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与信息》一书序言杨骅骁梁丽我们老师项德生的学术专著《與论与信息》,经历了几番劫难,终于问世了。他要我们在书前写几句话,这就是学生给 老师作序了。项老师绝不是请不到名人来作序,他偏叫两个学生担此重任,当然不是为了开什么新风,而是觉得我们作为他的舆论学研究生,师生相 处最熟,我们对成书过程最了解,由我们向读者作一介绍,却也省力,倒也相宜。于是,我们真地作起生平第一篇序文来了。项老师在给我们正式讲 授舆论学前后,总是带我们熟读列宁的《哲学笔记》,以及《辨证逻辑教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等著述,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教育。当我们帮他整理书槁时,才更清楚地感知到,讲究方法论的层次性和整体性,正是《舆论与信息》一书第一位的追求。作者坚持在马 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统摄下,实行辨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主要指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方法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统一,以实现继承 传统和开拓创新相协调。相信读者翻开此书,从章节标题所展现的框架结构,到许多篇章的论证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这一感觉。《舆论与信息 》一书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协调的追求,是沿着科学的逻辑程序来实现的。作者特别重视选准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曾以“秦月”或“刘亮” 为笔名撰写过这类论文。作者认为,逻輯起点选准了,便可遵循历史的和逻辑的相一致原则,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廾路线,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 与综合,建立起一门学科内在统一的范畴体亲。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與论,但却是从评价信息讲起的。作者认为,信息分为描述信息、析义信息和评价 信息,分别表达事物的状态、性质和价值,而舆论就是发自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评价信息。这样,便可很自然地推导出舆论的本质规定性的各 个方面,进而展开对这种评价信息的特殊结构、特殊功能、特殊演化的论证,最后把舆论现象的内在联亲和與论活动的基本规律,综括为对峙趋近律 、舆论合力律、舆论优化律和與论周期律。正因为如此,《舆论与信息》一书的叙述不能说没有粗疏和薄弱之处,但从总体看是朴素流畅和雄辫有力 的,在探索中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便获得了较强的逻輯支撑力和理论说服力。这可以说是本书的另一追求。舆论学又称新闻哲学,它的理论 层次是相当高的。《與论与信息》一书的理论升华程度,是能够达到本学科的基本要求的。但在同时,作者又不回避现实矛盾,敢于触及某些棘手问 题。既尽力朝足够的理论高度升华,又不回避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是本书的第三个追求。比如,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面对错误舆论如何举措, 是一个十分现实而紧要的社会问题,对此,书中专设一节做了论证,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舆论活动的基本特征,现有的舆论学著作尚没有做过全 面的回答。书中不仅对社会主义社会與论现象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舆论活动的基本特征,做了大胆的概括,并对初级阶段的舆论活动提出了五 条基本对策。一开始我们很担心,总觉得写这一章可能是费力不落好。但老师自信而又慎重地写了四万来字,是全书最长的一幸。现在看来还不算是 冒什么风险。本书书稿交付出版时已修改两遍,实际是第三遍,但老师还不满意。如果还叫他改他一定会把第三稿改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为了身 体,为了将来,我们劝他暂且罢手。他曾不只一次地对我们说,这部著作原打算取名《舆论场与信息场》,从头到尾都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 论证,来叙述,更多地引入一些数学方法。后来生怕这样做不便于多数读者接受,对实际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会受到更大的限制,这才采用了现在这种 较为通俗的叙述方法,割舍了许多不便展开的内容。我们觉得,这算不上多大的遗憾。让社会满意和让自己满意如果一时统一不起来,应当追求前者,舍弃后者。你不是常对我们这样讲吗,老师?1992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