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西城市群背景下兰州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花花花花花兔叽 2022-04-11

2021215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500字左右)

(一)选题背景

随着整体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旅游业兴起,旅游行业不断发展,已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新时期国民经济支柱性的朝阳产业。2018年3月,国务院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兰州、西宁两座城市为中心,包含规划城区范围,地跨甘青两省,形成以共22个地州市组成的兰西城市群。规划称,要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同时,规划指出,培育发展兰西城市群,必须围绕区域使命和总体定位,统筹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统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统筹区域发展和融入国家战略,遵循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走出一条城市群培育发展的新路。[1]

兰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革命基地,从丝绸之路开始,就是经济发展的重镇,在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交通纽带作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沟通,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就兰州地区的旅游资源来看,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比较多,因此,不同民族组成的不同文化特色为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地区的旅游基础资源丰厚,历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往,地区旅游产业基础比较牢固,可以说,兰州地区的旅游经济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关键部分,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比较大,因此发展旅游业是兰州提升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兰西城市群中重要的组成一员,兰州的旅游业发展同样影响着整个兰西城市群。因此,在城市群背景下,兰州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必定与之紧密联系,应结合城市群的相关规划政策,运用大局眼光看待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群内周边的其他城市联合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全域旅游。在此大目标之下,分析目前兰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促进兰州甚至整个兰西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兰西城市群自2018年开始规划实施,发展时间较短,国外没有与兰西城市群旅游业相关的研究文献成果,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尤其是在城市群背景下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上,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该学术范围的扩充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为了促进兰州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兰州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以全局的、整体性的眼光,可持续发展地看待兰西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在兰西城市群背景下兰州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兰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城市群其他市旅游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城市群

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迅速,较早出现了城市群,因此,西方学者对城市群的发展研究相对较早。

经济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从群体联合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研究。克里斯泰勒(1933)提出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邓肯(1955)对“城市体系”着重研究这一概念作出了详细解析。近年来,国外相关学者从更深层次对城市群发展理论进行探讨。Kaufmann(2007)认为城市群打破原有的区域界限,是由核心城市与其周边城镇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Manzato(2010)等认为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将对城市群的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Audretsch(2011)等将城市群分为三种发展形态。Castells-Quintana(2015)等认为逐渐不平等的收入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是其最为显要的特点。Kourtit(2015)等分析了现代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比如城市人口结构演变、环境变化、经济波动等等,认为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需要改变管理模式。

2.关于旅游资源整合

国外学者对文化资源整合与业态的关联性更加注重。

Huxham(1996)认为区域内旅游联合能够对优势资源进行良好的开发,使资源价值转换成为经济价值,这对区域旅游产业、旅游经济都能起到推动作用。Unni Wang,Suocheng Dong,Yongkun Wan(2014)认为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和加快文化资源聚集两种方式,能够保证旅游产业的长期有效发展。Xi Jia Huang,Qing Zhou(2012)认为需要政府制定合理开发政策来保护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Lionel B,Chris C.(2002)认为经济高速发展催生出新的旅游形态,因此旅游相关企业要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积极面对。Tomáš Gajdošík(2016)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经营者必须联合起来,形成旅游聚合效应提升竞争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兰州旅游业发展

关于兰州旅游业的发展,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范宏斌等人(2020)强调了旅游业的重要性,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的旅游业从一个零散的落后产业起步,大踏步前进,产业规模连上新台阶,实现历史性跨越,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并通过分析影响兰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兰州旅游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白蓉(2020)也在全面归纳整理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全面地分析兰州市旅游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并在结合实际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寻阻碍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兰州市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的思路,

2.关于兰州旅游业区域协调和资源整合

汪胜兰等人(2017)认为,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丝路重镇,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发展迅猛,但传统旅游产业链的衔接现状不容乐观,旅行社业,旅游酒店业,旅游景观业,旅游交通业和旅游服务机构等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漠视合作,信息共享困难,沟通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潜在游客获得旅游信息的方式有限,造成游客体验满意度不高等.本文着力于构建兰州市'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间的充分衔接与信息共享。

杨秀平等人(2021)通过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理,借鉴已有的融合理论研究成果,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构建其融合协调发展模型.以半干旱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为例,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融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借助Vensim PLE软件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情景模拟和路径选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融合协调度也在不断提升,2008—2010年旅游产业发展滞后,2011—2014年实现同步发展,2015—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虽然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协调指数在不断提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协调度处在良好协调状态.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现状延续,资源融合,市场融合,机构融合四种不同的路径情景模拟,仿真结果显示资源融合的路径更好.综上,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产业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的挖掘力度,提高资源融合效率,以期推进半干旱河谷型城市兰州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文章(设计)提纲,不少于500字)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是针对兰西城市群背景下兰州旅游业发展的研究,综合旅游学、文化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探索兰西城市群背景下兰州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及路径,从而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乃至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主要内容

