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迹 ——话说《岁月的河》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11

足迹

——话说《岁月的河》

■作者:李谦

  开头的话

  2018年6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岁月的河》问世。京东网在向社会作推介前,曾向我班编委征询“作者简介”,于是,编委向他们发去了这么一段话:这是一群出生于公元1949年,恰好与新中国同年岁的莘莘学子,他们每个人的出身与家境各不相同,作为时代的特有印记——“老三届”,离开学校走向共同的道路——上山下乡时,他们是懵懂的,并不知道前路风雨几度愁几度。当他们通过插队生活脱胎换骨的洗礼,他们成熟了,这种成熟不光是身体的成熟,更是思想和人格的成熟,于是他们成为多难兴邦的生力军。他们中诞生了工人、教师、工程师、艺术家……,其中不乏各行业的翘楚和扛鼎级人物,他们是民族从苦难到复兴的见证。

    后来,京东网果然一字不改的采用在作者简介栏。

  需要说上一句的是:老三届的大帽子下掩盖的概念混乱是较真者难以理解的,比如我们被称68届高一4班,并没有算上两年文革期,如果加上这两年的知识缺失期,应该是高三4班了,但叫习惯了,只得如此默认了。

  一本《岁月的河》,像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通过讲述“老三届”特有的故事,就这样把几乎在岁月中归于沉寂的南昌二中68届高一(4)班28位作者和全班同学推介给了全国读者!今天,我们回望《岁月的河》从思想火花变为耀眼之星的足迹,依然激情满怀……

  小动议,大举动

  两年前,南昌二中68届高一4班已有微信群了,同学们除互致问候,还时有同学会在群里诉说自己的故事,有些故事因精彩还常引起群里议论。2016年尾,同学章仁缘讲述当年巴黎访学的故事在群里议论炽热,同学郑克强趁势提议:不妨人人都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出一本集体回忆的书,当时群里反响并不热烈:有心要“说点什么”的同学跃跃欲试,大部分人的心思大概是:出书?有那么容易吗?再说五十多年没有做过“作文”了,难啊!踯躅中,不觉2017年又过去了几个月。

  2017年4月16日,家住上海的回莎莉、雷杰凡和李谦在闵行莘庄聚会,主要话题是班级群里不少人关注的出书的事情,最后形成共识,一篇《关于编撰高一(4)班同学群集体回忆书稿的倡议与设想》的英雄帖出现在班群里。

  这篇帖子先是在倡议里提出:“拥有一本记录我辈精彩人生片段的书,是一件很令人向往的事情。鉴于事情总得有人出来做,因此,我们——回莎莉、雷杰凡、李谦三人自告奋勇,愿意担当这本书的编辑牵头人(权且称为编委)。”接着对出书的可能性及稿件内容、要求及投稿方式等都提出具体的意见。只不过当时的商议结果是暂不走通过出版社出书的模式,而是自己做好前期设计,交印刷厂付印,做到既保质保量,又精打细算,大家分摊出书费用。但不排除视出书后反响情况通过出版社发行。最后并议定出书时间为2018年大家70虚岁大寿之年,因为“作为庆贺,成书正当其时。”

  群里在行动

  4·16上海聚会之后,一场以成就集体回忆的书的工作就算开始了。事不宜迟,几个“权且”的编委揭去谦逊的面罩开始履职,同年5月16日,编委正儿八经发出《关于我班2018年成书第一号通告》,通报自4.16以来成书的进展情况。老实说,这个虚张声势的通告鼓劲的成分居多。

  一是通报稿件收集情况,号称已收到稿件5篇,实际其中有编委之中原来用于博客上的文稿,而编委回莎莉的文章《回忆我的老师熊大楚》等系列回忆文章,其实尚在酝酿或开始动笔中;

  二是对一些编委了解到的同学中正在酝酿但还未动笔或开始动笔写作的动向作了超前的通报:“一些已有现成作品的同学正在对其整理修改,力图以最好的面貌展现书中”,实际上我们心里并没有底;

