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政生在公侯之家,皇帝也有心栽培,为何官总是做不大?

 liuhuirong 2022-04-11

我们在读《红楼梦》时,往往会发现一些有悖于常理的事情,比如贾政作为荣国府的实际当家人,他的官职却不高,一开始是主事,后来是员外郎,期间也放过学政、江西粮道。

而贾雨村则依靠贾府的势力,却能轻而易举地当个应天知府,后来又位列封疆。这事让人觉得很不解,贾政作为一个贵族,难道就做不了高官吗?提到这,就必须要从清代的爵位以及官职说起了。

贾府的第一任主人是贾源、贾演两兄弟,他们都是清代的开国功臣,后来分别封爵荣国公、宁国公。贾源的儿子贾代善,贾演的儿子贾代化袭了公爵,使得贾家走向鼎盛。

因为《红楼梦》的背景处在清代,所以按照时间推算,贾演、贾源两兄弟应该是清代开国功臣。按照清代的封爵制度,开国功臣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因为《啸亭杂录》里有记载:“国初以开创功者,不论阶次,咸世袭罔替。”

然而到了贾家第三代,即贾敬、贾赦的时候,爵位发生了变化,成了一等将军。按说曹雪芹是那个时代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常识,之所以这样写,估计是为了服务于“真事隐”这一创作主旨。

言归正传来说贾政的官为何做不大?

贾政是荣国府的实际当家人不错,但真正继承爵位的则是贾赦。如果按照降级袭爵的原则来看,贾赦继承的应该是侯爵,至于贾政如果本人没有突出的贡献或政绩,理论上是得不到世职或爵位的。

这里解释一下世职。清代的异姓封爵中,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等级为高级封爵,俗称“爵位”,而子以下的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等低级封爵,则称为“世职”。

贾赦作为侯爵的承袭者,从品级上来说属于“超品”,冠用珊瑚,服用斗牛补。但清代的爵位与职官的九品十八级不是一个系统,一般情况下,首次封爵之人,都是因军功晋升的,因此也会担任高品级的文武职官。

而承袭爵位的人就不一定了,他们未必都有实职。《啸亭杂录》中讲得很清楚:“本朝沿三代之制,设立勋爵,以待有功。有古世禄之宠,而不假以权,使功臣之后安享太平,而无败坏决裂之患。”

贾赦就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心思都放在娶小老婆上,所以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朝廷授予官职。反而是贾政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在长兄继承爵位的情况下,原本是想走科举入仕这条路的,无奈时运不济,没有考上进士。

幸好老皇帝体恤老臣,皇恩浩荡之下,赐给贾政一个主事,后来升任员外郎。如果反过来情况就不一样了,若是贾政承袭了爵位,那么他的起点就会高很多。

按清代官制,公、候、伯爵,一旦入仕为官,一般授予武职,且级别也是从一品的八旗都统起步。乾隆时期就明文规定,凡在京八旗都统出缺,伯爵以上者归入候补予以拣选。

这个也很好理解,伯爵以上等高级爵位,如果要任实职,级别也不可能太低,必须要做到名实相符。试想让一个侯爵之人去担任某部的郎中或员外郎,让尚书、侍郎情何以堪,见面时又该如何行礼呢?

遗憾的是贾政并不是袭爵者,所以他要入仕就必须走科举之路或是皇帝额外开恩。而且对于非爵位继承者,就必须要按照资历一步步晋升,这与普通的职官没有任何的区别。

事实上,皇帝对贾政已经算是重用了,还曾放过学政一职。要知道,清代的学政任职资格很高,雍正以前必须是进士出身,雍正以后则大部分都是翰林官出任。

所以贾政在获得学政这一差事时,也很心虚,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怕辜负圣恩。总体来看,贾政在学政任上,还算合格。后来又调到京城任官,在京察考核中成绩不错,从员外郎升为郎中,还得皇帝的格外青睐,外放江西粮道。

非爵位承袭者这一身份固然影响贾政的仕途前程,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还出自贾政本人身上。贾政外放粮道后,一门心思想着要忠君报国,对于官场的潜规则一窍不通。

粮道本是一个肥缺,贾政却不通事理,不仅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处境,就连衙门里的人和他身边的随从,都不愿跟着他。因为道理很简单,千里当官只为财。当官的过于清廉自律,手下人哪有油水可捞,上司哪有孝敬可拿呢?

所以,贾政在粮道上吃了不通人情世故的亏,没多久就被调回京城,皇帝看他本质还算不错,办差也算勤勉,才继续让他担任郎中的。贾政为人正直,可惜不通世俗,情商不高,这正是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时的基本出发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