1.兰西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1兰西城市群简介

1.2兰州市主要旅游资源

1.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3.1政治

1.3.2经济

1.3.3社会

1.3.4技术

2.兰西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兰州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模型分析

2.1优势

2.1.1城市群发展速度快、潜力大

2.1.2位于城市群核心

2.1.3自然资源良好

2.1.4人文资源丰富

2.2劣势

2.2.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2.2.2旅游设施建设度低

2.2.3旅游资源不均衡

2.2.4旅游业无自身品牌

2.2.5旅游业营销不足

2.3机遇

2.3.1国家政策支持

2.3.2兰州市经济提升需要

2.3.3借力周边城市

2.3.4顺应资源整合格局

2.4挑战

2.4.1旅游业开发时间短

2.4.2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2.4.3旅游业竞争力较低

2.4.4与周边城市合作不足

3.兰西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项目竞争力较低

3.2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3.3形成品牌缺乏营销

3.4旅游发展未形成合力

4.兰西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4.1完善旅游建设提升游客体验

4.2深入文化开发打造特色符号

4.3加大营销投入努力打造品牌

4.4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周边合作

结论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文库等中英文网络数据库中搜索与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地方旅游业发展和城市群发展机制相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阅读、整理和深入研究,在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概括的基础上,选择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参考文献,确定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二)案例研究法

以兰州市作为案例研究国内城市群下的某一市区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兰州市、兰西城市群等的实地资料进行搜集,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兰州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个兰西城市群旅游资源整合情况等,为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资料,同时使研究真实可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预期成果、创新之处及可行性论证

根据兰西城市群发展背景以及兰州旅游资源发展现状、旅游环境分析等相关资料,为兰州旅游发展找出当前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因兰西城市群是近年来的发展计划,发展时间较短,尤其是城市群旅游方面较少有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以兰西城市群中的兰州市为例进行研究,是本文的创新点。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3(1):44-49.

[3]Kaufmann A.Patterns of innovation relation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The case of the Vienna urbanreg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7,41(3):646-650.

[4]Manzato G G,Rodrigues da Silva A N.Spatial-temporal combination of variables for monitoring changes inmet-ropolitan areas[J].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2010,3(1):25-44.

[5]Audretsch D,Falck O,Heblich S.Who’s got the aces up his sleeve?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cities anden-trepreneurship[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1,46(3):621-636.

[6]Castells-Quintana D,Royuela V.Are increasing urbani-sation and inequalities symptoms of growth?[J].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2015,8(3):1-18.

[7]Kourtit K,Nijkamp P,Partridge M D.Challenges of the new urban world[J].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2015,8(3):199-215.

[8]Huxham,C.Creating Collaborative advantage[M].Londonr Sage,1996:176-180.

[9]Unni Wang,Suocheng Dong,Yongkun Wan.Abunda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J].Geoinformatics,2014(5):3-15.

[10]Xi Jia Huang,Qing Zhou.To Construct a Management System for Tourism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5):377-382.

[11]Lionel B.Chris C.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Sector[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02(11):1-12.

[12]TomášGajdošík.Network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stinations[J].Czech Journal of Tourism,2016(3):26-44.

[13]2035年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D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20/c_1122566535.htm?Baike.2018-3-21.

[14]赵爱玲,杨晓蕾.兰州市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15):2.

[15]范宏斌,班克衡,韩晓东,屈雷刚.提升兰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0(23):53-54.

[16]白蓉.兰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v.28;No.703(05):111-111.

[17]汪胜兰,李金峰,丁亚鸽."互联网+"背景下的兰州市旅游产业链整合构建研究[J].当代旅游,2017(6):3.

[18]杨秀平,刘利利,贾云婷,等.半干旱河谷型城市兰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科学,2021,40(5):9.

[19]蔡佳,白永平,陈志杰,等.甘肃省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21(2):544-551.

[20]李健,孟帅康.全域旅游视域下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创新研究[J].中国西部,2018(4):7.

[21]马国强,汪慧玲.共生理论视角下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J].城市问题,2018(4):7.

[22]刘骁啸.兰西城市群县(区)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协调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23]陈亮.兰西城市群域内特色小城镇网络化建设策略探析[J].甘肃农业,2021(8):4.

[24]刘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探析--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J].经营与管理,2020(2):4.


摘要

随着旅游行业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兰西城市群包含青海省与甘肃省共22个地州县以兰州、西宁为中心,其中兰州市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发展相对较快,但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开发建设度不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如何对兰州市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理论研究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将是本文探讨与分析的重点。

本文依据系统发展理论、区域协调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兰西城市群以及兰州市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区域内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概述,了解目前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概括出兰州市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状和问题,提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矩阵,并从基础建设、文化挖掘、加强营销、加大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提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SWOT分析;发展对策;兰西城市群


1.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系统发展理论

系统论是由近代美国学者所创立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是美国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68年他公开发表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系统阐述了其架构的“系统论”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有很多著名学者围绕贝塔朗菲的核心观点,对系统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和丰富,使其成为在跨领域研究中广泛被使用的科学理论。