  三是号召还在观望的同学珍惜这种告慰历史,成全自己的机会,将自己此生最难忘最感动的片段用文字展现出来,成就南昌二中68届高一4班的集体回忆。特别鼓励很久不动笔的同学不必有顾虑,只要是“岁月的筛子筛出来的故事”,编委就会与你一道共同切磋,成全美文,我们的任务和愿望是在成书中见到每一位同学的佳作。

  个人一小步,成书一大步

  不久,群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文章由曾建平同学从群里发出来,原题为《矿山交响曲》。编委经反复与作者磋商,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正式定稿,依据文章展现的艰苦卓绝的工作生活场景的描写,定名为《采矿工的峥嵘岁月》。文章在群里发表后,反响很大。很多同学自觉在群里对其评论点赞,编委也有针对性地就作者文章经修改提炼后,在文章布局、品质等各方面的提升进行了分析。文章的成功,也增加了作者群对编委的信任。此头一开,信心大增,班群里出现一个可喜现象:有写作冲动的开始动笔写作,没想过要动笔的开始心动,表现在群里群外大家议论的多是出书这件事,已有作品的同学鼓励还在犹豫的同学拿起笔来,并为他(她们)选定的作品成文提供各种帮助。而随着群里饶浩明的《迟来的道歉》、邹再新《农村工作队二三事》等一篇篇文章问世,伴随评论也多起来,朝向目标前进的大趋势基本确立。

  不久郑克强同学也加入编委群,编委分工也有调整,编辑工作从此走向正轨。根据郑克强同学的意见,我们的书决定采用通过出版社正规出版的路子,由他负责联系出版;拟定好书名正式报出版社等待取得立项;编委也加强了同作者的联系,通过私聊共同探讨修改文章;群里文章发表,每篇评论都注意收集,为我们的书选择的文章加评论(谓之“一唱一和”)这一不同凡响的形式做好准备。

  齐心协力

   2017年8月11日,群里部分同学在南昌相聚议事,与会者包括从上海回昌的编委李谦共17人,大家对我班集体回忆明年成书表现出极大热情,除已经交稿者外,仍在写作或酝酿的同学都报出了自己拟创作的文章名,并一致同意当年国庆节前交稿。据初步统计,那天含已收和待收的稿件(如:饶浩明《迟来的道歉》)及与会者同编委当场议定题目并答应即将动笔的稿子(如:刘诗荣《架线》)共25篇,显示了大家对出书的热情。

  国庆节前,编委回莎莉又专程从上海去南昌,编委郑克强出面召集20多位同学聚会,再次逐个落实稿件题目、数量及交稿日期,已接近全书所需的稿件,算是大局敲定。

  在此期间,编委不断在群里以《编委的话》的形式对成书情况进行说明通报,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控。如:对不打算写文章的同学,鼓励其对文章发表评论,还有图片提供等,扩大全员参与度;又如:我们的书需尽快确定书名,便于报出版社立项,那几天就列出一些书名放在群里供大家讨论;为使全书体现插队生活为主,适当照顾其它题材,如参军、高考等故事,也由《编委的话》在群里发出,这些都得到群里热烈响应,取得了预期效果。

  2017年10月,我们集体回忆的书被最终定名为《岁月的河》,10月31日,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岁月的河》立项通过。至2017年11月12日止,已收稿件41篇(含序、跋及附录),已编成目录,准备于12月20日前交出版社。

  与此同时,编委加紧了《岁月的河》最后的完善工作:  1.将编入目录的文章重新反复校对;

  2.催促因各种原因还未上交的稿件尽快完稿,完善全书的配图等工作;

  3.2017年岁尾,因同学、作者章仁缘之邀,编委郑克强、回莎莉、李谦等三人赴杭州聚会议事,《岁月的河》全书共收稿件48篇(含序、跋、同学名录),最后得以确定全部采用。象征历经一年的辛苦终获圆满成功的围炉夜话,让全体同学通过微信视频同步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梦想成真

  2018年初,经过出版社责编与我班编委磋商,编委再一次按出版社要求对书稿进行了有益的修订,6月,《岁月的河》正式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底前,“邮寄明细”所列的所有人先后都拿到了新书《岁月的河》。

