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教师情缘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11

我的教师情缘

■作者:钟浔如

  小时候虽然有过当老师的想法,但那只是出于小孩子的好奇,没想到我真的当了一辈子的老师,而且是从小学一直教到了大学。

  1968年11月,我下放到进贤县白圩公社石巷大队。我们那个大队位置偏僻,和临川交界,下放在一起的还有两个二中的初中女生。可能是我妹妹和我下放在一起的原因,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个大队,因此和班上其他同学少有来往。

  刚到农村的那几年,可能是因为年轻,头脑简单,并不觉得有多苦,凡是农村妇女能干的活我基本上都会干,什么拔秧、割禾、锄地、担肥,特别是双抢的时候,能挑一担满满的谷子在田埂上飞跑,现在想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

  平静地过了两年,知青中开始有动静了,我们村的两个初中女生,一个招工走了,一个转到新建县去了之后被推荐到江西医学院读书去了,我妹妹也擅自跑回了南昌,村里,只剩下我和几个上海知青了。

  一天,村小学的校长找到我,说学校缺一个老师,经大队研究决定,让我去担任赤脚老师。所谓赤脚老师,就是学校开学了在学校上课,寒暑假仍回生产队里劳动;每天记7个工分(这是当年妇女的最高分)。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我很矛盾:答应不答应呢?如果答应,是不是就意味着以后回不了城了?还是拒绝吧,可是眼前一点也看不到回城的希望啊?最终我还是决定走一步看一步,答应了下来。

  在学校里我就像万精油一样,语文、数学、政治、音乐,什么都教。后来学校办了初中,我又教起了初中的数学和化学(这无形中也为我以后参加高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刚当老师那会儿,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更不知道什么教学方法,听了其他老师几节课,就登上讲台给小学生上课了。说实在的,我们省城里来的,尤其是我们扎扎实实读了四年中学的二中的学生,谁不会说普通话呢?谁又不懂汉语拼音、字词文法等语文基本知识呢?所以第一堂课上下来,无论是学生的反应还是我自己的感觉都非常好,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后来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法上,摸索教学规律,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一个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我前面讲了,我教过很多学科,每次接受一门新课程,我都从头开始,研究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我的勤勉没有白搭,业务提高很快,教学也卓有成效,不久就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肯定,在教学这块阵地上立住了脚跟。

  那几年,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特强,除了两个赤脚老师外还有两个公办老师,此外还有当时下放在我们村的工学院、省农校的老师,以及省农业厅的下放干部。他们的学历都很高,教学也相当有水平,并且深得学校、家长及大队干部的赞赏。后来村里出了好几个大学生,都是那时在我们学校上的小学和初中,村民一致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在我们学校学习时基础打得好。后来下放干部都回城了,学校师资弱了,村里几年都没有出过大学生。

  那个年代,每年暑假的“双抢”之后,所有的老师都要到公社去办学习班:学习政治、业务,交流教学经验,总结一年来全公社各个学校的教学情况,表彰先进。学习班结束时赤脚老师还要进行考试。记得好几次我的考试成绩都是全公社第一名。可见当时赤脚老师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有些人小学都还没毕业就当老师了,农村教育缺人哪!。

  在当赤脚老师的八年期间,我有过好几次推荐上学的机会,可是都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没走成。有一次公社点名推荐我去,最终还是因为家庭问题,上学的指标被我们大队干部的亲戚撬走了。我只能干瞪眼,从此我对上大学也彻底死心了:就在农村扎根吧,别人能活我也能活。

  1974年,我结婚了,丈夫是公社中学的公办教师,抚州人。当时我是这么想的:我是没有编制的,但如果家里还有一个人是有正式工作的,以后也不至于活得太惨。就这样我把自己嫁了。

  1977年,我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那一年高考恢复了!由于消息闭塞,孩子又刚出生,我没有赶上趟。第二年春季的一天,我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在校园里溜达(那一年我已经调到公社中学担任民办教师),看到食堂旁边的墙报栏上面贴着1978年高考通知,还附了几张1977年高考的试卷。我凑上前一看,几道地理题目很简单:在地图上填出江西省及周围省份和省会的名称;写出七大洲的名称;还有我国的几大煤田等等。都是我们在中学学习过的地理常识。语文题目也容易:写一篇记叙文。我心动了!想,这题目对我来说不难啊,我可以试试啊。我抱着孩子跑回家里,跟家里人说了我的想法。家里人听了都支持我去试试。

  那年的高考时间是7月20日至22日,距离高考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我赶快到县教育局搞复习资料,资料很快就有了,可是时间很难挤。白天我要正常上课,还要照看两个小孩,只有等晚上孩子们都睡了,我才能复习功课。可是白天累了一天,晚上看一会儿书,瞌睡就来了。我总是先睡觉,凌晨再起来复习。那年我快三十了,对于学习来说年纪是大了,常常是拿起书来什么都知道,放下书就都忘了。那些日子真难熬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可能是老天爷眷顾我吧,我终于被江西师范抚州分院中文系(后改名为抚州师专,现在和东华理工合并了)录取了。虽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从1968年下放到1978年考上大学,整整十年哪!其中经历了多少磨难,受了多少委屈,饱含了多少酸甜苦辣啊!现在好了,我终于可以做一个有正式编制的、名副其实的老师了,两个女儿的户口也可以解决了!我真的感谢邓小平恢复了高考政策,让我们这些知青能赶上高考的末班车。