系统论学者认为,一个系统的组成是十分复杂的,单一个体无法成为系统,因此其发展也十分缓慢。当无数个体通过紧密联系的方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时,便构成了系统。此时,各个个体将对系统进行“赋能”,系统吸纳各个个体的能量后将“反哺”组成它的个体,并产生对每个个体提供能量总和更大的系统能量。这就是系统论最为关键的“整体”性思想[]。因此,从整体上看,系统既离不开个体,而个体则更离不开系统。当个体以适当的方式有机整合的时候,将是系统和个体获利最大的时候。因此,跨领域的产业或有机体应该进行系统整合,推动共同发展。

该理论对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全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全域旅游需要涵盖众多产业和行业,对跨领域进行系统整合和应用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运用系统论对全域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理论架构和规范性指引,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区域协调理论

1.2.1区域协调的概念

区域协调[]是指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兼顾,是内部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以及紧密合作,在外部形成优势互补,将各相关资源联动协调,创造整体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区域协调理论的内容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首先是指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中,生产要素、生活要素和各个产业之间协调一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以乡村资源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促使内部因素相互协调、外部因素相关联动,以期提高整体效益[]。例如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相互联动,以完善产业布局、区域与区域间相互合作与发展,优势互补等。此外,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促进产业系统内部要素良性竞争,互相补充,才能实现共同成长。全域旅游背景下宁远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以协调理论为基点,各要素各产业应齐心合力,相互扶持,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区域协调理论还指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要素、生活要素以及各个产业之间应分工合理,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主要表现为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内各产业间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因此,区域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间也是相互关联和互补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区域内的资源应集中、有选择的配置在某些产业的发展上,通过率先发展某几类产业,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起到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宁远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以至资源分配不均且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因而出现了乡村旅游产业不平衡增长的现象,其发展遵循了不平衡增长理论发展规律,所以,宁远县应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衡量资源的稀缺度,解决好各产业是同步均衡发展还是有次序发展的问题。

因此,运用区域协调理论研究城市群背景下兰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1.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发展概念,该理论最早由灭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梅多斯(Dennis·L·Meadows)等提出。在其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首次提出无止境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认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的原理,以确保我们的生存环境得以维系。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现代国家、产业和社会发展的主流理论。该理论是在考察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国际发展平衡问题日益严峻,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消费规模的急剧提升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与破坏问题,因此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要为后人如何生存和发展作考虑。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到与土地、海洋、森林等自然资源协调发展,使下一代乃至更远的后代可以享受到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因此,必须尊重生态的发展承受能力,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推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的未来发展。

旅游经济作为人类发展行为的一种具体方式,旅游业的发展必定要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它与自然资源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好的生态环境必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自然条件的支持,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县域旅游经济方面的体现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且要以提高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为县域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现阶段,我国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强,发展县域经济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一方面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要对自然心生敬畏。同时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做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由此,中国政府和学者也在更高视野和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以此指导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建设。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导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综上所述,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范式,城市群发展旅游业,就要能够将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适应现有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可协调性。

2.兰西城市群背景下的兰州旅游业分析

2.1兰西城市群简介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82月公布的《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文件,兰西城市群的范围为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总面积9.75万平方公里,占甘青两省总面积的8.3%兰西城市群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甘肃、青海两省部分行政区域,是典型的双核城市集群。黄河穿城而过,河湟地区人口和城镇相对比较密集,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

兰西城市群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在维护我国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兰州、西宁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商朝开始至秦汉时期,古羌人就聚居在河湟地区(包括兰州、西宁),此区域是他们活动的中心地带。自汉以来,丝绸之路不断开通拓展,陆路丝绸之路共分为三条线,其中南线为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张掖,包含如今城市群内大部分城市是连接西域与中原人民纽带。因此,兰西城市群所在地理位置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

 

3-1 兰西城市群区位图

2.2兰州市pest分析

2.2.1政治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兰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兰州西宁区域的兰白(兰州白银)地区位于甘肃省,属于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为全省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带动全省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龙头地区主要发展方向为依托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银兰西拉经济带十字轴线,突出兰州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抓住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遇,强化兰(州)白(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等各类产业的新跨越,推进跨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参与国家产业分工和区域竞争。依托政策定位,兰州对西北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可以预见兰州未来的高速发展态势。

在旅游业方面,近年来,兰州市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发布了多项政策给予支持。2015-2019年兰州市政府及旅游局先后发布了《兰州市旅游局“留客入兰”旅游奖励办法》、《兰州市旅游景区建设总体发展规划》(讨论稿)等多项政策,“留客入兰”内容包括针对包机、专列团队组织来兰州市旅游的旅行社、在国内外媒体上宣传兰州旅游投资在50万以上、对新成立及升级星级的饭店予以奖励;《规划》则指出要打造兰州重点景区,要突破景区观光功能,打造集观光、度假、休闲、户外、科考等多功能的高品质旅游景区等内容,从旅游建设、对外宣传等方面促进兰州旅游业的发展。