  7月2日,我班邀请母校原68届高一4班班主任苏子仙、语文老师万梅清和部分同年级代表以及江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涂如兰女士共40余人,共聚南昌二中红谷滩新校区,参加“南昌二中校友向母校赠送《岁月的河》仪式”,母校南昌二中对此次赠书活动极为重视,为赠书活动做了周密的安排。上午10点整,赠书仪式在南昌二中绿茵路校区有训楼一楼东厅举行,二中主要领导都出席了仪式。仪式由南昌二中党委书记邹向华主持,校长蔡爱民、学生代表林牧阳的发言对校友重返母校表示热烈欢迎,对《岁月的河》给予高度评价,退休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南昌二中语文老师万梅清,就《岁月的河》说开去,深情回忆文革前的教育环境,赞扬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子,高度评价《岁月的河》所显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是一篇热情洋溢,精彩老到的发言;老校友代表回莎莉的发言感谢母校的接待,述说恍若隔世的感慨和对母校教育的感激,表达对在校的学弟学妹们的祝福与期待;作者代表郑克强、李谦向母校领导蔡爱民、邹向华赠送《岁月的河》;作者章仁缘向母校校长蔡爱民赠送画作;仪式最后由我班代表雷杰凡、杨冀东向老师苏子仙、万梅清献花,表达我们对老师辛勤培育的感激之情。

  《岁月的河》的社会影响

  《岁月的河》问世以来,好评日见增多,社会影响日见显露。其表现为——

  1.出书与书中的故事在南昌二中校友群里逐渐扩散,引起广泛共鸣,由于微信群信息传播的几何式效应,成蔓延之势,很多人自觉发表评论并以获得一本《岁月的河》为乐事;

  2.一些从事新闻或有关文字工作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学者(含校友)纷纷发表评论,对《岁月的河》于与充分赞赏与肯定;

  3.有知青原插队地村民也通过其它渠道获知并获取了《岁月的河》,由村委会自发组织村民阅读、讨论《岁月的河》,评价:知青在农村干了一阵子,却记了一辈子!告诫外出务工者要像知青那样不忘故土;

  4.《岁月的河》的成功出版,也激励了南昌二中老校友出书的决心,记下历史,留与后人,是每个坚守背后的力量;

  5.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河》必将会取得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

  有关《岁月的河》的评论摘录

  万梅清-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南昌二中语文老师(在南昌二中校友向母校赠送《岁月的河》仪式上的发言摘录):

  我特别推荐这本书,这是当代一本无论是它的社会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书。……这是二中培养的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结出的硕果,你们为二中的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母校会以你们而自豪,我作为你们的老师也倍感欣慰!

  你们(注:指参会的二中在校生)一定会喜欢学长的这本书,因为它极具可读性,你们的学长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是相当高的,他们的作品有美学追求,题材丰富,我很想对作品的内容多说一些,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有许多我们一般看不到的风景。

  你们能从中欣赏到豪放与柔婉、质朴与绚丽、庄重与诙谐等不同色彩的语言,能欣赏到或清新自然、或秀丽隽永、或粗犷豪迈、或淡雅疏朗的艺术风格,还能欣赏到诗情画意与朴素清香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优美意境。

  而最吸引你的我认为,会是书中的真情实感,这是创作的灵魂,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特别要强调的这也是本书与目前文坛上泛滥的商品性、媚俗性、文化底蕴确缺失的最大区别。

   魏南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知青的故事〉序》的作者:

  打开书就没收住直至读完。此书无论内容还是版面设计都很精致,尤其“一唱一和”更具创意,我喜欢!

  羡慕这个班集体,少小相识老来相伴,相互唱和其乐融融。想来如今正在发生的故事,将来也必将仍有故事。

  细读每篇文章都文从字顺言近旨远;看似个体记忆却呈时代特色;字里行间透着各各不同的个性色彩:李谦幽默、莎莉灵动、浩明多情、克强周全、大蘅本真、宝诗朴实、再新聪明、杰凡真挚、仁缘洒脱、长春踏实、建生实在……哎呀,都成了我的伙伴啦!

