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基苯丙胺[新型的苯丙胺类毒品]

 jinhui1971 2022-04-10

甲基苯丙胺于1919年由日本所发展出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双方都广泛使用甲基安非他命让军队保持清醒。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神风特攻队的驾驶员在执行自杀任务前也使用甲基苯丙胺。大战之后,日本军方所囤积的甲基苯丙胺流通到市面上,也使得静脉注射毒品的风气流行了起来。
在1950年代,甲基安非他命被用作抗忧郁药和帮助控制饮食。由于容易取得,甲基安非他命被大学生、卡车司机与运动员用来作为非药品的兴奋剂。因此毒品的滥用,就这样地散播开来。
联合国毒品及犯罪办公室估计,全球生产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包括甲基苯丙胺,每年约有500吨。在台湾根据2002年的统计,毒品滥用者里面,有52%是以甲基苯丙胺类为主。2003年缉毒的毒品当中,有46%是甲基苯丙胺类。这都显示出毒品被滥用的程度非常惊人。
名称
冰毒成分复杂,来源众多,各国各地区,甚至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名称。如在此系列毒品出现的早期,曾根据它的直接兴奋作用和主要成分称它为兴奋剂或苯胺类兴奋剂,日本人将其称之为“觉醒剂”。民国时期中国按其音译称之为安非他明(也有译为安非它明或安非他命)。随着该系列药物纯度的提高和该药品确实在少量使用时具有短暂的兴奋、抗疲劳作用,港台地区称其为“大力丸”,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也曾短时间使用这个称呼。冰毒成品出现后,毒贩们根据其外观称其为“Ice”,直译为“冰”,外界则通称为冰毒。
甲基苯丙胺
此外,冰毒还有很多“颇具”地方特色或时代特色的名字,比如美国它被称为Crank(曲柄,这个昵称据说源于旧金山摩托车黑帮,因为他们以摩托车的配件“曲柄”来形容甲基苯丙胺),Poorman’scocaine(穷人的可卡因),Speed(快速丸)和Biker’scoffee(摩托车手的咖啡,这两个可能是因为服用后经常会导致吸食者过度兴奋而疯狂飙车),最有名的一个大概算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Speedfreak(狂瘾)。一些禁毒主义者还曾提出Speedkill(刀锋杀手)进行毒品预防宣传,但也有一些人士批评这个毒品预防宣传标语反而导致了更大程度的滥用。
合成
需要强调,冰毒的主体成分或者说发挥作用的是苯丙胺类物质,代表品种是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TM)、3,4-亚甲基二氧基-N-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摇头丸的主体成分之一)和3,4-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dioxyamphetamine,MDA,摇头丸的主体成分之一),其中的甲基苯丙胺是最普遍滥用的品种之一。所以冰毒并不完全等同于甲基苯丙胺。尤其是市面上的固体冰毒,即使以甲基苯丙胺为主体,其成分实际上也是甲基苯丙胺盐酸盐。
甲基苯丙胺
由于原料不纯、化学处理方法粗糙、中间产物反应不完全、各反应步骤的副反应较多等原因,市售冰毒的成分都较复杂,另外,基于成本和药效的考虑,该类毒品一般粉末状的纯度约为10%,潮湿油状的纯度约为20%。适宜蒸发吸入的晶体状纯度较高,是使用的主要剂型。另外。冰毒的纯度不会很高,在英国发现的已知最纯度为为80%。
检测
甲基苯丙胺HPLC定值谱图(波长210nm)
检测方法主要采用红外光谱法(FTIR)、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毛细管电泳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放射免疫法、胶体金层析法、免疫分析法等。其中体内检材分析是当下法庭科学研究的热点。尿液是检测分析滥用毒品应用最为广泛的体内检材。传统的前处理主要是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方法。近些年,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和微波萃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法庭科学领域。
