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9:中共接管中山陵(刘志诚)

 梦想童年594 2022-04-10

4月24日凌晨,三十五军一○五师某团前卫营(二营)胜利渡江后迅速在南岸集结,追歼南逃的敌人。在夜色苍茫中,我向前卫营全体同志讲话,简单交代了任务,随即开始进发。沿街电灯时明时暗,四周冷冷清清。在行进中,偶尔听到不远处有零乱枪声和人的呼喊声,但我们想到后续部队会进行搜索和处置,我们不能耽误时间,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追歼逃敌。胜利的喜悦使大家忘记了连日作战的疲劳,部队士气高昂,精神振奋,快速前进。我们进挹江门,过鼓楼,当行至新街口时,隐约看到了街中心竖立的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从新街口转向东,沿中山东路至中央医院(现南京军区总医院)门口时,已走了20余华里。这时天色已微明,部队停下来休息。刚坐下不久,侦察员报告,中山门外还有国民党一部分部队未走。我们立即追赶上去,经过了解他们是中山陵园所属的拱卫大队。我们意识到这个拱卫大队是一支特殊的武装,是负责警卫孙中山先生陵墓的,绝不同于国民党参加反革命内战的一般军队。所以,我们与他们的领导人代处长范良和拱卫大队长王全中校谈判,取得了协议。我们迅速将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上级同意我们的处置,决定解除我们追击敌人的任务,要我们控制紫金山,警卫中山陵和天文台。

我们的部队开到中山陵园广场集结,石副团长和营的领导干部划分了各连担负的任务:四连进驻天文台,卫护天文台的安全;五连守护中山陵,对通向南京市区的各条路口派出警戒;六连进驻灵谷寺,向马群和孝陵卫方向派出警戒;营部驻明孝陵附近的中山植物园。这时我对全营指战员讲话,强调了守卫中山陵和紫金山天文台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大家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守则,做到秋毫无犯。

讲话完毕,石副团长去五、六连具体指导设置哨位和组织巡逻队,我由王全陪同去察看蒋介石和孙科的公馆。蒋介石公馆又名美龄宫。据王全介绍,这是蒋介石、宋美龄做礼拜的地方。美龄宫建筑金碧辉煌,内部陈设也十分豪华。孙科公馆外表不怎么样,内部家具和装饰却富丽堂皇。我对王全说:中山陵园内所有国民党要人的公馆,我们解放军全不进驻,仍由你们陵园管理部门看管,听候南京市军管会前来接收。

中午我到了中山植物园,受到技术员吴敬立和潘祖恒等的热情欢迎,他们一直坚持工作,保护园内的各种设备,终于盼到了解放军的到来。他们腾出好几间房子,安排二营营部人员住宿,对战士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下午,范良陪同我和石副团长上中山陵谒陵。路上我们看到哨位上都是两个战士值勤,一个持枪解放军战士,一个徒手拱卫队员,配合得很好。我们沿着台阶上山,进到中山陵的祭堂大厅内,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孙中山先生的坐像鞠躬默哀,然后进入墓室绕着中山先生卧像和遗体环行一周。半天多来,我留心观察,中山陵园苍松翠柏,碧瓦银墙,维护完好,中山先生陵寝内外整洁、有序。我对范良说,为了迎接解放,你的工作做得不错,现在南京解放了,你应该带领陵园拱卫大队的全体人员,认真守卫执勤,把工作做得更好。范良听了很受鼓舞。从那天起,我们就建立了友情。

当我和石团长回到二营营部时,刚好四连政治指导员从天文台下来汇报部队进驻天文台的经过。他说,连队一到天文台就受到全体人员的热烈欢迎。台里的科技人员和职工表示一定要坚守岗位,把天文工作搞得更好。下午5时,我们到师部汇报了和陵园范良、王全二人谈判的情况,以及部队进入中山陵后对营、连的部署以及任务的区分等,师首长完全同意我们的安排,并说,本来按军部的部署,控制紫金山,保护中山陵和天文台是一○四师的任务,由于你们带领前卫营追击敌人,进军迅速,先期到达中山陵,并和陵园管理部门领导人谈判,达成了协议,这样军部就改变了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去完成。

中山陵是中外瞩目的重要的古迹名胜所在地,南京刚刚解放,城内外秩序混乱,对中山陵是否保护得好,关系十分重大,党中央和总前委对此都非常重视。师首长决定石副团长回团部主持工作,由我留在中山陵园内,领导二营完成守卫任务。

当我回到中山陵园时,已是晚上8时多了。我想亲身体验一下黑夜中在中山陵园祭堂前守卫的感受,同时在高处观察南京市夜晚的景象。我跨着石阶,默默地数着石级,一共392级,便走到了中山陵祭堂大厅门外。我作为第一批解放军战士守卫在中山先生的陵前,感到十分自豪。向西望去,南京城内灯火辉煌,春风微微吹来,仿佛听到了人们庆祝南京解放的欢声笑语。

搜索无名洞

夜晚,回到营部驻地,我立即传达了上级关于保护中山陵园的指示,布置搜索山林。第二天一早,五连巡逻队在太平门南边城墙东北角的嶙峋怪石中,发现一个枯藤杂草掩蔽下的暗洞。洞口一米见方,洞内黑黝黝的,深不可测。询问附近群众,说是国民党工兵挖的,据说可通城内。这里离廖仲恺墓、天文台、中山陵都很近,我当即决定武装搜索。

我要五连连长、指导员集中全连的手电筒,带领一个尖兵排,钻进了黑黝黝的洞口。另留一个排在洞口接应。在十几支手电汇成的光柱照耀下,战士一个接着一个弓腰前进。走了十来米,洞身突然开阔,幽暗中滴水的叮咚声,乱石的坠落声,蝙蝠的扑打声……更增添了神秘、恐怖的气氛。

