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低调的空基中段反导

 逍遥_书斋 2022-04-11
文章图片1

刚刚谈到了某方的6代机无人僚机极有可能把基本指标前所未有的升级到了双5的标准,而且会在其上安装大功率激光器用来代替传统的空空导弹和机炮,具备在50公里的距离上快速打击其他空中和地面目标的能力。到这里有人说了,如果无人僚机可以飞得如此之高,那么为何不直接用来拦截外空间的卫星和来袭的H弹头?其实这个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发展到成熟阶段的6代机和未来的第7代空天战机,就是要最终实现在大气层内外自由穿梭并且用激光类定向能武器同时对付高空和地面上的战略性目标。用大功率机载板条激光进行空基中段反导,是所有现代中段反导技术类型中,最有发展前途的实战反导模式。那么这个战略判断的主要理由在哪里呢?现有的中段反导模式,大多采用KKV动能弹头在大气层之外进行动能碰撞,将来袭的弹头当即击毁。

文章图片2

目前看来这种模式是相对成功并且具备一定的实战价值。但是这枚做也有多种缺陷,第一是KKV弹头动能碰撞的综合成本过高。这就在于如果要达到可以拦截来袭洲际导弹弹头的速度和拦截夹角,那么发射KKV弹头的反导导弹的体量和作战半径,本身也需要达到洲际导弹的标准。这样一来,实战部署一枚KKV反倒拦截弹的综合成本,也就不亚于同样生产和部署一枚实战型洲际导弹的成本,甚至还可能要求更高。如果需要一次性拦截数百枚洲际弹道发射的弹头,甚至需要同时发射上千枚拦截导弹。因为现在大多数洲际导弹已经采用了分导弹头独立制导模式,而洲际中段反导KKV却无法实现多弹头同步拦截模式。因此只能部署更多的拦截导弹。这在实战成本上是完全无法接受的。而且现有多弹头洲际导弹突防的花样越来越多,甚至可以在释放多个分导弹头之外,

文章图片3

增加几十个诱饵弹头和大量的金属反射掩盖物体进行中段伴随性飞行;而且“伴飞”宽度超过100公里,即使X波段战略预警雷达,都无法准确实时区分这个来袭“云团”中,哪些是真弹头,哪些是假弹头。因此对中段KKV动能碰撞拦截来说,其技术发展的最高上限,也不过是可同步拦截数量在一二十枚的单弹头来袭洲际导弹或者中远程导弹。显然是无法制止H大国之间在短时间内相互发射数百枚甚至上千个战略弹头的H大战模式。唯一有希望彻底拦截大量来袭战略弹头,不管其采用任何隐身或者真假混淆模式的,只有空基大功率激光反导系统。这类系统可以加速飞行到50公里以上高空,必要时也可以短时间入轨飞行,提前占位。完全不受低空对流层的雨雪雾霾气象对战略激光的削弱作用,此时300千瓦级的激光器,就可以轻易的击毁100公里之外的外太空和高层大气的任何飞行物,

文章图片4

如果想达到在对远距离来袭洲际弹头的大批次同步拦截能力,则需要1000千瓦级的战略激光,可以在1000公里甚至2000公里之外,瞬间将目标烧穿而失去正常功能。此时完全不需要具体区分飞来的到底是真弹头还是假弹头,或者仅仅在外部喷涂了金属反光涂层的气球。诱饵气球遇到高能激光会瞬间爆裂,而有金属外壳的真假H弹头都会被瞬间烧穿而彻底丧失基本的机械和电子性能而导致立即失效。空基中段战略反导的综合性技术水准要求极高,首先是可以在5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内外自由的弹跳式穿梭飞行。因此飞行物的整体体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很难轻易入轨,需要消耗的能量太多;而体量太小了,又没有足够燃料保持轨道高度。更高的技术难度其实是1000千瓦级,也包括功率更大的战略激光的轻量化,

文章图片5

过去这类战略激光,全系统几乎没有小于100吨级的,再加上大型电源,其系统全重肯定会超过200吨。如此庞大的体量显然无法作为第六代甚至第七代战机升空作战。于是需要把其系统全重压缩到10吨级甚至5吨级之内,其难度肯定是逆天级别的。而当今某大国已经有可以在大气层内外自由穿梭的特殊飞行器,甚至为此专门在大漠深处建造了多方向超级长跑道。但是整个系统与战略激光的完美结合,仍然是十分低调的。不过刻意低调并不代表整个空基中段反导技术的进展缓慢,而是经常有打靶成功的特殊“天象”出现。可以预判到2030年代中期,即可形成实战值班能力,一次升空,就能让上百个来袭弹头瞬间气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