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送友人南归》:友谊最美好的模样

 墙头草说 2022-04-11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孟浩然应招而至,但他已年近五十,再加上对官僚生活的不适应。在暮春时节,他辞职告老还乡。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王维写下了《送友人南归》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在广袤的大地上,春天即将过去;湖岳一带的大雁也应该稀少了吧?诗人听到朋友孟浩然辞职还乡的消息时,正是暮春时节,他此时在河西节度幕府,与朋友一南一北,相隔绝远。由眼前的暮春风光,诗人推想,荆湘大地应该也已春意阑珊了吧?随着天气的转暖,大雁纷纷由南向北飞去,此时,湖岳一带的大雁也应该稀少了吧?而朋友却要一路南下,独自归去,不禁使人惆怅。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浩渺的汉水遥接天际;孤独的行客归向郢城。在诗人的想象中,朋友会乘一叶扁舟,顺汉江南下。而汉江却是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朋友的扁舟行进其间,随水波上下,时隐时现。在这种情形下,汉江的浩渺与扁舟的渺小构成巨大的反差,诗人以此写出朋友漂泊无定的生活。这一次,朋友又是一个人踏上了归乡路,其中的孤独自不必说它。诗人以虚笔想象的手法,写朋友的漂泊孤独,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思念之情。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郧国一带的稻田里已是稻花飘香;楚地的菰米已经成熟,丰收在即。在颈联中,诗人的笔触发生了转折,开始想象朋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诗人以“郧”“楚”等春秋古国名代指荆湘一带,当诗人返回故乡时,沿途稻田里的水稻已经抽穗开花,空气中氤氲着怡人的稻香。并且,这里的菰米也已成熟,丰收在即。这一切都预示着这又是一个丰收之年,其间蕴含着诗人对朋友的劝勉抚慰之情。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家中的老母常常倚门北望,远远地看到你像老莱子那样穿着彩衣而来。在尾联中,诗人化用“王孙贾”的典故,以此暗示朋友家中的老母亲也会像王孙贾的母亲那样,每天都倚门眺望,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以“老莱子”的典故,劝勉朋友回到家乡之后,要像老莱子那样穿上彩衣,来逗父母开心。诗人化用典故,劝勉朋友,此番还乡正是尽孝的机会,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在这首《送友人南归》中,诗人从眼前的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友谊最美好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