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念永不迟到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11

思念永不迟到

■作者:李  谦

  听到兆平兄离世的消息,是2015年的事,这个噩耗曾让我发怔了好一阵,很难相信一个如此博学且记忆中还健康的人会突然离开这个他热爱并讴歌的世界!世事难料,人生无常——只能这么宽慰自己了。

  袁兆平和我认识很早,屈指算算大概快四十年了,两人熟识不久,对过年庚,他比我大几天,所以称他为兆平兄不为过。怪我,生性懒惰,因此疏于联络。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南昌,好像是他去矿冶局处理父亲后事,匆匆别过。后偶有书信来往,知道他在南京,和一班黄埔同学会的老者在一起。很羡慕他可能从这些历史的活化石口中淘出一些故事,好好组织加工,说不定就是惊世之作,要知道这种美差不是每个人都能摊上的。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通讯没保持下去。再再后来,曾想过什么时候去南京时登门拜访,再说他那个“总统府”的上班地方也好找,到时来个开怀畅叙,岂非乐事?反正来日方长!——且慢!我诅咒这个“来日方长”,就是它害人啊,我真笨,也不看看自己什么年纪了,还有几个“来日”好约?就是这个“方长”,把我对兆平兄的最后记忆定格在了二十多年前!此恨绵绵,此恨绵绵!

  人生就是一列不会回头的专列,能到终点和不能到终点的人都得下车,只是观赏沿线风景的时间长短而已。兆平兄虽说是提前下了,但这一路同来并仍在隆隆前行的时空专列里,依旧弥漫着他留存的友善、谦和,才识和音容笑貌……

  初识兆平兄,是在四人帮倒台以后,国家百废待兴之像已经出现,那是个让人激情澎湃的年代。“伤痕文学”的兴起,把721矿几个总想把自己的钢笔字变为铅字的青年人聚在了一起,一厂陈喜保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在历史上划痕迹”。此话怎讲?喏,铅字,定是在权威报刊杂志发表了作品,理所当然与刊登主体收藏于国家各大图书馆,如同古代的“藏之名山”,都是成就“文章千古事”。如果哪个图书馆有你的作品,是不是梦中都会自豪?印像中,兆平兄好像是721矿第一个“划了痕迹”的人,让人好生羡慕。我与艾俊民认识比兆平兄早些,艾老弟那时把纸上格子字变铅字的冲动给人印象深刻,他热情,坦率,大胆,也好交际,人脉广,兆平兄就是通过他,我们才认识的。记得第一次兆平兄向我伸手相握时,我居然有些青涩,但很快,他真诚的自我介绍以及老朋友般的谈吐就让我如沐春风,我想,古人“倾盖如故”说的就是这吧!

  就这样,我们交往伴着友谊与日俱增,朋友圈也越来越大,一班文友经常走动,交换创作思路、心得,相互阅读习作并提出中肯意见。回想起我当时的“作品”,现在看来废品居多,不过那时蔽帚自珍,不知天高地厚尽往什么《萌芽》等很有影响的刊物投稿,当然是泥牛入海。兆平兄后来从作品深度、布局等方面指出我的主要问题,让我心悦诚服。他对我的文笔也提出颠覆性的意见,他说:你的文章句子过长,大概是受外国小说的影响,这让人看起来很吃力。他还说,作为一个编辑,是最不喜欢看这样的文字的!他建议我多看一些当时的名人名作,从那以后,我的文笔得以改变,渐渐地得心应手。

  同兆平兄交往日久,我发觉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博学,我曾经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床上不举。任何事,任何问题,不懂的,问他,一定给你完满解答,这定是得益于他的博览群书,这点他倒是不谦虚,经常自信地说:“没有我不知道的”!算是牛人牛语吧!

