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利民文集:悠悠岁月一矿情 (26)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11

●回忆录连载

悠悠岁月一矿情

■作者:邱利民

二十六、我的“妈妈”——奶奶(1)

  时近岁末,我不由回顾起我的奶奶!因为在奶奶最后几年中,我将奶奶接到了我七二一矿的小家,略尽了一个孙儿对奶奶的一片孝心!

  在抚州的方言中,将母亲称为“嗯妈”,而将奶奶尊为“妈妈”。在中国多民族聚居,多语种共存,就是同一方言也是十里不同音。但将奶奶称为“妈妈”的估计也只有抚州才有。

  奶奶是独生女,出生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十七日(公元1903年3月15日)。在老人家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善良、贤惠、坚韧、忠贞、大爱、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在老人坎坷一生中,她饱经了人世间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如大雪下的青松,愈发坚挺和顽强。

  奶奶在嫁给爷爷后,生下了我父亲和叔叔及一个姑姑。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祖爷爷、祖奶奶去世早,爷爷与奶奶的五口之家有爷爷在外经商,生活基本无忧。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2年7月的一天深夜,在金溪经商的爷爷被人用竹床抬回了家,奶奶倾尽家财也没能挽住爷爷决绝的生命流逝的脚步,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爷爷年轻的生命。时年29岁的奶奶面对这突然变故,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突然打击下,青年丧夫的奶奶看着三个年幼的儿女,只能一个人日夜以泪洗面,残酷的现实没有给奶奶回旋的余地,她只有勇敢地顽强地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接踵而来的更大的灾难降临在苦命的奶奶身上。继爷爷去世不久,6岁的叔叔和4岁的姑姑相继夭折。一年之内连丧三个亲人的打击使奶奶痛不欲生。掩埋了亲人后,这个家已经一贫如洗,债台高筑。贫寒的家境,年幼的儿子,生活将怎么延续下去!孤苦无依的孤儿寡母在这如山的重压下,对生命和未来生活的绝望使奶奶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但看着年家中唯一的独苗——年仅8岁的我父亲,走投无路的奶奶为了抚养幼子。她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坚强的活下去,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扛起了这如山的灾难,为我父亲重新顶起了一片天。用自己并不宽阔的胸脯,将我父亲紧拥入怀,给予我父亲一个温暖而安宁的怀抱。我父亲成了奶奶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家中还有薄田几亩,但三寸金莲的奶奶根本无法下田耕种,只好将田佃给村中其他人,每年收取作为租金的一点点稻谷艰难度日。在现在的人眼中,一个孤苦无依的寡妇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能维持简单的基本生活已属不易,但奶奶这个没有文化的年轻女人却有着令人惊异的眼光和智慧,在这么为生计发愁的生活重压下,奶奶做出了一个令族人和其他人都感到万分诧异的决定:送9岁的父亲去上私塾。我无法想像奶奶在做这个重大决定时的动机是什么,更不能相像三十年代的奶奶为何具有如此的前瞻性,如何能将孩子的前程视为与生存同等重要。在做出这个重要抉择的同时,奶奶经受了多少心理上的斗争和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的煎熬,她也许并不清楚,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父亲一生的命运。

  两个人的生存和供父亲上私塾,靠出佃那有限的几亩薄田的一点粮食是根本不能维持的。坚强的奶奶,每隔三天就要在天不亮起床,迈着那三寸小脚往几公里外的上顿渡(现抚州市临川区)的汝水河边赶。到了河边买下一根毛竹背回村里,学着她父亲做篾匠的手艺破竹,分篾片,编织。一只只捕鱼用的精巧的鱼笼(抚州人将这种鱼儿只能进入却出不来的捕鱼工具称为狗笼)、竹篮、笊篱、饭捞等竹制品就在奶奶灵巧的双手下制作出来了。这都是奶奶灌注了心血的结晶啊,每一经一纬上都凝结了奶奶的鲜血和汗水。

  冬天的河边逆风怒号,毛竹冰冷刺骨。奶奶的一双手被寒风吹得皲裂,渗出的鲜血滴在冰冷的毛竹上。奶奶一双从小就拿绣花针的纤手,总是被锋利的竹片割开一道道如小孩嘴吧一样的口子,鲜血淋漓,令人不忍目睹!许多邻居和族人都劝奶奶不要让父亲去上学了,可节省点钱也能帮家里做点事情。

  可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的奶奶不为所动。在她的意识里,只有让孩子多读书,以后才能成大器,才能有所作为。瘦小的奶奶将这所有的苦难默默地一个人吞咽,只要能让父亲上学,她愿吃尽天下所有的苦,让孩子有出息是奶奶最大的追求。要知道在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解放前,除了那些家产殷实的大户人家或是官宦人家才有条件送子女读书,平常人家能上学的几乎微乎其微。何况奶奶这样一个弱女子,既要独自一人支撑着一个贫穷的家,还要供父亲上学,真难想象这么巨大的苦难圧在奶奶身上,是一种什么精神力量让她在孤苦无援的困境下坚强地挺过来的。

  为了支撑父亲上学的费用,奶奶白天做篾工,晚上则到镇上做棉布的商家那里赊来二两棉花,一般人每天只能纺一两棉花,而奶奶却给自己定下了二两的目标。在我成人后,每当想起奶奶时,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只小小的青花盏里盛着浅浅的青油,一根白色的灯芯草浸在油中,搁在盏沿的灯芯草上跳动着如豆的灯花,缕缕青烟在室内弥漫,发出青油的清香。昏暗的灯光下,坐着一位年轻的妇人,那就是我的奶奶。每天晚上,为了节省费用,奶奶只能点一根灯芯的青油灯,就着微弱而又昏黄的灯光,奶奶刚放下手上编织的竹制品,又一手摇动纺车,一手捻线。在她那遍是伤痕,由于劳作而指骨节异常粗大的双手下,朵朵洁白的棉花成了细细均匀的纱线。而我的父亲,少年不知愁滋味,每天那吱吱呀呀的纺车声就像催眠曲一样将我的父亲送入梦乡。

  为了完成每天二两棉花的任务,奶奶每天都要忙到鸡叫头遍后才能将已经极度疲乏的身体放松下来。休息二三个时辰又要向那转动的纺车一样,周而复始地驱动着那永远都被疲惫侵袭的身体开始新的一天劳作!最为令奶奶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小身体一直不好。每当父亲生病时,奶奶就将他紧紧地搂在怀中,坐在床上一夜无眠,生怕有一点闪失。看着病中的父亲,奶奶只能流着眼泪向菩萨烧香磕头,求神灵保佑孩子的平安。

  多少次的祈祷,似乎感动了神灵,父亲病弱的身体每次都在奶奶的怀中得到康复。直到父亲成人后,才算彻底摆脱了病魔。可是奶奶却为此经受了多少心灵的折磨,承受了多少高强度的劳累和精神的痛苦啊!在奶奶瘦弱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她是那么不知疲倦地,默默地日夜操劳!她将如山的苦难顽强地扛起,她已经流不出眼泪,这些眼泪化作动力支撑起她那孱弱的身子,她含辛茹苦地独抚幼子,她用那弱小的身躯为父亲顶起了一片蓝天!我那可亲可敬的奶奶啊,你在燃烧自己年轻的生命!你在谱写天下的大爱!你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女性最光辉的品德和最崇高的母爱!(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