但检测中有一个难点就是试样的分离提纯,冰毒制品经常混有麻黄碱或类麻黄碱,而麻黄碱主要包括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麻黄碱和去甲伪麻黄碱6种,它们在麻黄植物中都有一定的含量,而且互为三对同分异构体,认为最适合毒品复杂体系分离的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KC)也难以进行有效分离。
红外光谱法
甲基苯丙胺盐酸盐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法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具有所需检材量小、不破坏检材、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其中以近红外区和中红外区的光谱分析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谱图中2966、2723、2458、1603、748、699cm等处为盐酸甲基苯丙胺(即标准冰毒)的特征峰。
薄层色谱法
此方法多以硅胶G为吸附剂,展开剂多用氯仿和甲醇混合溶剂。但如果氯仿和甲醇高比例时(例如9:1),Rf值会较低,增加甲醇的比例可以克服这个问题,但是降低了和其他药物的分离效果。显色方法可在薄层板上喷洒快蓝B或者水合茚三酮溶液。可用NBD氯(即7-氯-4-硝基苯-7-氧杂-1,3-二吡咯氯化物)作为荧光反应试剂,将薄层板在紫外灯下显色,检测限0.5μg,但是荧光显色剂不适用二级胺(如MA)。而且碘铂酸盐和溴甲酚绿显色剂的作用较弱。如采用硅胶为吸附剂,甲苯-丙酮-94%乙醇-25%氨水(体积比45:45:7:3)为展开剂,快黑K为显色剂,检测限可达0.1μg,而且根据斑点的颜色可以区别伯胺和仲胺,脂肪仲胺和芳香仲胺显红色而伯胺则为紫色,季胺则不和快黑K产生颜色反应。
气相色谱法
该法适用于带挥发性成分(如苯丙胺)的检测,但对色谱条件有要求。由于固定相的吸附导致色谱峰常有脱尾和不对称现象,可以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预处理色谱柱以增加固定液的极性来阻止胺的离子化,如10%的阿匹松L(apiezonL)和2%的聚乙二醇。这两种色谱柱可以串联使用。检测时多将其进行衍生化处理,如三甲基硅、三氯乙基、四氟乙基、七氟丁基和五氟苯基衍生物。固定液多用聚甲基硅烷(SE-30)或者苯基甲基聚硅氧烷(OV-17)。血浆和尿样中的检测,可以将三氟乙酸酐(TFA)或七氟丁酸酐(HFBA)使其衍生化。例如,β-葡糖苷酸酶的醋酸缓冲溶液(pH=5)在37℃的条件下水解尿样和血样,以N-甲基苯丙胺作为内标进行检测,血浆中检测限为1ng·mL,尿液中限为20ng·mL。
色谱-质谱联用法
冰毒盐酸盐拉曼光谱
该法(CG-MS)需要将检测对象转变成衍生物形式,如乙酰基或异硫氰酸盐衍生物,检测样本多为毛发。50mg毛发样对为0.05ng·mL。如丙基氯甲酸酯衍生化,用氘化的苯丙胺衍生物或N-丙基苯丙胺可以检测尿液中的冰毒代谢成分。而且质谱检测时,除了标准峰之外,还可能存在保留时间与MA比较接近的一个色谱峰,其质谱碎片基峰为m/z72,依据色谱保留时间结合气态红外特征吸收峰,可以与标准的质谱法进行互补。
高效液相色谱法
冰毒拉曼光谱
该法(HPLC)使用得相对较少,由于冰毒的紫外吸收特性不好,但是该法可不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检测之前需用β-葡糖苷酸酶和硫酸酯酶在37℃条件下水解24h,固相萃取后可用紫外检测器在215nm下测定。
拉曼谱图
甲基苯丙胺的拉曼谱图
主要拉曼位移峰在1605、1585、1455、1358、1309、1209、1029、1020、1004、988、837、621cm。比如,水溶液在785nm激光的激发下,在1001cm左右具有强烈清晰的拉曼信号,在835、1018、1209cm左右有中等强度的拉曼信号、并且在1600cm-1附近出现了双峰。这些谱线可作为甲基苯丙胺存在的特征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荧光的存在会抬高谱线的基底,谱线的基底被抬高后,拉曼峰也往往会被抬高,这会干扰定量。
荧光光谱
纯甲醇中冰毒分子荧光光谱
光谱在284nm处有一个较强的荧光峰,在327到347nm处有一个较宽的荧光峰,而纯甲醇在305nm处只有一个荧光峰。溶液与纯溶剂的荧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甲醇与甲基苯丙胺通过氢键或电子云共享生成了具有荧光发射能力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使得其结构发生了变化。
甲基苯丙胺质谱图