2.2.2经济

2020年,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886.74亿元2021年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231.29亿元,同比增长6.1%从生产总值来看,兰州的生产总值接近兰西城市群生产总值的一半,经济发展是西北地区发展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人口分布较为密集,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快,是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

2.2.3社会

兰西城市群2015常住人口为1193万人,占甘青两省常住人口的37.42%,其中城镇人口为527万人,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率为44.17%2020人口数量达到1219万人,占两省常住人口的66.5%随着城市群的加速发展,人口数量在不断扩大。这其中,兰州市2020年常住人口约410万,2019年增加30万人,人口的激增会受政策影响,目前兰州是西北地区重要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城市,兰州的发展会吸引大量人口聚集,同时也吸引大量人才促进兰州的发展,形成双向的促进。

 

3-2 2015-2020年兰州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兰州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市区 25 处宗教活动场所周边宗教传习场所较多。公元十世纪后藏传佛教在甘肃境内传播,并在蒙元时期得到重大发展。兰州灵岩禅寺等都是著名藏传佛教胜地。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伊斯兰教,建于明朝的兰州的西关清真大寺等都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有着明显的穆斯林风格,可见兰州市是个多教派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同时,兰州地区还有兰州鼓子、道情戏(陇剧)、格萨(斯)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灿烂多彩。

2.2.4技术

受限于兰西城市群内复杂的地貌地形以及河流的主体流向,兰西城市群交通路网是以兰州为中心、西宁为次中心的单向递减格局,且尚无成熟完善的高铁网络支撑,高速公路网密度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兰州正在大力完善交通建设,目前正实施市州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重点景区道路互联互通工程,加强省际出口通道连接和与周边省区区际联通,推进省内一般干线公路联网加密。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与干线公路实现联网,5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连通,4A级旅游景区按一级公路规划布线;优化枢纽布局,提升兰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统筹规划大兰州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布局,建设大兰州城际综合快速路网和区域路网。打造酒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天水、武威、张掖、平(凉)庆(阳)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

除了交通外,其他方面建设也在全力进行。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城市群带来良好的农业基础,兰州还是我国粮食、中草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带动高原绿色、有机、富硒农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带,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实现全覆盖。此外,兰州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

2.3兰州市旅游资源分析及发展现状

在整个兰西城市群中,以兰州和西宁两个中心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最为良好。兰西城市群有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1个,3A级景区50个,2A级景区33个,还有9个国家森林公园和4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兰州市为省会城市下辖市区,区域内资源密度大,A级景区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相对较早,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交通便利,在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旅游资源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20年兰州市接待游客482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1.4亿元市场恢复水平达到去年同期的62%,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恢复水平。

3-1 兰州市所有旅游景点列表

序号

景点

所在区县(具体位置)

1

兰山公园

兰州市区正南皋兰山上

2

仁寿山公园

安宁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

3

西部欢乐园

七里河区黄河之滨

4

五泉山公园

兰州市城区南部

5

雁滩公园

兰州市以东

6

地震博物馆

甘肃省兰州市的十里桃乡

7

兰州城隍庙

兰州市张掖路

8

西关清真寺

兰州市城关区解放门广场东侧

9

安宁植物园

兰州市西郊的安宁区

10

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

兰州市酒泉路互助巷2

11

八盘峡旅游度假区

兰州市黄河上游最西端的八盘峡水库

12

白衣寺塔

庆阳路东段街北的居民区中

13

白云观

滨河中路南侧

14

关山森林公园

西固区南20公里处

15

官滩沟

兰州市东10公里处的榆中县境

16

和平牡丹园

兰州东郊和平经济开发区

17

和平清真大寺

小西湖大桥北头

18

黄河外滩

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

19

金天观

七里河区西津路东段

20

兰炼水上公园

兰州市西固区环行东路4

21

兰州碑林

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西峰

22

兰州市博物馆

城关区庆阳路东段110

23

连城镇

兰州市永登县

24

五星坪灵明堂拱北

七里河下西固

25

西固公园

兰州市西固区南山脚下

26

西湖公园

西津东路主干道

27

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

兰州市城关区黄河北岸

28

至公堂

兰州市翠英门路

29

猪驮山

苦水川西

30

庄严寺

兰州市城关区旧城中心鼓楼西侧

31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南侧

32

黄河母亲雕塑

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

33

黄河铁桥

兰州市滨河路中段北侧

34

鲁土司衙门

兰州市西北100多公里

35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榆中县境内

36

白塔山公园

兰州市黄河北岸

37

水车博览园

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

38

青城镇

兰州下游50公里处

39

青龙山公园

兰州市

40

什川梨园

甘肃兰州东北方向的皋兰县

41

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

兰州市七里河区南部

42

石门度假村

兴隆山西麓

43

石头坪森林公园

兰州市

44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

兰州市西北160公里处的永登县连城林内

2020年,兰州市的65个重点文旅项目完成投资55.4亿元。黄河楼、兰州老街、白塔山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兰州老街水上集市开街营业,累计吸引游客715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黄河楼、兰州水墨丹霞景区启动试运营。与景域驴妈妈集团等文旅企业签订重点文旅项目9个,签约金额179.8亿元。全国率先发布的中国·兰州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指数,最新数据显示兰州+黄河知名度较基数增长305.27%2021年兰州市将推进万达文旅城、读者印象、恒大文旅城、甘肃华夏收藏文化博览园等75个重点项目,计划完成投资62亿元

