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何妨一“下水”

 小雨123 2022-04-11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比较头疼的问题。面对各种所谓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始终不太明显。我想,无论什么模式,最好不要搞“花架子”,应注重实效。作文是“兴趣+积累+体验+练习”的结果, 而教师的“教”,往往站在成人的立场,来武断地“教”给学生怎样做,这样做的结果,学生缺乏真实的感受,或是纯粹“想像”,或是无病呻吟。

小学作文到底该怎么教?只有找准学生作文思路“卡壳”的“病根”,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李时珍为解药性能遍尝百药,我们教师怎么不能写“下水”作文呢?教师不能只站在岸上当观众,要亲自“下水”试一试,游一游,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y教师经常“下水”,探探深浅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教师应如何“下水”呢?

    一、放下架子与生同游

教师不能出好题目就撒手不管,要和学生一样,在同一时间内写一篇同题目同要求的作文。并且尽量把自己放在一个小学生的位置上来写。想一想作为一个小学生,此时应该想到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体验,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学生作文的甘苦,觉察到学生遇到的问题。记住:此时,你不仅是个教练,更是一个游泳队员。

三年级第三单元的作文,要求写有关秋天的作文。开始,我用投影仪出示了一些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如“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等,便让学生试着用一下。临近下课,我查看了部分同学的作文,发现学生根本不会用词,用的都不是地方。当我问他们时,其中一位女生站起来,无奈地说:“老师,你让我们写自己眼中的秋天。我们眼中的秋天,感觉和其他季节没多大区别,只是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根本没见过天空飞过大雁,只是见过飞来飞去的几只麻雀,再说,我们这里也没有山,没有大河,怎么写呀!”我幡然醒悟,学生没有体验怎么能写出来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硬塞给学生的东西,学生也是不会用的。于是,我让学生自由写,写出自己眼中的真实的秋天。结果,学生作文整体上虽说不上多么精彩,但大都写出了不一样的秋天,有“金黄的秋天”,有“丰收的秋天”,有“单调的秋天”,有“无聊的秋天”,甚至有一位同学写了“灰色的秋天”。

二、摸准“石头”

教师写“下水”作文,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把水底的情况摸清楚。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老师必须首先摸准“石头”,找准问题。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不要蜻蜓点水式地做做样子,也不要像“鸭子过河”一样搞不清深浅,更不能仅在岸上“投石问路”。在你“下水”作文过程中,你才会发现:体裁好不好掌握,有没有跑题现象,有没有写不下去的时候,语言怎么样等问题。比如,要写一篇《快乐的一天》。这个题目,重点应放在“快乐”上,“快乐”就是这篇习作的“石头”。这时,教师就要想一想,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什么是“快乐”的。学生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现快乐?找准了这块“石头”,试着用孩子的心理和语言写一写。在写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开始没想到的问题。暴露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就可推已及人,身为人师,尚且如此,学生呢?

三、“上岸”小议 

教师写完“下水”作文以后,不要一搁了之,要加以认真分析总结,把自己写“下水”文时遇到的突出问题集中整理一下。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东西在你进行作文讲评时可以派上用场,再不会有作文评析课上无话可说的尴尬。当然,一堂课可就某一方面问题重点讲解,使学生接受即可,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可以将自己的“下水”作文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评价一下。有一次,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我先对题目,进行了一番解读,提出几点要求。之后,就和学生一起写起来。我努力将自己想像成学生,我写了自己小时候到地里割草,因偷着看小人书,耽误了割草,小人书被母亲烧掉的故事。写完以后,我读给学生听,让他们给我找找“毛病”,看哪些地方,不像一个儿童写的。学生好像终于有了“报复”老师的机会,说我这个地方不像,那句话不行。我听他们说得还真是那么回事。尤其是他们根本不相信,放学后不写作业,还有时间到地里去,还有小人书看。接受学生的建议,我对自己的作文,又进行了修改。几分钟后,我再读给他们听,他们大都表示赞同。

当然,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好“深入群众”,在与生“同游”中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也就是说,在交待完作文训练要求后,当堂和学生同题作文,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写作文时的紧张感,也能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解除许多“后顾之忧”。

教师如果在“下水”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师生同乐的教学氛围中,真正爱上作文,那么作文教学就不再是一件很难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