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721矿 ■作者:戴一德 2018年10月26日到30日回江西抚州。27日中午140多位原721矿建井队三连(红卫)职工、家属、子弟在临川大酒店欢聚一堂。 40年前,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叫红卫的世外桃源,在那里,我们打竖井,挖平巷;在那里,我们垦荒种菜、挖塘养鱼,我们养鸡、养鸭改善生活;在那里,我们开办小学,建起了篮球场。回想起来,很怀念那段日子。 10月28日回到阔别27年的七二一矿,上红卫,走莲塘、看古城,用DV拍摄记录故土现状,有喜有悲。 上午10点到莲塘,偶遇原红卫食堂炊事班长曾伍德,他还住在这里。同行的涂国安与曾班长共事过,感情蛮深,见面后很亲热。我询问了他儿子曾勇的情况,曾勇是我在红卫学校时的学生。从曾班长那里知道,留在莲塘生活的老职工还有不少,他们不愿离开故土享受城市生活,每天依旧按时来邹家山分矿俱乐部搓麻将、打扑克、闲聊。 大巴沿沙洲、云际方向水泥路,停在去红卫砂石路口。自红卫下马后,少有车辆通行,没人养路,流水侵蚀,路面坍塌,大车很难开上去。我们一行十人选择步行上山,一路上,红卫的山依然是那么秀丽,空气清新,四周是那么幽静。 261队八连撤离后没有生活用水的排放,大瀑布不见了。可能要等暴雨、山洪来临,才能再现壮观。 不到半小时,就来到通往工地的路口,钻进茅草,看见井架,大伙欢呼雀跃,井架依然耸立,周围一片茅草。涂国安爬上围墙,观看一汪井水。 就在井架下,有一口直径5米、深300多米的地下宫殿,每五十米有马头门并开挖平巷。在这里,国家有巨额投资;在这里,留下多少矿工的心血甚至生命…… 继续前行至生活区,回忆着:这里曾经装有锅炉,汽笛一响,大人小孩提着暖瓶、水壶来打开水。 这里是团支书于传讯带领青年修建的篮球场,工余饭后,是青工们唯一的健身场所;每当电影放映时,小孩早早地在这里抢占位置,欢笑声、吵骂声,真热闹。 这里是食堂所在地,每天上午、下午四点半、十点半开饭,工人同志蹲着,一只菜碗放在地上,一只饭碗端在手里,吃得蛮香。吃完,饭碗放在窗台上就去上班了。现在只剩一块水泥地。 这个位置是我们居住的房子,原来住房屋内就是高低不平的泥巴地,房子拆了,原来的人行道,石板搬走后现在长满了茅草、小树,无法往上行走。 原来熙熙攘攘的生活区,现在植被茂盛、花香鸟语、野生动物横行。 上红卫,我还有一个心愿是祭奠外婆。1976年把外婆的骨灰埋在离居所200米左右的山上。又有十多年未靠拢她了,现在已经无法找到位置,只能对着大概方向对外婆述说…… 在古城住了一夜,宾馆设施在我意料之外,蛮干净。古城的生活用水,不再浑浑浊浊,古城的空气也还清爽。 喻晓玲老师把我夫妇安排在原古城汽车站对面,单身楼西面“花园宾馆”居住,基本符合“标间”配置。楼高五层,窗外金安公司办公楼、广场、电影院尽收眼底。 花园宾馆带餐厅,晚上,铃铛设宴招待,菜素蛮配胃口,很久没品尝到带辣味的江西菜,吃了不少。与晓玲老师闺蜜——古城幼儿园现任园长曹老师和乐安四中金老师一起用餐。曹老师和金老师是莲塘学校毕业的。 当天晚上外出转了圈,古城的夜晚比想象中亮堂,街上不说灯火辉煌,比几十年前人气旺,金安广场西边大屏幕闪亮,街舞喇叭声,孩子玩耍声,甚是热闹。 乐安县设想把公溪镇打造成军工特色小镇,原来的古城商店拆除,一条大街从医院直达电影院前大广场,古城建造了许多六、七层楼房,到处看见“宾馆”,有的还挂起了“国际宾馆”招牌。 而矿招待所则铁将军把门。 早餐,吃米粉是肯定的。古城街上有多家米粉店,在原古城商店边上,看见有家“牛肉米粉”,店内还干净,就走了进去。店主是俩二十来岁女孩,与她们聊了后知道:二位姑娘是古城村的,弃农经商,在古城大街卖米粉。我没敢吃她的牛肉,仅要了汤粉,三元一碗,两个人吃三碗。