2.4兰西城市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旅游项目竞争力较低

目前兰州旅游业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深入,市面上展出销售的旅游文化产品多为初级形态,许多地区的旅游产品只是对文化资源简单的、机械的复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旅游体验仅限于标语口号类型的宣传以及农家乐、集市商贸等低端模式,商业化、娱乐化气息浓重,可看、可留、可玩的项目内容比较少,缺乏有价值、有创意的设计,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不能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产业链,大多数游客走马观花游览一遍后,很难产生再次旅游或者去下一个特色旅游小城镇的想法,难以保持长期的吸引力,无法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导致其无法在文创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由于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不够重视,旅游项目开发与周边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趋同,文化产品缺乏特色性,造成旅游遮蔽效应,旅游资源将面对被取代的重大威胁

2.3.2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兰州拥有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族风俗和历史,以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宗教文化,本身应有很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许多旅游项目设中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不够深入,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深挖不够,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够,没有将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特色有意识地融入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之中,旅游开发缺乏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之魂,许多地区盲目跟风,大兴仿古建设之风,使区域文化丧失原有的属性与特色。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对文化开发的理解浮于表面认为对文化资源开发就是建设仿古建筑、对文化资源简单陈列,没有将自身文化特色融入开发中去。

其次,旅游产品的文化融合度不够,创新性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系统。虽然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寺庙、自然风景区、民俗活动项目等,但像民俗文化活动这种项目大部分时间较为集中固定,如藏族的晒佛节、法会,社火表演、民间庙会等均在特定时间举行,错过这些时间点,文化旅游活动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缺少专业组织部门有序合理的规划,缺乏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特色旅游线路的开发。

2.3.3未形成品牌缺乏营销

兰州市的旅游营销仍然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规划,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导致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相近,兰州在黄河流域上,本身带有黄河风情的地域特色但黄河的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无法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没有对旅游市场做出详细划分。开发商为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快速经济回报,抛弃了意义深厚的文化底蕴,转而向商业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对兰州旅游品牌形象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种集体式、粗放式的营销活动,很难对游客产生长期吸引力,无法达到良性循环效果。

次,兰州部分旅游项目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难以跟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伐,滞后的信息化服务无法支撑游客自主、自驾、自由的旅游发展需求。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对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难以很快准确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2.3.4旅游发展未形成合力

兰州旅游资源分布零散,旅游景点遍布城市,且景点之间多为孤立景点,又较为平均没有突出的特色景点,很难形成强吸引力。这就说明兰州在旅游景区方面缺乏系统规划,这不利于整个城市群旅游业的系统发展。虽然目前兰州市为了发展旅游业出台了一些相应的发展规划,但从全区域的均衡协作发展来看,仍缺乏一个能将区域内旅游资源联合起来的,整体的、目标性强的规划方案。同时兰州市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联系不强,虽然开展了一些旅游合作活动,但是并没有深入沟通交流,导致各地之间合作关系脆弱,一旦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合作关系将面临终止的危险,这将对兰州市甚至整个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整体来看,城市群内合作发展意识薄弱,各区域间应强化交流联系,有全域系统发展观念,距离实现旅游全方位、全领域的发展仍有一定距离

2.5兰州市旅游业SWOT分析

依据前文中对兰州市的PEST分析,和对当前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分析结果,对兰州旅游业的发展做出SWOT矩阵。

3-1 兰西城市群旅游业发展SWOT矩阵

内部

    外部

优势(S

1.城市群核心城市,发展速度快、潜力大

2.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丰富

劣势(W

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建设度低,旅游资源不均衡

2.旅游项目和产品没有自身品牌,营销不足

机会(O

1.国家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发展

2.兰州市正在着重发展旅游业以提升经济

SO策略

1.依托政策支持进行旅游开发

2.深入挖掘区域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项目

WO策略

1.各城市互相合作统筹规划、系统发展旅游业

2.中心发达城市带动边缘发展较弱城市

威胁(T

1.旅游业开发时间短、各方面不够完善

2.旅游业同国内其他地区比竞争力较低

ST策略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2.深度挖掘自身旅游资源和文化,打造自身旅游特色防止同质化

WT策略

1.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开发旅游项目,实现协调发展

2.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宣传营销

根据SWOT矩阵的分析结果,兰西城市群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总结起来可以从完善基础建设、文化挖掘、加强营销、加大资源整合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3.兰西城市群背景下兰州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模型分析