甲醇分子中除了含有甲基结构之外就是羟基,别无其他生色团。而甲基结构仅吸收波长小于200nm的激发波长,所以甲醇分子对大于200nm的吸收结构应是羟基的氧未共享电子发生从电子基态能级到电子激发态能级的跃迁。纯甲醇溶液中加入冰毒后,两者之间通过氢键作用结合形成了结构更稳定的分子团簇,同时这种结构又减少了分子振动,使分子与溶液中其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减少了能量外部转移的损失,提高了荧光发射率,故荧光峰强度增强。甲醇发生缔合后羟基键长变长,键力常数变大,伸缩振动频率升高,发射波长变小,分子的荧光发射峰将出现微小的蓝移。
马改氏试剂检验
将少量的可疑粉末置于反应板孔中或其他器皿上,加入适量的反应试剂。若出现橙色至棕色说明可能存在苯丙胺,呈黑色则可能是MDA、MDMA。
检材
检验一个人是否吸食冰毒类毒品,通常是通过毛和体液。过去研究较多的是血、尿等体液类,但这两类检材只能反映收集样品前的1~3天中的毒品服用情况,而毛发则具有易获取、稳定、易保存及不易作假等优点,而且它可提供吸食者的毒品使用史及使用程度的信息,因此毛发检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法庭科学工作者的重视。但毛发有个问题在于,它里面所含的毒品及其代谢物的含量一般很低(ng/mg级),而尿液或血液要高得多(lg/mL级),另外,毛发中的生物杂质含量很高,因此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时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如采用电子捕获负离子化学源(NICI),据称最小检测限可达413~9118pg/mg。另一常用的提高灵敏度的方法就是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它对于改善色谱行为、提高检测灵敏度、获得特征离子峰、增强检测的灵敏度同样具有明显的作用。
检测毛发中冰毒类毒品的常用方法是把毛发消解,然后经过固相、液相或超临界流体等技术对消解液进行萃取,用氮气将萃取液吹干后,在水浴加热条件下进行衍生化处理,然后采用GC等进行检测。
吸食人群及特点
人口学特征
甲基苯丙胺
冰毒吸食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江苏省2006~2008年监测的冰毒吸食人群统计表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为主,初中文化约占60%,小学文化约占18%,高中文化约占17%,大学及以上文化约占1.6%。山东省4858例调查结果与此类似,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2.45%,高中(中专/技校)者占31.66%,大学(含大专)及以上者占5.89%。延边52例抽样调查显示大专及以上的比例仅占11%,保山65例调查中大专以上学历仅为1.5%;广州130例调查全部为本科及以下学历,平均教育年限为(9.6±2.3)年,但另外一份86例报告显示本科以上学历为12.8%,这也是已知报道中最高的。
对于吸食者的年龄,传统观点认为冰毒这种新型毒品吸食者以20岁男性以下为主,尤其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从事娱乐、服务业及无正当职业的青少年为易感人群。原因主要是此类群体对吸食冰毒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之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大多有追求刺激与享乐的心理。不过,进一步研究指出情况正在改变,像宁夏一份16例报告指出平均年龄为23.5岁,延边52例抽样报告也指出平均年龄在20-40的占71%,保山的65例抽样报告显示平均年龄为22±5岁,广州130例调查显示为(33.5±7.9)岁,北京市2007年一份139例抽样调查结果与此类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冰毒的吸食已由特殊人群逐渐向社会各阶层扩散。
吸食者男女比例存在一定争议,但基本可以肯定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而且一般在一倍以上,像广州130例抽样调查显示90.9%为男性,杭州194例调查中69.1%为男性,也有报告显示女性吸食者的比例正在接近男性,2007年哈尔滨67例吸食者中女性达45%。但女性吸食者平均年龄低于男性,像山东4858例报告就显示男性初次吸食为(28.2±6.9)岁,女性为(25.3±7.3)岁,换言之,女性初次滥用平均年龄较男性提前约3岁。而且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比例远高于男性,药物滥用行为特征多表现为被动和从属地位。女性滥用药物比例的增加说明药物滥用态势严重。不过女性吸食比例增加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吸食后会刺激性欲,需要通过性行为来缓解,吸食者内部称之为“散冰”(相应的女性称为“冰妹子”)。
