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种 | 谢天开

 深圳文学 2022-04-10

王阿姨六十多岁了。“三高”已是她的标配。肥肥胖胖的身躯让双腿都快支撑不住了。对接种新冠疫苗她是百般苦恼。去年打了一针之后,咳嗽了半年,让她吃尽了苦头。发誓,以后再不打了。

她不打有不打的理由:六十多岁的人,有基础病,又地处偏僻,疫情貌似也难得传到乡下。何必去挨这一针呢?尽管上面催得急,一年多过去了,她第二针依然没打。只是这病毒没走,还有加重的势头。经历了德尔塔,奥密克戎,最近又有一个新的变异株出来了。这虽不是她关心的事,但关乎到自身的健康,她对疫苗的感受度,也是她考虑的范围。

在变着法儿侵害人类的新冠病毒面前,王阿姨的心里也没有谱。现在不打,能不能挨得过去,病毒会不会一直存在,谁也不知道。

王阿姨有个女儿在上海,去年底又生了小孩,虽有半年的产假期,在结束产假之后怎么办?为不影响上班,女儿想要老妈去带外孙。这个问题的提出对王阿姨来说,是相当的为难。她想:一辈子了也没图到女儿什么,如果还要她去带外孙子,她根本就想不通。她很坦荡地给女儿说:“不去”。女儿看她没接种疫苗,怕是去不了上海,对她也没有强制性要求。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啊。王阿姨也不傻,她想:没享到女儿的福,是现在还未到享福时,还能自食其力。你到老了还能这样吗?还能不依靠她吗?你一个乡下人,既没退休金,又没社保,等老了,动不了了,你要女儿负担不?想到这,她感到问题不那么简单了。即便女儿没意见,女婿也有看法了。现在女儿要你去带外孙子,你推着不去,以后的事就不好说了。

这样一想,王阿姨真的是为难了。原以为呆在乡下,不会外出,疫苗打不打无所谓。

世间之事往往背道而驰,你感觉安全的它偏不安全。你说不外出它偏要你外出。就是嘛,都按人的旨意走,这世间还有穷人吗?

新冠病毒以前是在国外疯传,那是天高皇帝远,与自己无关。现在蔓延全球了;以前只是武汉有疫情,现在到处都有。战火都快烧到身边了。

王阿姨也是手机控,虽不精通,但新闻,抖音这些基本的功能还是会的,看到入神处也耽误了做饭的事。这会儿又从哪里看到了没打疫苗坐火车,乘飞机都受限制,让王阿姨犯了难:因为影响她的上海之行啊。那样会惹女儿生气。更主要是怕耽误了女儿上班的大事。

近来王阿姨特别关注疫苗接种的事儿。时不时地问这个:你疫苗打了几次,有没有反应?她将接种看成了比吃喝更重要的事。

她也听到过有人因某种原因不能接种,似乎是为自己找到了托辞。她想自己也是这一类

那天,她不知是从哪儿又打听到的消息:说现在国外有对疫情放松了管控,有的国家甚至躺平。将来中国会不会也躺平呢?想想很恐怖。现在多少人带有病毒,要多少人去防治。一旦有人感染,马上要追踪溯源。这些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这都是国家在买单啊!她知道问题的严重,她也知道这个数字的庞大,国家负担在加重,如有一天真躺平的话,接种人的健康定会难保。意味着什么——你懂的。

看,打开手机都是疫情的话题,当日本地增加了多少,输入多少,已成为了王阿姨每天的首门功课。对现在的形势她有不少的了解。以前有事没事总爱往集市跑。现在都不想去了。没接种,怕外面窜的人传染。即便出门也都是口罩不离身,防控意识明显增强。

没错,她从手机上看到的信息与真实情况是一样的。上海疫情的严重程度堪比那年的武汉。现在附近的江浙一带都在驰援上海。女儿在上海的情况成了她的一大牵挂。想到女儿她有种“豁出去”的感觉。

每晚还会打个电话问问女儿,以了解那边的疫情。听说都居家隔离,更是焦急万分。有吃的吗?有喝的吗?要不要寄点什么去呀,问长问短个不停。微信视频更是从原来一天一次赠加到现在的N次。

王阿姨向来喜欢小孩。对至亲骨肉更是珍爱有加。当年抚养女儿的艰辛就像是昨天。她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便心生了向往,巴望外孙子就在自己身边。但现在这疫情,什么时候能解封,什么时候能去上海还说不定呢。不管如何,她真希望疫情早日退去,生活早日恢复正常。家与上海能顺利来往就好啊!

