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时候需要哄哄我们的心,让它勇敢!

 很甜的可乐 2022-04-11

前些日子,翻看了马良的坦白书。

由衷喜欢那样子的标题——献给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献给所有怀才不遇的发了胖的家禽,献给那些曾经想过翱翔万里的心,也献给渐行渐远的梦想,献给走散后又重逢的爱情。

马良用精致的文字,优美的图片,还有优质的铜版纸表达出来的,也不外乎是这些关键词:爱、梦想、童年、孤独和幻灭。这样的词汇,对于有些人而言,只是与生活无关的矫情字眼,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穷尽一生想要抵达的彼岸。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本坦白书,只是并非所有人都足够敏感,足以表述。

二刷《摔跤吧,爸爸!》,是因为阿米尔·汗,但被他强势圈粉,却是因为《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两部电影,讲的都是梦想,可是相较而言,前者带着国家荣誉和民族自信心,又是男女平权的宏大叙事主题,再加上政治正确的加持,实在光正伟业;而后者,是真正纯粹的理想主义,是为了改变一些东西而努力坚持,并且最终让人看到了充满暖意的希望和无限的可能。各有侧重,所以平分秋色。

但,作为一名100度高烧的文艺小青年,仍是偏爱三傻多一点。因为它将梦想、友谊和勇气诠释得几近完美。

基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态度是不置可否。毕竟关于印度电影的几大特点,网络上各种神总结都是贬多于褒。譬如:电影时长绝对不低于120分钟,动作画面太假太夸张,而最让人尴尬的就是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所以,我是带着打发时间的心态来观赏这部电影的。看完电影,却不得不承认,这个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处女作小说《五点人》的故事果然爆笑。而“三傻”也实至名归——

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连自杀率都居高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问题学生兰彻。

他顶撞老师,质疑院长“病毒”的教学方法,质疑权威和传统,而且从不把成绩当回事儿,与模范学生查尔图(绰号“消音器”)相比,兰彻和追随他的两个室友法兰和拉杜,自然而然地便成为“病毒”口中的大傻瓜。

这个特立独行的兰彻,有一句口头禅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导演为了传神地表达这种乐天派精神的精髓,还特地用了一段长长的歌舞——就算不能解决问题,至少可以平复心情,打败内心的恐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段轻松欢快的歌舞之后,便进入了影片的一个小高潮,又一个学生因为毕不了业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就在他自缢之前,还在墙上留下了“我退出”的遗言。

笛安说过,我们的孩子都是在学校里学会自相残杀的。深以为然。就像“病毒”在新生见面会的时候,一次又一次阐述的观点:

“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

这就是应试教育,我们大多经历过,所以容易共鸣。我们念书那会儿,身边也不乏“消音器”这样的考试机器,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好学生,死记硬背,成绩至上主义。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已经不是由个人主观思考来判断决定,而更多的是被外界普遍认可的意志所驱使。

所有的人生历程都好像只是例行公事。读书,获得更多谋生的技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赚更多的钱,以便日后能够买套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买辆凯迪拉克,交个漂亮性感的女朋友,然后结婚生子,然后再将自己的人生历程按部就班地复制给下一代。

换言之,他们学习,只是为了应付生存,而不是出于爱。

电影中兰彻说到这样的一个观点,我考第一名,只是因为我热爱机械,它们就像是我的生命。后来,他的好朋友法兰在他的鼓励之下,毅然放弃了工程学,转而投向自己热爱的摄影,最终也做出了一番成绩。

其实励志电影,很多时候,并不是真能起到多大的励志作用,但是它总能在我们最失落的时候,给予我们恰到好处的安抚。

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的路,好像是最难走的。我们艰难地权衡感情和事业,不喜圆滑却不得不经营和建设自己的人脉,学着八面玲珑,通晓人情世故。特别是年岁渐长,承担的责任也渐长。拿着和工作量远不匹配的微薄薪水,想来悲惨世界也不过如此。

但是,我们都不敢轻易地去改变,我们也不像电影里的人物,可以恣意洒脱,并且拥有早已安排好的完美结局,所以,只能羡慕。

皮埃斯说,可惜我们不是天才,我们甚至连人才都不是,我们不具备任何力量,更没有颠覆的勇气。所以我们在电影的理想主义Ending后,只能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同身受,继续默默无闻和压抑的生存下去。

只不过,我想,就某种程度而言,当我们看着励志电影,用眼睛摸摸理想的时候,也是在哄哄我们的心,让它勇敢。

作者 | 可乐  配图 | 《摔跤吧爸爸》电影截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