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哄抬价格,死鱼当活鱼卖”,生鲜电商乱象丛生

 雨良科技 2022-04-11

4月10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新一批价格违法典型案例。社区团购哄抬价格上黑榜。

案例一:严某利用社区团购哄抬价格案

市场监管部门近日接消费者举报,反映社区居民团购的蔬菜套餐里仅有1根莴笋,2只番茄和3棵青菜,质价不符。经查,该批蔬菜由严某自产自销。

近日,严某接到1720份蔬菜套餐订单,约定每份包含西芹2斤、白萝卜2斤、番茄1斤、黄瓜1斤。在同批订单中,严某对其中的200份仅提供1根莴笋(约1.5斤),2只番茄(约1斤)和3棵青菜(约1斤)。在成本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

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以及《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认定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构成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

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利用其他手段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

案例二:死鱼当活鱼卖

小陈居住在上海,已经14天没有出过门,为了能吃上一口新鲜蔬菜,天天熬夜刷爆叮咚买菜,却经常遭遇售罄。3月16日,有媒体报道称派遣记者卧底某生鲜电商门店,发现其涉嫌死鱼冒充现宰活鱼;烂菜换上标签继续卖等多种违规经营情况。

媒体在报道中称,卧底的记者发现,当有用户下单新鲜宰杀的桂鱼时,叮咚买菜三元店员工打开冰柜,扒出一条被碎冰半掩着的桂鱼并直接去内脏、去鳃、刮鳞,并装上冰块,和消费者下单的单据放在一起送到了消费者手中。一条已经死了的冰鲜桂鱼为45.8元,被当作新鲜宰杀的桂鱼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则是69.9元。

总结

不只是“死鱼当活鱼卖”,作为人们“宅家”生活的重要后盾,中国生鲜电商在防疫期间迅猛发展。订单激增的同时,网购生鲜“不新鲜”等差评也随之频现:还有“买到临期变质鸡翅尖”“三盒猪肉发现泛着不同程度的绿色”“排骨里有臭虫子”等涉及产品质量问题。目前,相关投诉就已达2913条。

面对上面的问题,虽然消费者心里窝火,但也没有办法。下单容易维权难,一些平台售后服务较差,客服面对消费者反映的质量问题,往往敷衍塞责甚至态度生硬,让消费者心里更加窝火。

生鲜生鲜,贵在“鲜”字。品质是生鲜电商的立身之本,更何况,伴随消费升级,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鲜电商行走市场,最要紧的是确保生鲜的品质和新鲜度,如果老拿不新鲜的货品糊弄消费者,牟取眼前利益,迟早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砸了牌子,丢了市场。

在信息化时代,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的行为根本藏不住、躲不掉。因此,生鲜电商首先必须高度自律,时刻绷紧品质这根弦,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对生鲜品质进行全程严格把关,这不仅是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保障,也是对平台自身品牌声誉的维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