  彭春兰-原《江西日报》社总编:  近日收到南昌大学原党委书记郑克强编著的新书《岁月的河》,读后不胜感慨。

  记录南昌二中1968届高一学生50年后撰写的40余篇回忆文章,难以忘怀的往事,坎坷曲折的经历,如泣如诉的真情,叩问天地的表达,让人动容与深思。

  张小石-原江西出版局出版管理处长:

   今年恰逢知青下放50周年纪念,原南昌二中1968届高一4班同学郑克强等人将回忆自己知青生活的文章汇编成《岁月的河》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有幸获赠一本。拜读之余,深感众学弟妹佳作,情文并茂,篇篇上乘,无任感佩,惊为天人!草成二律,以表敬谢。

  (一)

  开读谁令泣还歌

  豆蔻蒙尘岁月河

  社稷有危需替罪

  生员无奈罔背锅

   乡穷诳誉天地阔

  壤僻得亏友谊多

  往事如烟风雨过

  书香扑面沁心窝

  (二)

  妪翁皓首印青葱

  梦里柔乡是二中

  蓓蕾含苞期怒绽

  雏鹰展翼冀横空

  校园未比桃源胜

  春雨犹施默化功

  我若当年为木帝

  西风喝止布东风

  注:该文发表于2018年7月13日《江西晨报》

  王贤才-我国著名医学翻译家、教授、主任医师,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原副馆长:

  大作《岁月的河》认真拜读,非常感动。从序言起每篇文字都看了,觉得篇篇都好。这不是阿谀奉承之辞,是发自内心的。有些看了不只一遍。吸引我看的,首先是因为它是真实的。真实最可贵。只要是真实的文字就有生命力。哪怕一户人家的流水账本,百年后也能成为史料,因为它能反映当时的人情世故,市场物价。《岁月的河》很真实,加之第二,它写的生活都是我从未接触的。

  《岁月的河》不是文人作品,我近来更愿看非文人之作,因为它真实。看来你们那个班很不错,都能写出非常流畅的文章,我很钦佩。我的中学同学,写这样的文字,整体上肯定达不到你们这样的水平。我是在民国年代上的中小学,教会学校,不是不重视语文,但语文(那时叫“国文”)教师都是老夫子,国学根基不错,但白话文、新文学不行。所以我班同学有能力写很精釆的文言文,能写律诗,但白话文功力不足。所以我想让我们班以各自经历写一本这样的书恐怕很难。

  书里写了两位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万梅清老师。两位作者文笔也好,万老师的音容人品如见。她在e唱e和中的留话精彩极了,令人过目难忘。

  现在出版社好像也在关注非文人作品。你们策划的这本书,难得见到这样原汁原味的生活和文字。向你的同学和老师致敬!谢谢!

  这书如再版或再印,提点小建议供参考:

  每位作者最好有个百字左右简介,介绍自插队以后的经历、学历、职业等。虽然你们同学之间大致了解,但局外读者并不知情,还是希望知道点。最好附个头照,大致像做书的封面勒口,不过是做在里面(如放在“e唱e和”前面);

  文中插入的相片因系历史资料,很珍贵,但现在欠清哳;

  “e唱e和”是本书特色,想是在微信群聊中来的。是否改换个字体。其中还有作者本人的回应,也可考虑另用一种字体。

  黄小英-原《妇女之声》记者:

  南昌二中68届高一(4)班的同学共同回忆当年插队进贤,丰城和瑞金的日子,汇集而成《岁月的河》一书,书中有我熟悉的小学,初中同学,一口气读完此书后,最打动我的是同学们在艰难岁月里的那份真情。有师生情,同学情,还有插队期间失去或获得的那段恋情。

  每篇回忆文字都透着恬淡通透,如陈年老酒,唯其淡方见其醇。许多文章就象一篇优美的散文,但文字后面的一个个细节却充满了苦涩。诉说着我辈在艰难岁月的成长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淡忘了文革和几千万知青的蹉跎岁月时,这本书更会显露出它的珍贵。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的一粒水珠,无数水珠聚集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历史,而这本书正是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