给她十元,一定要找回零头。 古城电影院大门上挂着“体育馆”牌子,见有乒乓球俱乐部打球收费的通知。电视的普及,电影没有市场了。电影院门厅里摆放乒乓桌、台球桌还能有点人气。 古城学校被乐安县教育局接管后,硬件设施有了大幅度提高,原来室内运动房和食堂的位置上耸立起一幢教学楼,是乐安四中的主要教学场所,原来教师办公楼实验楼功能依旧,教师办公室为一人一小间的现代办公室模式,每位教师配备电脑并联网还有Wifi。目前乐安四中一至九年级在校学生有1500人左右。 教学楼的屋顶上装有太阳能发电板。老教学楼东头南面教室改成小卖部,课余时间不少学生来此消费。 原山上小学部,南北两排平房,北面平房拆除,南面平房还有部分教师家属居住,东面新建学校食堂,北面建有学生公寓(有住校学生),西面新建单身教师楼。 初中教学楼几年前拆除了,我的乒乓球馆也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两片水泥篮球场和九张室外乒乓球桌,课间休息时,有不少学生在挥拍,水平太业余。 水泥篮球场的东面耸立着高高的旗杆。当年旗杆还站在操场边,已经废弃了。记得陈隆祥先生刚安装好升旗的绳子,第二天就不见了,真伤脑筋。 那个四圆心式煤渣跑道田径场被时尚的塑胶跑道田径场替代了,并安装了铁丝网与教学区分割开。 操场上新配置多副单、双杠等健身器材,唯一遗留的是一副肋木,朱发泉书记在二厂制作的,体育组老师动手立起来的。 古城学校办公楼只有原体育组办公室的窗户向内开的。原因是:窗外是篮球场,我们在陈灵新老师的带领下,将它改成向里面开窗。几十年来,这两扇窗,依旧。 熟悉的教师不多,薛萍、宋素珍退休,喻晓玲这个月退休。在校园,一女教师叫我,是李拥军,古城学生考上抚州师专,毕业后在乐安四中教学。 学校教师的收入,她们不愿透露,唯一优越的是:不用坐班,上完课可以自己安排。铃铛老师任教二年级一个班语文再担任一些副课,每周十四节。 从乐安四中门卫西面墙上反映:乐安四中建于2006年……它与古城学校脱离了,感觉不是味儿,现任校领导思路不明智。这堵墙上曾经书写过多少古城学生录取全国重点高校的荣光。 沿原商店北面小方水泥砖铺设的人行通道进去,第二幢楼房东头,记得学校老师陈萍妈妈家养了许多火鸡。我张望着,回想着……一声“戴老师”把我惊醒,抬头看,“陈刚”我脱口而出。 经交流,知道陈刚父亲93岁,不愿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陈刚只能回来陪伴照顾老父亲。 陈刚还是那么壮实,穿着深红色的上装显得十分英俊,很难和小时候调皮的,打羽毛球的陈刚联系起来,他真孝顺。 走过单身楼,进去看了看。二栋底楼住了几位附近农村的孤老,南间居住,北间烧饭。聊了聊知道:南北两间年租金600元,买菜、看病方便。据说,房屋产权还属于矿职工。 原七二一矿的职工、家属基本上都搬迁到抚州、鹰潭、南昌居住。 金安小区居民,大部分是七十、八十岁的七二一矿老职工,这些同志是当年生产的主力军,来自“炮击金门”和“援越抗美”的退伍军人和招工来矿的知识青年。这些同志退休工资不高,仅二千出头。但这些同志心态平稳,生活得蛮开心。 我进矿时的师傅,居住在金安小区8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老夫妇开荒种菜,外出钓鱼,他十分满足地对我说:蔬菜自给有余,就是买点肉,每月有1000元开支足够,日子过得挺滋润。 江西的有线电视比上海先进,电视回看时间7天,全国各省电视节目丰富。还有一个比上海强的是,太阳能利用做得好,很多楼顶上安装着太阳能电池板。 已经调离721矿的矿友们:金安小区、古城(公溪镇)值得去走走、看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