有意思的是,似乎所有毒品在就业状况这点上都很一致,以无业人员为主,西安28例抽样调查中的无业人员比例是最低的,50%,其余报告比例要高得多。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位列第2、3位,有正式工作的,尤其是公职人员(包括教师、医生),在所有的调查中都是个案,低于5%,从统计学角度基本可以忽略。
某种程度上,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少数民族吸食比例要高于主体民族。以美国为例,夏威夷土著和其他太平洋岛民吸过冰毒的人口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2.2%,接着是阿拉斯加土著和印第安人,占1.7%;白人、西班牙裔、亚洲裔和黑人吸食冰毒的人口比例比较低,分别为0.7%、0.5%、0.2%和0.1%。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冰毒吸食与经济和文化程度存在一定关系,在美国各州中,12岁以上人群中吸食冰毒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内华达州(2.0%),接着是蒙大拿州(1.5%)和怀俄明州(1.5%),这几个州都位于美国中西部,比例最低的几个州是康涅狄格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和纽约州,均位于美国东海岸。中国的民族情况缺乏足够的数据,已知的抽样调查中的民族情况彼此冲突,延边52例调查中,少数民族71%例,保山65例中,少数民族仅14%。即使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考虑到这部分调查全部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数据也很难采信。
婚姻状况
山东省4858例冰毒滥用者行为报告
一般说来,家庭相对稳定的不很容易吸食毒品,这点在几乎所有毒品吸食者的家庭情况中均成立。原因可能是家庭及社会伦理和经济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江苏省的调查显示有配偶(包括已婚、再婚、未婚同居)的吸食者约占36%。另外一份56例抽样调查与此类似,已婚、离婚共占34%。西安28例调查的结果也差不多,已婚、离婚共占39%。
吸食原因
吸食原因主要是追求时髦、寻求刺激、好奇心理、同伴教唆和空虚无聊,在延边52例报告中占71.1%,其次是家庭、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占24.3%,少数则是不知情、被骗(7.69%),和遭受挫折、负性情绪(3.85%)。郴州一份24例报告也指出娱乐性使用占了83%。在其他案例中有少数则是因为环境复杂和自我保护力度不够,还有个别的是把冰毒当减肥药。
吸食时间及戒毒次数
冰毒吸食者的吸食时间一般不是很长,延边52例抽样调查中,吸食时间在1月以内占9.6%,1-6月15.4%,7-12个月17.3%,13-24个月21.5%,2年以上者36.5%。而已经尝试戒毒2次及以上者高达86.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毒品戒除的难度。保山65例调查显示吸食时间平均为9个月,其中有24.6%的人曾经吸食过冰毒。广州130例调查则显示平均吸食时间为(22.8±33.9)月,西安28例调查显示平均时间为(2.5±2.0)年,杭州194例调查显示平均吸食时间为(6.4±1.3)年。
中毒与急救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
常为吸毒过量所致,达到多少可能出现急性中毒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未服用过的吸食10-30mg可能出现中毒症状,但如果是长期吸食者曾经报道过2000mg的耐受度。一般在服药20-60min后出现,2-3h达高峰,持续8-10h左右,24-48小时逐渐恢复。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症状,即兴奋症状,血管症状,痉挛和昏迷等三大症状。轻度中毒表现为瞳孔扩大、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恶心、出汗、口渴、呼吸困难、肌痛、震颤、反射亢进、头痛、兴奋躁动、感觉异常等症状。中度中毒主要出现失眠、意识障碍、精神混乱、抑郁、谵妄、幻听、幻视、被害妄想等一系列精神症状。重度中毒时出现心率失常、痉挛、出血、胸痛以及心、脑、肝、肺、肾等多器官损害和代谢紊乱,甚至可致高热综合征,包括高热和代谢性酸中毒,心血管疾病,心室纤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中毒性肝炎,循环呼吸衰竭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有时也可猝死。或由于过度兴奋而摇晃头部,导致颈部脱位而死亡。
