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贫困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11

见证贫困

■作者:李谦

  贫困以这种形式演绎出来,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这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那是我下放插队的第二年。我所在的村叫雁塘村,三十几户人家一律姓樊。贫困,是这个村留在我印象中最强烈的记忆。贫困到什么地步?一言难尽!先说个表象点的吧。队长本泉是个老好人,每逢队里开会,总见他身着补丁衣,脚蹬露趾鞋,手拿一本《毛主席语录》,必说的开场白就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我们要解放全人类……每每于此,我都禁不住想道:看来我们的祖先造词还是有遗漏,贫困如斯,居然还有甚者,故应造一个比贫困还要来得穷尽的字眼,方能形容那“三分之二”是怎么个水深火热法。

  再说一个具体点的。队里想打一次牙祭,本泉便出面向大队请示,要搞一次忆苦思甜,桌面上的理由是队里有人忘了本,应该让他们吃一次忆苦饭,回忆一下万恶的旧社会。大队领导一听,这是好事啊,当即同意。本泉便面有得色地回到村里,像伟人一般朝那在村头探头探脑的会计和保管挥挥手(只有此时,方能解读什么是“农民的狡谲”),会计和保管心领神会立刻布置通知架锅造饭,顿时村里热闹起来,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气氛像过节一般!咳,说来寒碜,那饭,还得加几勺糠,以便和旧社会等同,更为堵人口实,那菜,没有荤腥,只是由队里出钱向农户购买自留地里的蔬菜,但弄菜时可以放比农民家多的油,当然,一应开销队里负责--瞧,本泉那个时候就懂得打擦边球,取得了“挖社会主义墙角”的通行证,虽说是“吃糠咽菜”,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管饱,“忆苦”效果如何就很难说了。听说有一个人称“废子”(傻子之意)的老光棍饭后摸着鼓鼓的肚子说:还是忆苦思甜好啊!

  好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吧——

  我们知青同社员相处时间长了,也就嬉笑在一处,田间劳作时,他们永不衰竭的话题便是男女之事(看来“饱暖思淫欲”之说也不尽然)。那几天,四十多岁的喜俚又成了大家打趣的对象,我这才发现平日里爱玩笑的喜俚近几天有些蔫头耷脑,嘻哈中一问,才搞清了事情的原委。朋友们若想一探究竟,请让我用纪实方法表述如下——

  刚才说了,饱暖思淫欲也不尽然,四十多岁的喜俚其实并不老,只是在当时的我们看来,他像艺术家们感兴趣的原生态老农。他被人打趣的故事是发生在晚上吹灯上床之后,他那因生活重担压迫而搁置很久的欲望不知怎么又复活了,于是他对睡在一旁的娘子人说:“肭一下吧?”

  这里又要暂且打住,旁白一下这个“肭”字:音同“捺”或“吶”,江西进贤把夫妻做爱叫做“肭一下”,此意何来,读中文专业时试着考证了一番,原以为是很直观的“辣”或“捺”,但有限的古文知识告诉我,“月”同“肉”,于是展开想象的翅膀,认同其为“肭”。老实说,认同了这个字以后,我曾得意了好一会,因为不知从哪个朝代起,该地的原住民便将做爱或同房称为“肭”,但他们并不知道祖祖辈辈做着的事是哪一个“肭”,或“辣”?或“捺”?或“纳”?都未可知,如若要喜俚们将这个字写出来,那他们一定会说:我只会做,不会写!所以我才得意,因为我为进贤一带很可能是几千年的人类本能活动就用着的一个字,圈定在了一个既雅且有点内涵的“肭”字里!当然,第一个发明这个字(音)并将其用于男女交合之谓的先贤不知认可否,但已无法与其商榷了!