  毕业后,我分配在进贤一中教初中语文。五年后,因为家里的原因,调到了我的母校抚州师专。这中间有一次去税务局工作的机会,但我拒绝了,我还是喜欢当老师,我觉得我只适合当老师,尽管别人都说我傻。最后我在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我在这个单位工作的时间最长,教了十几年的医古文。

  回想我这一生,一辈子都在做老师,虽然不能说桃李满天下,但每逢教师节或春节,学生的几个电话问候,学生聚会时邀请我去参加,共叙师生之情,这就够了,这老师我觉得当得无怨无悔。

  e唱e和

  郑克强:读后心挺酸楚的,但愿带着两个孩子考大学的场景永不再来。

  李谦:立于三尺讲台之上,教师行当从年轻一直干到老,的确是种情缘。时也,命也?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逆境中并不全听凭命运安排,还有追求与抗争。两个孩子的母亲能有大学梦并真正进入大学,令人钦佩。我们读者和你一样感谢改革开放,感谢伟人邓小平。不过赤脚老师的备课经历使钟老师得益不浅,也要承认。造化弄人,一点不假。

  雷杰凡:一位教师能从小学一直教到大学;能从汉语拼音一直教到中医古文;能从文科教到理科,真是奇迹!是艰苦奋斗的践行磨砺出才干,这才干施展的成果便是“村里出了好几个大学生”!浔如之所以能这样令人惊叹,是因为她有深深的教师情结和拳拳的敬业之心啊!

  曾健平:看了钟浔如《我的教师情缘》,真被她感动了。当得知恢复高考,不甘命运摆布,白天努力工作,晚上还得照顾孩子,挑灯夜战,拼搏奋斗迎接高考。梅花香自苦寒来,她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改变了赤脚老师的身份。今年2017年恰逢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它悄然影响着许多老三届下放知青的人生轨迹。当年恢复高考是考生个人命运的拐点,也是国家命运的转折。

  肖钝如:从城市插队农村,面对这一历史现实,钟浔如淡然、坦然、毅然,埋头实干,刻苦磨炼,很快便掌握、胜任农村妇女所应具有的劳动、生活技能,勇敢地闯过了生活关和劳动关。尔后又明智地服从当地安排担任了赤脚老师,出色地完成了各种课程的教学任务。恢复高考后,她肩负二千金(斤),夜战苦读辛,终于踏进高校门,获得成功,前程日新。

  陶琍琍:浔如是我的知己,初中同班高中同桌,她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下放农村当赤脚老师八年,认真刻苦、踏踏实实教书育人,培养农民的孩子。恢复高考后,通过自己努力踏进了大学之门,是班上女同学中的唯一。不管经历了多少千幸万苦,她是幸运的。教书育人当老师,这也是我从小的愿望,我为她能一辈子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而由衷的高兴!浔如,带着两个孩子参加高考,是当年老三届参加高考特殊的经历,值得一写,我为你点赞!

  熊大蘅:钟浔如插队十年,初心不改,不听任命运摆布,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毅然选择高考,成为恢复高考后高一(4)班考取大学的女生,没有之一!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上学读书,需要怎样的坚韧与毅力?苦尽甘来,浔如,你的人生轨迹令人赞叹。

  黄亚琳:钟浔如的教师情缘让我觉得熟悉亲切,因为我也曾是赤脚老师。当老师,虽没有作田那么辛苦,但那时老师地位很低,就曾有个公社领导这样“鼓励”赤脚老师:“好好干,干得好,提拔你当售货员。”听了真叫人心酸。下放干部、知青当老师,确实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很多,学生们都非常感谢他们。

  我佩服钟浔如肩负着家庭和教学的重担,不辞辛苦不畏艰难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回莎莉:浔如写的已经不是个人的插队故事,而是一代女知青的命运了,看得我唏嘘不已!读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这自然规律在那个年代完全颠倒了时序,于是原本应当相应而来的欢乐、甜蜜、幸福都没有即时发生,或者是,即使发生了也杂陈着五味。佩服浔如能驾驭自己,能审时度势与命运斡旋。

  章勇:我是先看了同学们对浔如《我的教师情缘》一文的评论,后怀着赞叹敬佩之激情一口气读完佳文!浔如同学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奋发进取的品行,难能可贵,可嘉可仰。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教师这一职业是崇高的,我也有过当一名教师的理想,只是未能实现。

  章仁缘:从赤脚老师到大学老师,来因去果一脉相承,我不信佛,却认为万事皆有定数。我有钟浔如同样的考学和从教经历,却没有她农村十年家园守望的坚持和信念,钟浔如真不容易啊。

  钟浔如:谢谢各位老同学对我文章的点评,感谢莎莉对文章的精心的修改和润色,更要感谢琍琍、大蘅和莎莉长期以来对我不断的鼓励,让我感受到了我们班集体的温暖。

  下图为作者钟浔如和她的两个女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