急性中毒也许和先天体质有某种关系,研究表明,患有肝酶缺乏症的易于导致急性中毒,因为冰毒在体内易于蓄积而不易代谢失活。代谢曲线呈非线性关系,这说明即使摄入剂量的较少增加也完全可能导致血浆中毒性浓度的急剧增加而发生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为常见。通常以重度的神经异常和心理成瘾为特征,如出现精神恍惚、睡眠障碍、人格改变等症状,一般在摄入10-12h后出现。而长时间持续滥用会严重损害心脑肝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多种重要脏器功能损伤和导致精神病性症状,甚至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和肺损害,对肝脏、骨骼、肾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南宁市132例报告指出,在吸食超过三个月后,出现幻听的占84.8%、被害妄想占93.9%、嫉妒妄想占72.7%、易发怒占90.9%、兴奋的占93.9%、有冲动行为的占78.8%,而日本有研究报道出现幻听的为77%。另外,长期服用甚至可能出现持续多年的幻觉、妄想,还可能出现明显的暴力、伤人和杀人等犯罪倾向,集体滥用时还容易诱发性冲动,因而产生重大的社会和医学问题。
长期效果能延续多久缺乏数据,有报道说大多数病人(约70%~90%)的精神症状在一个月内消失,仅少部分病人在停止吸食数年甚至数十年仍可残留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躁郁、情绪不稳定、病态人格等,类似于可见迁延性精神病反应和再发再燃现象。
另外,冰毒可使胎儿出现心血管发育和骨骼发育畸形,使低体重儿、早产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和胎死宫内率增加。中毒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心动过速、易激惹、啼哭不止、易怒和呕吐等症状。
急救
冰毒中毒尚无特异性拮抗剂,也无统一标准化方案,现今的治疗方法只能医治体感(有效率最高报道可达97%),但于心理症状基本无效。中毒后急诊处置通常包括催吐、洗胃、利尿(一般在6h之内),给予鼻导管吸氧、心电监护、补液、利尿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比如维生素C可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发挥解毒作用,促进毒物代谢。必要时采取血液灌注等终止毒物吸收。加速其排泄的一般性治疗及对症支持疗法,但利尿剂有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危险,而且中毒、抽搐均可致横纹肌溶解症,会导致继发性肾损害,一些专家并不推荐。烦躁不安严重者予地西泮,静脉注射,且根据症状可重复给药,对于血压显著升高者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降压,有发热者,予冰敷等物理降温,或静脉缓注硫喷妥钠或琥珀酰胆碱松弛肌肉降温,心动过速给予普萘洛尔口服。惊厥的患者应缓慢给予地西泮,隔一定时间重复给予。
毒品多掺杂有滑石粉、甘露醇、小苏打、淀粉等杂质,均可成为致敏原,直接吸入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针对此类患者,可同时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此类中毒经常导致缺氧、心动过速,进一步导致心肌氧供及冠脉供血减少,故注意需定时复查心电图,若有明显演变,应及时行心梗3项等酶学及标志物检查,防止发生急性心梗。
东莞88例冰毒中毒时间段分布
由于吸食冰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寻求治疗时,往往精神症状都比较严重,故均需尽快给予氟哌啶醇注射液或氯丙嗪注射液的短期肌肉注射治疗,之后给予口服利培酮片、阿立哌唑口崩片、奥氮平片等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有焦虑失眠的患者给予一定量的安定片、艾司唑仑片、阿普唑仑片治疗,心悸、心率较快的还需给予心得安治疗。
冰毒中毒似乎有特定的“时刻”,研究表明急性冰毒中毒的发病高峰多在春夏季节,这可能与气温回暖后人们的活动增加有关。而每天的发病高峰多在夜间零点至清晨八点,这与娱乐场所营业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大部分吸食者是在舞厅、KTV等娱乐场所聚众服用。