3.1优势

3.1.1城市群发展速度快、潜力大

兰西城市群是政府主导型城市群,2018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了兰西城市群的范围和定位由于处于城市群培育发展阶段,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经验,近年来兰西城市群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大,借助国家政策助力城市群发展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而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也有助于兰西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3.1.2位于城市群核心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兰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同时与西宁所在区域内的兰白(兰州—白银)地区属于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借助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因此无论国家政策支持还是资源、经济发展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1.3自然资源良好

兰州市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带状盆地的地理特征,位于“两山夹一河”的区域空间,黄河将兰州市一分为二,依山傍水,南北群山对峙使得兰州具有鲜明的地理特点兰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日照量丰富,气候干燥冬暖夏凉。稳定的气候条件使得兰州自然环境丰富,兰州的城市区域内有着滨河园林的通透舒郎、迎山纳水的特点,自然景观和城市规划相结合,整体上大气开阔,使兰州作为一个内陆城市但在自然景观上丝毫不逊色与江南水乡城市,十分适合旅游业发展。

3.1.4人文资源丰富

兰州、西宁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西宁地区在古代是古羌人的聚居地,而且是丝绸之路中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是少数民族商业贸易的重要聚集地,是连接西域与中原人民纽带。因此,兰州是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丰富。

3.2劣势

3.2.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目前兰州市许多旅游项目建设中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不够深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深挖不够,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够,没有将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特色有意识地融入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之中,许多旅游景区盲目跟风,大兴仿古建设之风,使区域文化丧失原有的属性与特色。

3.2.2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虽然兰州市旅游资源密度大,A级景区多,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知名度较高的A级景区,而其他景区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周边交通等建设不足,使其他景区的热度远不如A级较为著名的景区。

3.2.3旅游业无自身品牌

兰州市在黄河流域上,本身带有黄河风情的地域特色,但黄河的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且与周边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导致与其他几个城市的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相近,没有对整个兰西城市群旅游市场做出详细的规划和定位划分,使得兰州市本地旅游项目无法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

3.2.4旅游业营销不足

兰州市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没有相关的互联网营销策略并进行大量营销推广,知名度不高。

3.3机遇

3.3.1国家政策支持

国务院印发的兰西城市群建设规划以及兰州市当地发布的旅游景区总体发展的相关规划中,从旅游建设、对外宣传等方面明确支持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对兰州旅游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3.2兰州市经济提升需要

旅游是区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兰州市作为黄河文化的中心地带拥有大量旅游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旅游业是加快兰州地域经济发展的理想选择,利用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提升,也是兰州市目前城市的发展需要。

3.3.3借力周边城市

兰西城市群行政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是兰州、西宁两个中心城市,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千年前,以老周、西宁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就是古羌人聚居的繁华地带,且秦汉时期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行政区域。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兰州、西宁所属的黄河流域覆盖的地区始终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属性和符号,因此兰州可借力西宁及其周边的文化资源,共同发展旅游经济。

3.3.4顺应资源整合格局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政策,兰西城市群对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兰西城市群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通过辐射和集聚作用,推动城市群及其周围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加快甘肃、青海的发展脚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因此以兰州市为中心点与周边城市进行旅游业资源整合,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是顺应兰西城市群资源整合格局、促进城市群及周边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4挑战

3.4.1旅游业开发时间短

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于2018年颁布,而兰州市旅游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也在2015年开始,截至目前仅有几年,发展时间较短,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还不够完善。

3.4.2旅游资源不均衡

兰西城市群文化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宁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而边缘地带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存在区域旅游资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容易影响和减缓兰州市旅游发展进程。

3.4.3旅游业竞争力较低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成熟的城市旅游体系,相比于那些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兰州市旅游开发多为初级阶段,商业化、娱乐化气息浓重,缺乏有价值、有创意的设计,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难以保持长期的吸引力,无法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导致其在旅游市场中竞争力较低。

3.4.4与周边城市合作不足

兰州市作为兰西城市群的中心,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拥有相近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然而整体来看,城市群内旅游业合作发展意识薄弱,各区域间交流联系不强,虽然各地市开展了一些旅游合作活动,但是并没有深入沟通交流,导致各地之间合作关系脆弱,一旦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合作关系将面临终止的危险,这将对兰州市旅游发展及城市群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带来严重阻碍。

依据前文中对兰州市的PEST分析,和对当前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分析结果,对兰州旅游业的发展做出SWOT矩阵。

2-1 兰西城市群旅游业发展SWOT矩阵

内部

    外部

优势(S

1.城市群发展速度快、潜力大

2.位于城市群核心

3.自然资源良好

4.人文资源丰富

劣势(W

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2.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3.旅游业无自身品牌

4.旅游业营销不足

机会(O

1.国家政策支持

2.兰州市经济提升需要

3.借力周边城市

4.顺应资源整合格局

SO策略

1.依托政策支持进行旅游开发

2.深入挖掘区域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项目

WO策略

1.各城市互相合作统筹规划、系统发展旅游业

2.中心发达城市带动边缘发展较弱城市

威胁(T

1.旅游业开发时间短

2.旅游资源不均衡

3.旅游业竞争力较低

4.与周边城市合作不足

ST策略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2.深度挖掘自身旅游资源和文化,打造自身旅游特色防止同质化