  至于知道“肭”之意,还有一个小插曲:我第一次骑牛(事后才知道那是一头母水牛)没有经验,翻身上去,水牛“唆”地往前一蹿,将我从它尾部摔了下来,喜俚在一旁笑着说:“它以为你要肭它哩!”把边上围观的娘子人笑得前俯后仰。于是便懂得了这个乡村俚语的含意。

  好了,再回到正题——喜俚的娘子面对喜俚“肭一下”的要求一声断喝:“肭,肭,肭!你就会肭!明天饭都没有吃还有心思肭!”喜俚嗫嚅着:“半年都没有肭了,还讲我就会肭,罢,罢。算我穷骨头发烧,不肭了!”接着歪过一旁,唉声叹气。娘子人大概觉得有些过了,叹了口气后,又说:“上床前我摸了一下鸡屁股,明天会有一个蛋,凑足家里现成的那就有八个了,明天赶个集,把它卖了,也可以换点钱呢!你要肭就肭吧……”喜俚听罢,又兴奋起来。据后来调侃之人说喜俚是用了知青骑牛的方式翻身上去的,但他忘了那次知青没有骑成,所以他被娘子人掀下身来,因为,正在这紧要时刻,娘子人听到了门外鸡窝处传来一阵鸡的尖叫!“豺狗,一定是豺狗!”娘子人一边嚎叫,一边披衣下床,紧接着,她就在门外捶胸顿足,哭天抢地。她诅咒豺狗,诅咒老天,诅咒命运如此不公,诅咒那如影随形的贫穷!那一晚,整个村的上空都被娘子人的诅咒覆盖了。喜俚激昂的下半身自然又恢复了原样,可恶的豺狗,也叼走了喜俚作为一个正常人“肭”的乐趣!

  农村人就是这样,这样的事最能传扬开,于是,让我这个当年的知青将它带给了大家……

  好在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那个时代也过去了很久,并且一去不复返了!

  这正是:

  一把辛酸泪,

  满纸荒唐言,

  谁解其中味?

  都疑作者癫!

  e唱e和

  刘建生:为了能让大家吃上一顿饱饭,竟然想出了用“忆苦思甜”的方式,实在是难为了生产队长本泉。这是那个荒唐年代的黑色幽默。我由此想起在瑞金插队时,境况更惨,当地老俵是每年老幼平均300斤谷(出米率百分之七十),每天三餐一干两稀。我们知青作为年轻劳力也是300斤谷,窘迫状况可想而知。好在后来有政策下来,知青每人每月补足到36斤大米,自己拿钱去公社粮管所购买。即便如此,还是饿得难受。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到处寻找帮工的活。每当有老表盖新房,都要找挑砖挑瓦的小工。通常都是晚饭后8点钟干到午夜1点,虽然没有工钱,但有一餐饭吃,连干带稀总能吃饱。运气好的时候,还有个把荤菜或油炸馃子。我们就是这样经常地去做帮工,以解决嘴馋和饿肚。当地老表也十分同情下放知青,凡是有人要请帮工,总是叫上我们。老区的人民是那样善良,忠厚,实在。

  李 谦:建生啊, 革命老区的群众生活那么困难,实在对不起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奉献与牺牲啊。要感谢改革开放,让老区人民群众尝到了革命胜利的果实。

  饶浩明:读了李谦的《见证贫困》,我想起当年在萍乡安源煤矿下井劳动,就是为了能吃上一顿“营养餐”!唉,至今想起来心里都不是滋味。

  肖钝如:冷冷、清清、寻寻、觅觅、恩恩、爱爱、肭肭,此动物之天性,人类之本能。然而在半世纪之前的农村,劳动场面表象浩大,生产力却十分落后,农民收入菲薄低下,文化娱乐缺乏、单调。而当他们唯一能给他们下蛋换钱的鸡都被“叼”走时,这种“本能”亦随之情消意散激昂不再。贫困之魔鬼如影随形封堵住喜俚们的“性”福之门。《见证贫困》的作者饱醮对当地农民的同情,以戏谑俏皮之语言,展示了他们在极端贫困下无奈、无爱、无欲、麻木、辛酸之场景,刻画“贫情”,入木三分。是颇具鲁迅文风的一篇佳作。

  曾健平:《见证贫困》是一篇具有深度的好文章。那个特殊年代,农民一直挣扎在小农经济原始的耕作摸式里。饥饿一直宠罩着每个家庭,精神生活就不用提了。文章中讲到敏感的性故事情节,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物质条件作保障,精神生活本身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温饱斗争着,挣扎着,又怎么会有好心情,懂得享受人生的性爱,娶妻为生子,结婚为传种,贫苦剥夺了人民的幸福。所以讲必须发展经济,让人民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精神生活充实起来。

  下图为作者李谦(右)1970年在进贤捉牛岗公社插队时的留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