  最是怀念文友乐安县相聚的日子。当时,乐安县文联把721矿创作队伍作为全县的主力军,每年都在县城召开几次笔会,其意为交流创作收获,发现有潜力的作品,特期待我们721矿能多出几篇在省部级刊物发表的作品。每次这样的笔会,我们这些人都有幸参加,当然,要能参加这种会也不太容易:一是单位要同意,二是要有作品,三是多少还得有点名气。作为召集人,这里面的组织,协调也离不开兆平兄的辛劳。几天的盛会,恐怕最忙的也是他,因为大家把他当老大,带去的作品都希望让他评判评判,从而决定取舍。一篇篇看下来,那个累,可想而知。这还没完,还得点评,提修改意见,他倒是乐此不疲。这一是出于对721创作队伍的细心呵护,二是他的友善谦和。所以,有个好人缘,好口碑,就不足为奇了。

  回想乐安县文联的笔会,文友们几天的朝夕相处是快乐的,交心也好,戏谑也罢,无不透着友好真诚。而那时,兆平兄同样是核心人物,倒不是大家对已是“划过痕迹”之人的崇拜,而是平日里看似儒雅的白面书生,出奇的健谈,“段子”一出一出,让人捧腹,这无疑又增强了他的亲和力。至今,我们仍怀念他,怀念有他的文友团聚!

  兆平兄和我一样都是68届高中,据说,恢复高考那会,他是考取了的,但不知怎么没上成,所以矿里开办电大文科班的消息,对他无疑是个天大好事。很快我们这个写作圈子里的人都知道了,当时我的老二出生,家里忙得不可开交,对上电大一度兴致不高。感谢兆平兄和艾俊民老弟,是他们鼓励说服我,感染支持我,兆平兄对我说:“上了文科班,不是对写作帮助更大吗?”让我树立了参考电大的决心和信心,艾俊民还把他的古文学习图纸给我,这对我帮助很大,二十来天的温习预备没有白费,我终于以刚刚达到录取线的成绩进了721矿首届电大文科班!就是这张电大文凭,对我调来南昌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常想,一个人,一辈子的路总有几个决定荣辱的岔路口,有人指路至关重要,兆平兄和艾老弟,定是命运之神安排在那给我指路的人!

  电大文科班的学习,真是恰当其时,那个时候,写作圈子的人很多都进了文科班学习。大家除了上班工作,还要一面写作,一面进行汉语言类的学习,通过对学科门类如:古代及现代汉语、中国古、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美学及中国通史等十几门课目的学习,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质的提高,“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言不谬,这又反哺了我们的写作。那段时候,我们721矿写作群出了很多发表于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的作品,我也同很多人一样,了却了多年来“在历史上划痕迹”的壮志!而那时,写作群每出一个重量级的作品,兆平兄都是激动不已,好像是自己的作品发表了一样,他除了向作者道贺,还奔走相告,一时间尽人皆知,显示了一个721矿文学领军人物的气度与胸怀。

  感谢721,感谢兆平兄,感谢同兆平兄一样的朋友,感谢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的真诚友谊!

  兆平兄,请原谅,原谅我的懒惰,原谅我拘泥其中的那个自欺欺人的“来日方长”,看了艾俊民当年悼念你的文章,说到你们一直联系着,离世前十天,你还在给他电话,告诉他你卧病在床,像是在作诀别,我居然有想哭的感觉!那么更请原谅,在你最后的日子,我没有作为一个合格的朋友,向你表达我的问候与关切,虽然那时那刻谁也不能确定这就一定是诀别,但你一定能将这份温馨永留在心!

  不过请兆平兄相信,我的情思是实在的,作为永远的朋友,我已把你深深地刻在记忆中,就像现在,仿佛你就在眼前:儒雅而不失干练,文静而不失幽默,才识过人却谦逊有加,闻名遐迩但从不张扬!你就在那儿,微笑着,不时用右手食指弯曲处顶顶时时下滑的眼镜,白净的面庞上,那镜片后的双眼便放出友善和睿智的光……这不就是你吗?你说,我岂能忘了你,忘了我们在一起相处的美好时光?老来多健忘不假,而对你的思念,从未止息,从不迟到!●写于2017年清明前夕@原文刊载于《721矿游子》第157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