每逢赶集,她会去医院问医生:我这身体能不能接种呢?医生说:“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王阿姨:“有三高,有骨质疏松,还有腰椎间盘突出,还有,数落了一大堆……”她还将去年接种不适的情况重新说给了医生听。医生也难以作答,只能说:“如果你的基础病稳定了,血压控制好了,接种是没问题的,这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我现在的心态很好呀!”王阿姨想到不久要去上海带外孙,展示出从未有过的好心态。

这天王阿姨特意跑到接种厅,在门口转悠了半天,没见几个人来接种,是不是这些人都如自己以前的想法:村干部三番五次的催促,总是无动于衷。以为接种纯是为国家压根就没有自己的什么事。那天她还是不情愿的回家了。

后来她听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打了疫苗的与没打疫苗的,打了2针与打了3针的,其染病机率与病情程度是大不一样的。明确了在目前情况下,疫苗接种是很重要的防护措施。

鉴于疫情防控形势严重,我们国家接种疫苗的比例在大幅度攀升。国家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将来会不会取消接种免费的规定也说不定。这就意味着剩下没接种的人要开始自费了。

真的假的啊?王阿姨心有所动又心有所悟:无风不起浪,既有此说法没准就有这办法。

王阿姨不安了:我一个农民,又不是拿工资的国家干部,更不是大款,干嘛免费的午餐不吃偏要等收费了你才去接种呢?有傻啊,不接白不接的干嘛不接啊。从手机里看到城市的影像,那黑压压的排长队接种的场面让王阿姨深信不疑。家里无需排队你也不去接种,这不脑子进了水吗?何况这是事关个人安危,何乐而不为呢?那天,她吃了早饭,就跟老公说:“今天你啥事也不要做,带我去打第二针。”

老公听她说要去接种,感觉很蹊跷,将信将疑对老婆说:“只要你去,我肯定送你。”

老公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想:这老太婆呀真的是千奇百怪,之前用三架马车拉她也不会去。现在自个儿提出要接种,竟是为的哪般?肯定有原因。老公也不明白老婆肚子里究竟有几长肠子。他问老婆:“现在走吗?”

"走。"老婆一本正经地说。

“好”。

老公知道疫苗接种是大好事。对自己是保健康,于国家是筑起全民防疫的大屏障。只可惜几年了,有人(比如老婆这种人)乃不理解国家的良苦用心。

现在老婆提出了要接种,他当然是喜出望外。

他推出了电瓶车,嘱咐老婆坐好,骑着电瓶车上路了。

一路上,老公不停地在揣测老婆何以想通了去接种的原因。是现在疫情的严重?是人都有怕死的心理?还是去上海的家务,一系列的可能让他拿捏不准。他问老婆,你咋想要接种了?你以前不是说再也不去了吗?

老婆也不告诉他,只想让他去猜:老伴,你说我为什么去接种?

老公要说不知道也是不知道,要说知道也早已料到。一辈子的夫妻,耳濡目染的老婆是何许人也,他能不清楚吗?只是他不想明说罢了。他故意说:“我还真不知道。”老婆:“不知道就留着吧。”

夫妻俩来到了医院接种大厅,不似以前要排队,现在空无一人。王阿姨告诉医生:“我来接种。”医生说:“要成对,要2个人才能开始接,你先等着吧。”

“哦,等就等吧”王阿姨想。

王阿姨对老公说:“等我想接的时候又没人配对,不想接的时候还要排队。什么玩意儿!”

老公说:“很正常啊,咱乡这么大的地盘,哪有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呢。再说了,该接种的都接好了。要知道通常是好事在前,孬的滞后。”

王阿姨想想也是。我何不早来接种呢?打第一针时有不适,也不肯定是接种所致,再说也没怎么样啊,现在不是好好的?稍有不适也属正常。自己完全可以接种。她对想法很有自信。

远处有人骑着电瓶车过来了。王阿姨忙不停的问道:你是来接种的吧?

“是。”那人说。好的,终于配对了。瞧,王阿姨那高兴劲。她这会儿也不去问医生能不能接种了,而是直接来到了接种室门口,等着打那一针。

为了这一针,王阿姨可是百般思虑得出的结论:“我有基础病,我在乡下,我人老了”一大堆托辞。今天一反常态终于愿挨这一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醒悟。不过还有第三针等着她呢。

呃,今天打没一些不适的感觉,只是有点凉凉的。王阿姨感觉今天状态良好。规定要留观半小时,她看那人打完不久便骑着电瓶车走了,她也叫老公回家。老公说:“你别跟人家比了。他是什么人:年轻,体壮,身体素质好。你还是老老实实观察半小时吧。”她想想也是。等时间一到,他们才离开医院。

回到家里什么事也没有。心情大好。她有点后悔了,要不是自己一味地强调有基础病,有三高症什么的,那第三针也接种完了。现在第三针还远在半年之后呢。去上海的事依然是悬着。她有了“要知今日何必当初之感。”这,又能怪谁呢?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国虽很重视,但病毒的传播速度依然惊人。防控措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制度优势,也展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实力。我国始终是世界的排头兵。身在这样的国家还不自重,太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王阿姨的思想这次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她不仅意识到了接种是为国家更是为自己。老公也好奇:“老婆,你现在终于想通了?”

王阿姨拿眼睛瞟向老公:“你这傻逼还蒙在鼓里。再不接种,自己的健康要受威胁外,以后接种没准还要自费呢!”老公听她这一说,已明白了所有。


作者简介

谢天开,江西莲花人。出入农村,迈步军营,挤身商场,走进工厂。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用真心感知人世的冷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