WT策略

1.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开发旅游项目,实现协调发展

2.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宣传营销

根据SWOT矩阵的分析结果,兰西城市群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总结起来可以从完善基础建设、文化挖掘、加强营销、加大资源整合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

4.兰西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旅游项目竞争力较低

目前兰州旅游业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深入,市面上展出销售的旅游文化产品多为初级形态,许多地区的旅游产品只是对文化资源简单的、机械的复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旅游体验仅限于标语口号类型的宣传以及农家乐、集市商贸等低端模式,商业化、娱乐化气息浓重,可看、可留、可玩的项目内容比较少,缺乏有价值、有创意的设计,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不能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产业链,大多数游客走马观花游览一遍后,很难产生再次旅游或者去下一个特色旅游小城镇的想法,难以保持长期的吸引力,无法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导致其无法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由于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不够重视,旅游项目开发与周边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趋同,文化产品缺乏特色性,造成旅游遮蔽效应,旅游资源将面对被取代的重大威胁。

4.2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兰州拥有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族风俗和历史,以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宗教文化,本身应有很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许多旅游项目建设中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不够深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深挖不够,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够,没有将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特色有意识地融入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之中,旅游开发缺乏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之魂,许多地区盲目跟风,大兴仿古建设之风,使区域文化丧失原有的属性与特色。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是对文化开发的理解浮于表面,认为对文化资源开发就是建设仿古建筑、对文化资源简单陈列,没有将自身文化特色融入开发中去。

其次,旅游产品的文化融合度不够,创新性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系统。虽然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寺庙、自然风景区、民俗活动项目等,但像民俗文化活动这种项目大部分时间较为集中固定,如藏族的晒佛节、法会,社火表演、民间庙会等均在特定时间举行,错过这些时间点,文化旅游活动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缺少专业组织部门有序合理的规划,缺乏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特色旅游线路的开发。

4.3未形成品牌缺乏营销

兰州市的旅游营销仍然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规划,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导致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相近,兰州在黄河流域上,本身带有黄河风情的地域特色,但黄河的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无法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没有对旅游市场做出详细划分。开发商为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快速经济回报,抛弃了意义深厚的文化底蕴,转而向商业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对兰州旅游品牌形象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种集体式、粗放式的营销活动,很难对游客产生长期吸引力,无法达到良性循环效果。

次,兰州部分旅游项目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难以跟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步伐,滞后的信息化服务无法支撑游客自主、自驾、自由的旅游发展需求。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对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难以很快准确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4.4旅游发展未形成合力

兰州旅游资源分布零散,旅游景点遍布城市,且景点之间多为孤立景点,又较为平均没有突出的特色景点,很难形成强吸引力。这就说明兰州在旅游景区方面缺乏系统规划,这不利于整个城市群旅游业的系统发展。虽然目前兰州市为了发展旅游业出台了一些相应的发展规划,但从全区域的均衡协作发展来看,仍缺乏一个能将区域内旅游资源联合起来的,整体的、目标性强的规划方案。同时兰州市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联系不强,虽然开展了一些旅游合作活动,但是并没有深入沟通交流,导致各地之间合作关系脆弱,一旦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合作关系将面临终止的危险,这将对兰州市甚至整个城市群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整体来看,城市群内合作发展意识薄弱,各区域间应强化交流联系,没有全域系统发展观念,距离实现旅游全方位、全领域的发展仍有一定距离。

5.促进兰西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完善旅游建设提升游客体验

持续完善兰州市内各旅游景区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旅游、住宿、饭店、休息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旅游的开发首先应考虑到当地自然生态及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能一位的开发注重经济效益而破坏景区保留的原始面貌和文化传承,但也不能完全让游客在风景区内不仅能够欣赏到自然风光,最重要的是让游客感受到便利,增强旅游体验感。

在交通方面,除了城区内交通便利的地区,尤其应注重乡村地区以及对外交通的建设上,统筹规划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等配套支撑的交通运输网络,推动形成公路、铁路与航空立体交错、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强化区域高铁网、省际公路网、城际铁路网、市域轨交网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提高城际化水平。着力解决进不来、走不动、出不去的问题,形成一级中心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以及节点城市之间快捷高效环线+放射线的立体交通网。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旅游大数据库、动态监控系统、移动旅游App等智慧旅游建设,推动域内公共基础建设互联互通、域内乡村景点互补共建,打破省际、市际、县际、镇际的信息孤岛与数字孤岛,以基础设施、App平台、应用系统为基础形成智慧旅游体系,解决游客用户即时化消费需求、碎片化消费需求、在域内根据GPS定位为消费者的下一站提供多种选择,实现格局上从旅游景点单极化向多极化网络体系的发展,整体提升旅游发展质量。

