信泉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粗人。他文武兼备,对人亲切随和,十分爱好体育运动,是部队里的篮球健将,球技高超。 不仅如此,吴信泉还很喜欢文艺活动,尤其喜欢跳舞,经常在大院里吹起优美的口琴,为战友们伴奏。 多才多能又英俊的吴信泉,让俞惠如心动了。她喜欢吴信泉的英雄气质,敬佩吴信泉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决定以身相许,两人的婚姻就定了下来。 1940年12月22日,俞惠如和吴信泉在新四军部队举办了简朴婚礼,门板拼成的一张床,部队提供的一床新被子,成了他们的新房。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二人留下了很难忘的战地浪漫··· ![]() 1941年,俞惠如生下大女儿吴重阳,1942年生下大儿子吴皖湘,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两人接连生了二女儿吴淮阳、二儿子吴苏宣、三儿子吴皖平、三女儿吴新阳、四儿子吴平安、五儿子吴希平、六儿子吴小平、七儿子吴十平、八儿子吴利平、四女儿吴利阳。 吴信泉率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出发前,妻子俞惠如刚生下第7个孩子。他对妻子说:“我一直忙于打仗,从来没有关心照顾过你和孩子。如今我要出国征战了,你在家中又要操劳孩子和工作,真是太辛苦你了···” 俞惠如心中很感动,急忙安慰丈夫说:“我已经习惯了你在外征战,这次更肩负着保卫祖国的使命,是光荣艰巨的。你在前方抗击敌人,我在后方照顾家庭,你就放心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多个孩子的家庭,生活情况可想而知,就是吴信泉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例外。 1955年,部队将工资制度改为薪金制,他们家给孩子们买衣服,一时成了很大的难题。 吴信泉干脆买了个缝纫机,让妻子学做衣服给孩子们穿。妻子没有接触过缝纫机,更别说用它做衣服了。吴信泉对妻子说:“没有谁天生就会做衣服,学着做就会了”。 解决了做衣服的技术,布料却成了大问题。十几个孩子的布料钱也是一笔昂贵的支出。 吴信泉找到了部队后勤部的同志说:“等部队淘汰的降落伞不能用了,就给我,我拿来给孩子们做衣服。” 就这样,孩子们穿着母亲用退役降落伞做的衣服去上学。 吴信泉说:“有的孩子还有衣服穿,有的都没有衣服穿。谁有怨言那就别穿,也别上学了。” 孩子的同学有的对此十分不解问:“你爸军衔那么高,当官的,怎么给你们穿这样的衣服?” 他们都会笑着说,这不挺好吗! 经历艰苦生活考验,在夫妻二人的教导下,吴信泉的12个子女都继承了父母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在各自的工作中积极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才干。 吴信泉将军的大儿子吴皖湘,生前曾任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副馆长、大校军衔。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我兄弟姐妹12人,八男四女,我家堪称军中第一大家。我是男孩中老大,排行第二。1942年日军大扫荡,母亲在苏北灌云县草安村生下我后,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就把我寄养到一位老百姓家里。那位老乡只知道我母亲是安徽人,父亲是湖南人,就给我起了'皖湘’这个名。历时八个月的扫荡结束后,父母亲才把我找回去。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整天忙于部队工作,我上学后大都住校,对父亲的革命经历了解不多,知道的一些往事,还都是妈妈和父亲的老战友讲给我听的。” 吴皖湘回忆说:“1992年父亲临终前,留下遗言:'我自1926年参加革命,至今已66年,许多人在战争年代牺牲了,我是幸存者。虽然和平建设时期在运动中多次被错整,但我始终坚信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吴信泉,也没有我们全家。我是个无产者,我什么都没有给你们留,沙发、地毯、家具都是公家的,我给你们12个孩子留个好身体。社会发展不平衡,有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好的要帮差的,大的要照顾小的,永远团结。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永远跟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 (晚年吴信泉将军和夫人俞惠如) 吴皖湘说,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从来没有为吃东西争吵过。夏天吃西瓜,重阳、淮阳总是给父母先切两块最大、最好的。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妈妈是最重要的。 1960年,吴皖湘参加八一足球队,1961年吴重阳上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63年吴苏宣去西安炮兵技术学院当兵,都将第一个月的津贴费全部寄交给家里。吴信泉夫妇收到这些钱,心里暖暖的,他们为孩子们感到骄傲。 “文革”动荡岁月里,吴信泉将军曾组织了一支“吴家军”篮球队。6个儿子在球场上龙腾虎跃,个个身手不凡。 吴信泉喜欢打篮球,他要求儿子们在打球时树立“自信、坚持、拼搏”的人生信念,绝不轻易服输。他曾带领“吴家军”篮球队,首战机关专业队大捷,继胜装甲兵和工程兵球队,名声传遍了部队大院。 吴信泉和俞惠如的子女,后来大多数都参了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保持着低调的生活作风,很少出现在媒体前。 1992年4月2日,80岁的吴信泉将军在北京病逝。妻子俞惠如在床前最后一次为他洗脸梳头,唱起了吴信泉生前最爱的歌,流泪送走了吴信泉。 2015年1月25日,曾任军委炮兵司令部政治处副主任、总参谋部军训部北京第三干休所正师职离休干部俞惠如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附(吴信将军简介): ![]() 1912年3月吴信泉生于湖南平江长寿区何家段村。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曾任特务连指导员、团特派员,红三军团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日战争初期,曾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8团政治处主任、第687团政委。1940年随部东进冀鲁豫边区,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2旅政委。同年5月奉命率部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任新四军第3师第8旅政委,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抗战胜利后赴东北,任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6师师长兼政委、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在冬季攻势作战中,指挥部队奋勇作战,连克王道屯、前后闻台等地,生擒国民党新编第5军军长陈林达和第195师师长谢代蒸。 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第39军政委,率部参加了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一直把红旗插到祖国最南部的镇南关。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西海岸防御指挥部副司令员。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 军事科学院曾将吴信泉领衔的志愿军第39军在朝鲜战绩概括为四个第一:“首战云山,是中美军队第一次交手;是攻入平壤的第一支部队;是占领汉城的第一支部队;是创下一次战斗生擒美军数量最多记录的一支部队。在朝鲜战场,39军是一支没打过败仗的'常胜军’。” 抗美援朝作战期间,毛主席曾召见吴信泉。毛主席问他:“听说你不仅要摸得美国人的老虎屁股,还要扒下他的老虎皮给彭老总做太师椅呢?”吴信泉笑着回答:“这不是引用您的原话'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吗。”毛主席也幽默地回应道:“事实证明,美军就是纸老虎啊。” 1953年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吴信泉曾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沈阳军区参谋长。1957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至1982年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纪委委员。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
|
来自: 老大姐嗨 > 《收藏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