戒毒
冰毒成瘾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多年来临床对冰毒成瘾的治疗主要局限在对症治疗上,使其复发率居高不下(最低的统计数字是83%复吸)。现今研究的重点应从对症治疗转移到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帮助患者戒断药物,并结合积极的心理教育预防患者复吸。尤其是后者,在身体依赖消除后,心理依赖则成为影响戒断的主要因素。加之由于毒品导致的社会和亲朋好友对吸食者的疏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戒毒的成败在于心理因素。据估计,超过60%的吸食者在戒除过程中都出现过恐惧、逃避的心理,不少人甚至用自残的方式来减轻躯体或心理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因素和心理关怀的作用就会凸显。
当然,药物治疗是重要的一环,与很多人认为的不同,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使吸食者停止或减少冰毒的滥用,而不是直接逆转已经在滥用者身上出现的认知缺陷或其他临床表现。能治疗其他成瘾病症的药物也经常可以用于这方面。像安非他酮,它是一种有一定兴奋性能的抗抑郁药,也是一种有效的戒烟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多巴胺的重吸收和促进多巴胺的神经传递,由此推测它可能会减轻药物的戒断症状。美沙酮也可以,但一定需要防止治疗药物成瘾。已经发现有戒断者试图戒除冰毒结果必须长期使用美沙酮。
惩治与防治
冰毒对于社会和个人均具有严重危害,各国政府对于此类毒品一律持严厉打击态度,这与传统毒品的大麻和可卡因不同。而且与海洛因等产生自我麻醉效果的麻醉类毒品不同,冰毒是精神药品,它产生的是兴奋作用,表现出透支能量的、外向型的暴力倾向。因此,此类毒品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更大破坏力。美国在毒品犯罪的量刑上,按照1克甲基苯丙胺(冰毒)相当于10克海洛因判定。
中国刑法明确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持有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处七年以上有期徒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于毒品纯度可能不同,刑法也明确表示,“毒品的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世界其他国家也是,比如美国早在1996年即通过《甲基苯丙胺综合管制法》,严格限制含麻黄碱类药物的销售,并建立电子跟踪系统以控制个人购买。而为了限制冰毒可能的生产,密歇根州甚至规定,除了限制消费者购买的感冒药数量,还会对制冷机器进行备案(据称此举是因为受到美剧《绝命毒师》的影响)。
对于打击毒品,各国均负有重大责任,但由于体制方面的漏洞和国内更高的吸食者比例,中国甚至可能比世界第一大毒品消费国美国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理论上可以通过数十种化学物品提炼冰毒,而中国只对其中少数几种制定了监管措施。美国市场上发现的冰毒80%来自墨西哥,而这些冰毒的主要提炼成分据称是从中国走私来的化学物品。美国禁毒署认为,中国成为墨西哥输入“冰毒成分”的最大来源国,是因为中国对化学品生产和出口的管制过于宽松。新西兰也有类似报告(尽管存在争议,但按照《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在已知九大类500余种精神活性物质中,中国大陆监管为116种,说明在监管方面确实存在某种漏洞)。
特性
近年境外传入的“摇头丸”,是一种新型的苯丙胺类毒品,是冰毒的衍生物,先后在广东等沿海城市的歌舞厅、卡拉厅等娱乐娱乐场所出现。服用摇头丸会使人亢奋不已,听到音乐后摇头不止,时间长达6~8小时,并出现幻觉和性冲动。一些服食者在被警方抓获后,在警车上仍在浑身扭动。摇头丸对人危害康危害极大,反复服食会成瘾,过量则导致死亡;而且会造成行为失控,诱发治安和刑事案件。
毒害
冰毒
