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路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11

家乡的路

■作者:江润生

  我的家乡在赣南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但生活条件艰苦。家乡人民世世代代过的都是起早贪黑、肩挑背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日子,但他们勤劳、善良、朴实、通情达理,在家乡泥泞小路上来回奔波、劳作,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七十年代初,我上了村里的小学,学校离我家有十多里,要带中午饭到学校吃。记得第一天上学,母亲特意为我准备了可口的午饭,用饭盒装好,当然,菜里面一定要放葱和蒜(赣南客家的一种寓意,即:聪聪明明、会写会算),由于天气下雨,是母亲背着我去的。虽然离学校有些远,上学的路弯曲狭窄,但我母亲背着我沿着泥泞的小路一步一滑,待把我送到学校时,脸上、身上已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了。

  每天,我和小伙伴们一道去学校上学,走的依然是这条弯曲的小路。天晴时路还好走些,最讨厌的是下雨天,路滑且不说,当戴着斗笠,披着雨布,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学校时,裤子、两脚鞋子上全是稀泥,衣服也被雨水打湿了。最令我懊恼的是小溪涨水,木桥板被山洪冲走了,只能折返回家,学也上不成了。那时心里想,要天天都是晴天该有多好!

  雨过天晴,天边挂起了彩虹,绚烂无比,伴随着放学钟声敲响,我们一个个像脱缰的野马,飞出教室,心情不知不觉又莫名地好了起来。走在回家的路上,旁边小溪里的水流潺潺作响,只要看到小溪里的鱼,小伙伴们便忍不住卷裤撸袖跳进小溪捉小鱼、抓螃蟹。好一番你追我赶,欢笑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偶尔能抓到一种叫“蓑衣帕”(赣南方言,身上条纹红黑相间,易于养活且具观赏性,学名菩萨鱼、花手巾)的小鱼,就用饭盒盛水装好,带回家用瓶子养起来。一番打闹,直到尽兴,才重又踏上回家的路。有的衣服弄湿了,有的书包进水了……回到家里,免不了又招来家长的一番责骂。

  山区的天,总是黑的早些,待天渐渐黑下来,寂静的山谷里就传来青蛙在田里此起彼伏地欢叫,像一首奏鸣曲,打破这夜的宁静。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沿着家乡蜿蜒曲折的小路度过了我的童年。

  中学是在乡上念的书,家乡的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乡村小路变成了简易沙子路,出行比原来方便了很多,但大晴天和下雨天还是有问题。记得我每次上学、放学,大晴天汽车经过时,尘土飞扬,能见度在极低,我基本是躲得老远,捂住口鼻,等尘土散去后再继续赶路。碰到下雨天,沙子路面被汽车压得到处是坑坑洼洼,走路都要绕着水坑走,还生怕被经过的汽车溅了一身泥水。等天晴后,又重新开启了尘土飞扬的模式。每当我身处其中时,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地方。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了家乡去了父亲的单位——国营721矿,家乡的路在我的记忆里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记得那年偶然回去,几经转车到镇上,当我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眼前的情景着实令我吃惊不小。原来的沙子路不见了,变成了很平坦的水泥路,路上骑自行车、走路的人少了,随处可见的是电瓶车、摩托车、小汽车……我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家,一路风驰电掣,再也没有了往昔的颠簸。

  从家里人口中得知,原来是国家投资资金,通过赣南苏区振兴计划,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路的等级标准和通达深度,早就实现了“村村通”(村村通水泥马路、有线电视)。从此,家里人到镇上赶集、出行都快捷、舒适多了,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

  现在每次开车回到家乡时,感觉到家乡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路变宽、变平坦了,路两旁绿树成荫。原来破旧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排列整齐漂亮的砖瓦楼房,就连户与户之间的路也变成了水泥地面,干净整洁,一派新气象。

  新中国成立已70多年,70多年来,国家、城市、乡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乡的路也发生了巨变。国家越来越强大,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乡村变得越来越美丽,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家乡那变得平坦、宽敞的路。

       @原文刊载于《游子》第317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