突然,一个战士绊了一跤,大家顿时紧张起来。用手电筒照去,只见地下抛着几只文件箱和一堆堆烧尽的纸灰。一切证明,洞里曾经隐蔽过敌人。又搜索了半个多小时,我们终于看到了亮光,眼前出现一扇十分隐蔽的铁门,果然已是城内。这是一条精心构筑的军用暗道。它的发现,既可切断城外残敌到市区骚扰的通道,又能避免市区坏人从这里对陵园地区造成威胁。我们立即对两面洞口采取相应措施。经过战士们仔细搜索,陆续发现了许多类似的暗洞、地堡、古穴。我们明确了巡逻重点,确保了附近地区的安全。

一天上午,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我到四方城一带巡视时,发现运输部队战士正推着一桶桶汽油,堆放在公路两旁的松林里。我一见十分焦急:眼前枯草季节尚未过去,一根烟蒂也可能引起满山大火,何况是数千桶汽油?从军部通知中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从大校场飞机场缴获的,因那里不断遭到敌机轰炸,上级考虑到中山陵地区不大可能成为敌人轰炸的目标,决定全部转移此地,要求我们严密守护。

为了防止发生危险情况,我们立即在汽油堆集地区实行特别警戒。正在紧张布置时,突然收到通知,让我迅速赶去军部参加紧急会议。一场比汽油更大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

智克敌四师

原来,问题出在那支盘踞汤山的部队——敌暂编第四师身上。

我们出发追击的那天,这支部队见大势已去,无处可逃,就打出旗号,几次三番放出投降信号。军首长明确答复,可以谈判,但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但他们并不打算缴械,而是提出保留建制,和平改编的要求,并声称早已看清了形势,等待大军过江,还说他们部队中有我们党的地下组织,要求作为起义部队加入解放军。

面对这一复杂情况,军部一面迅速向有关方面调查这支部队的底细,一面要求敌四师撤离碉堡成群、工事坚固的汤山地区,等待命令。敌四师已转移孝陵卫一带,有种种不安全的迹象。

投鼠忌器,为了确保中山陵园的安全,解决这支部队必须智取。军部决定由我和三一三团政治处主任戴逸以军部派驻干部的身份,立即进入敌四师,以麻痹并稳住他们,同时摸清这支部队的真正面目。

出发前,我命令驻陵园一、二营加强对孝陵卫街方向的警戒,并增调一个加强班进驻美龄宫,居高临下,日夜监视敌四师的动静,以便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时紧急接应进入敌四师后,经与敌人多方周旋及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这支部队并非如他们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是违抗国民党军命令“按兵不动”的“有功之臣”,而是一伙顽固与人民为敌的危险敌人。

我们以参加报告会为名,及时将情况向师部汇报。师部也正好摸清了情况,指示必须立即拔除这枚埋在南京城郊的定时炸弹!为了确保中山陵园及附近地区的安全,这将是一场特殊的战斗。

师党委制订了周密的战斗方案,决定把敌人调到江宁县城南的桥头村、横岭村一线,那里的地形对于我们围歼顽敌十分有利,而且远离中山陵地区,无损坏中山陵之虞。部署完毕后,宋献章政委又向我面授机宜,我们详细地研究了行动的具体时间和一切细节。

现场察看地形后,我立即赶回敌四师,传达军部指示,命令该部在指定期限移防桥头街一带。敌师长见我们几个干部并没有撤走,并准备随队出发,以为万无一失,便满口答应。

敌四师准时进入移防地区。按照预定部署,我师师部通知敌师长,要他们全师排以上军官到大祠堂开会,听宋献章政委讲话。敌师长事先到祠堂周围看看没有动静,便率领全师数百名军官到大祠堂参加会议。联络副官一直跟在我后边。我见敌师长和全体军官已去,便提出集合全体士兵讲话。副官见我们不过十几个干部,谅无大碍,便照令执行。

在横岭附近一块空旷的平地上,敌三个步兵团和师的直属队三千多人,一个个肩挂背包,手携武器,整队来到。我看时间已到,便站在一处高坡上下达口令:“立正……枪放下……向后转……齐步走……”等士兵离开武器二十米左右,我高喊:“立定……向后转……放下被包……坐下!”这实际上也是一声发起战斗的口令,隐蔽在四旁树林和农舍里的战士,猛虎出山似地冲了出来,手端机枪对准吓得发抖的国民党士兵。联络副官来不及反抗,已被我们逮捕。

一阵骚乱平定之后,我大声地向敌士兵宣布:“你们的师长拒不投降,已经被扣押了。上级决定暂编第四师解除武器,全体军官由一○五师师部处理,士兵由所属各团接收,愿意参加解放军的,欢迎你们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说完,就由事先准备接收的干部分别把这些放下武器的士兵带走。

此同时,祠堂内出现了另一幕惊险的场面,几百名敌军军官坐在一起,宋献章政委走到台前,庄严地宣布我军命令,开门见山地说:“只有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祠堂内顿时乱成一团: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议论纷纷,有的大声叫骂,煽动反抗……敌师长还没来得及拔出武器,窗口、门洞闪电似地伸出一挺挺机枪,埋伏在内厅的我师部警卫连战士齐声高喊:“缴枪不杀!”敌军官见大势已去,只得乖乖地举手投降。

就这样,没有一声枪响,这股三千多人的国民党残部被全部解决。上级的英明决策,确保了南京城郊的安全。使我们顺利完成了保卫中山陵及周围地区的任务。

(作者:刘志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