兴奋中枢神经,具有欣快、警觉及抑制食欲之作用,重复使用会成瘾;中毒症状包括多话、头痛、错乱、高烧、血压上升、盗汗、瞳孔放大、食欲丧失。大剂量使用引起精神错乱,思想障碍,类似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多疑、幻听、被害妄想等;长期使用导致器官性脑症候群。有高血压及脑中风之危险。停用之脱瘾症状包括精神呆滞、昏睡、易怒、烦躁不安、忧虑,有自杀的倾向。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滥用者会处于强烈兴奋状态,表现为:不吃不睡、活动过度、情感冲动、不讲道理、偏执狂、妄想、幻觉和暴力倾向。苯丙胺使用过量会产生急性中毒,通常表现为不安、头昏、震颤、腱反射亢进、话多、易激惹、烦躁、偏执性幻觉或惊恐状态,有的会产生自杀或杀人倾向。可出现心血管病症状如头痛、寒战、面色苍白或发赤、心悸、心律不齐、心绞痛、血压升高、血压降低或循环性脱虚;还可出现肠胃功能障碍如口干、口中有金属味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绞痛;严重的可产生惊厥、脑出血、昏迷致死。慢性中毒可造成体重减轻和精神异常(即苯丙胺精神病,或称妄想障碍,出现幻觉、妄想状态,酷似偏执性精神分裂症)。同时,也会发生其他滥用感染合并症,包括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性病、艾滋病等。“冰”的滥用者,采用静脉注射的目的是为了捕捉和感受一种短暂即逝的强烈快感或兴奋,这种体验对滥用者的求药行为起着正性强化作用。快感过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严重抑郁、疲劳和激怒,这是一种痛苦的体验,这种痛苦与再次寻味“快感”的强烈欲望相交织,导致强迫性用药行为。这种使用毒品方式,极易导致精神病状态,表现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野蛮,妄想,偏执狂,幻觉甚至有杀人倾向。此种状态过后,出现一种极度衰竭和抑郁状态,也有因严重抑郁而自杀者。“冰”长期滥用后突然停止使用,患者会出现高度疲劳、精神抑郁、饥饿感,以及强烈的求药行为。这就是戒断综合征。过量的使用冰毒可导致急性中毒。
过量的使用可导致急性中毒。严重者出现精神混乱、性欲亢进、焦虑、烦躁、幻觉状态。长期滥用可造成慢性中毒、体重下降、消瘦、溃疡、脓肿、指甲脆化和夜间磨牙。静脉注射方式滥用者可引起各种感染合并症;包括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艾滋病等。高剂量或重复使用可产生中毒性精神病,表现有被害妄想、幻觉,多为幻视,也可能出现听幻觉和触幻觉。现代医学称之为苯丙胺精神病。毒品的耐受性随长期使用而增加,对于未产生耐受的人,使用苯丙胺30毫克便会引起中毒。而有报道,长期滥用者,为了达到初期使用时的欣快效应,竟将剂量增至2000毫克,这极易引起急性中毒,可造成惊阙、昏迷甚至死亡。
冰毒危机
冰毒问题的产生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为了治疗哮喘、嗜睡和其他一些疾病,冰毒被当作药物销售,使人们上瘾。这些产品的主要成分是苯丙胺和它的姊妹药物——效力更强的甲基苯丙胺。它们被用于保持清醒和抑制食欲,因此,受到了卡车司机、学生和减肥者的钟爱。1962年,冰毒首次作为一种违法毒品,被旧金山的摩托车黑帮制造出来,并在美国太平洋沿岸四处分发。这个黑帮很快便有了大批仿效者:制作冰毒所需要的原料非常普通,并且容易得到,比如外用酒精、碱液、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最后一种当时作为非处方药供应。于是,作坊式实验室曾经生产了大量的违法甲基苯丙胺;墨西哥黑帮把大量廉价品带进了墨西哥。“冰”,或者说可以放进导管中抽吸的结晶甲基苯丙胺块,在20世纪80年代的夏威夷出现,并很快蔓延到美国大陆地区,成为最受欢迎的毒品种类。对比1993年和2004年的情况,表明毒品正在向东蔓延,扩展到了美国东北地区、中南部地区、得克萨斯州和东中部各州等地。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流行病学家简·麦克斯韦(JaneMaxwell)紧密地跟踪了流行态势。她认为,由于贩毒组织进一步介入市场,在从作坊式实验室更难获得伪麻黄碱的情况下,毒品在东部地区的供应量更大了。此外,她还强调,这些黑帮现在正在出售一种更纯、因此也更强效的毒品。
冰毒使用者可能会变得更虚弱。这个结论来自毒品滥用及精神卫生管理局的一份分析报告,这个机构发现,在过去的一个月内服食过冰毒的人数,从2002年到2004年一直保持在60万人。然而,美国毒品滥用及精神卫生管理局发现,这些使用者中滥用或依赖毒品的比例从2002年的11%上升到2004年的22%。这表明又有13万人面临暴力和家庭崩溃的特殊风险。[1]
参考资料
[1] 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药理作用、分类及管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引用日期2021-1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