5.2深入文化开发打造特色符号

兰州市拥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脉络,区域内各民族文化基本趋同;黄河横穿整个都市群,形成了沿黄河风光带,相互交融;该区域历来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多个民族先后在此区域内建立国家城市,故城遗址聚集。依托兰州市的形象定位,可以从历史文化、水文化和创意文化三方面构建兰西城市群文化旅游现象主体,再通过旅游形象设计,基本上可以完成兰州市的旅游形象品牌整合。如将黄河沿线设计成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及线路;运用历史文化底蕴建立历史品牌专线等等,不同的旅游产品形成不同品牌,让游客根据需求自主选择观光的重点,多元化满足游客。

5.3加大营销投入努力打造品牌

兰州市具有天生的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只要仔细挖掘文化内涵,就能够让文化给民族民俗旅游带来更多附加值。这里的旅游业可以成为民族民俗特色文化旅游最具亮点的地方之一。借鉴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建设经验,打造城市群特有的西北民俗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加强宣传,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我国西北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之路,从西北到全国,然后从全国到世界。

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当前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营销,旅游行业也不例外。如西安利用短视频平台运营推广,带火了大唐不夜城等多个景点,一跃成为网红旅游城市,类似成功的景区宣传案例有很多。兰州市旅游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种平台,与携程等旅游分销平台进行合作获得流量,与新浪等论坛类平台进行合作进行宣传,利用短视频平台等建立自媒体进行营销,打造全渠道的推广营销方案,加速提升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

5.4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周边合作

按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以各自景区为核心的城市旅游板块基础上,加强区域联动,以系统整体的观念和区域协调的手段,进行跨地区的分工合作。兰州是兰西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区域内政治文化中心;旅游品牌形象成熟,旅游知名度高;文化旅游开发情况良好,经验较为丰富。而兰西城市群外围的城镇则分布零散,位于城市群边缘地带,从经济发展上来看,水平较落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因此以兰州市作为核心,联合定西市区临夏州和青海的海东市等周边次级城市组成较大的旅游业核心圈,利用核心圈城市的辐射效应,为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提供经济与经验支持,在空间上形成较好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整个兰西城市群各地文化旅游业共同发展进步。

 

5-1 兰州-西宁城市圈

6.结论

兰西城市群目前正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兰州是城市群的第一核心城市,旅游业做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城市群着重发展的目标之一。依据相关理论,通过对兰西城市群及兰州进行了解,以及对当前兰州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兰州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项目竞争力较低、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未形成品牌缺乏营销以及旅游发展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因此对目前旅游业发展做出SWOT矩阵分析,并提出完善旅游建设提升游客体验、深入文化开发打造特色符号、加大营销投入努力打造品牌以及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周边合作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兰西城市群背景下的兰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2035年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D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20/c_1122566535.htm?Baike.2018-3-21.

[2] 赵爱玲, 杨晓蕾. 兰州市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J]. 时代金融, 2018(15):2.

[3] 范宏斌, 班克衡, 韩晓东, 屈雷刚. 提升兰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路径研究[J]. 中国高新科技, 2020.

[4] 白蓉. 兰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 v.28;No.703(05):111-111.

[5] 汪胜兰, 李金峰, 丁亚鸽. "互联网+"背景下的兰州市旅游产业链整合构建研究[J]. 当代旅游, 2017(6):3.

[6] 杨秀平, 刘利利, 贾云婷,. 半干旱河谷型城市兰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研究[J]. 生态科学, 2021, 40(5):9.

[7] 蔡佳, 白永平, 陈志杰,. 甘肃省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21.

[8] 李健, 孟帅康. 全域旅游视域下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创新研究[J]. 中国西部, 2018(4):7.

[9] 马国强, 汪慧玲. 共生理论视角下兰西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J]. 城市问题, 2018(4):7.

[10]刘骁啸. 兰西城市群县()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协调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9.

[11]陈亮. 兰西城市群域内特色小城镇网络化建设策略探析[J]. 甘肃农业, 2021(8):4.

[12]刘凤.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探析--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J]. 经营与管理, 2020(2):4.

[13]廉志雄. 新时代乡村旅游开发对策探析——以兰州市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4(20):2.

[14]刘奔腾, 严海慧, 马珂,. 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研究——以兰州市永丰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0, 38(3):8.

[15]刘颖, 吴芮民, 王浩,. 对于兰州民宿带动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分析[J]. 科技经济市场, 2019(3):2.

[16]马致远, 杨桂, 石瑶. 兰州黄河风情线旅游开发构想[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9(4)99-105.

[17]尚雪英. 兰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8(1)100-106.

[18]李现总. 兰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5)72-73.

[19]赵爱婷, 雷金瑞, 董霞,. 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路径研究[J]. 现代商业, 2019(26)101-105.

[20]李金峰, 时书霞, 汪胜兰. "一带一路"视阈下兰州智慧旅游建设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7(3)116-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