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仲则的别亲之悲:“此时有子不如无”

 史家之韵 2022-04-11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仲则,清代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人,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后裔,乾隆朝诗人,诗学李白,被誉为“清代的李白”。
黄仲则出身寒门,在他四岁的时候,其父就亡故,并且,在随后的十年里,他祖父、祖母,以及唯一的哥哥先后亡故,仅与老母相依为命,因而他从十几岁时起,就为求生计而四处奔波。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16岁的黄仲则应童子试,在三千人中名列第一,这个成绩,对于出身寒门的黄仲则来说,功名似乎就在不远的前方。
然而,命运却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纵使他才华横溢,诗名远播,但他自此后,屡次参加江宁乡试,却是屡试不中!
难怪黄仲则曾经在又一次落第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虽然考取不了功名,但母亲已逐渐年老,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年少的黄仲则还是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来,因此,他在不到20岁的时候,就客游四方谋生,以奉养家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冬,黄仲则拜访湖南按察使王太岳,成为王太岳的幕宾。
次年秋,回常州参加江宁乡试不中,遂回常州在家中待了半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正月,23岁的黄仲则准备再次出远门,前往安徽,到太平知府沈业富的府中,担任私塾老师,教授其子沈在庭。
此时正是正月十五的前几日,本来正值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但黄仲则为了谋生计,又要远走他乡,其内心的悲戚难以言表。
黄仲则举目望去,家境如此凄凉,上有老母,中有贤妻、幼女,下还有一名老仆。

窗外,凄风苦雨捶打着柴门,如今要留下这老弱妇孺维持家计,黄仲则不禁一口气写下四首七言绝句,分赠给四人:
《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仲则出外谋个差事,向母亲拜别,白发老母泪水涟涟,却不能多言,她又何尝不知,儿子少有才华,心有大志,却屡屡遭受磨难,长年漂泊江湖,为了谋求一份可以养家的营生,不得不一次次的出外远行。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黄仲则惭愧母亲已年老,自己不能随时侍奉在身边,不能让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还要让母亲经年累月地劳累,为自己担忧,他不免泣泪,深深自责,乃发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悲叹来。
养我这样的儿子有什么用呢?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黄仲则在这首诗里用短短二十八个字,说得让人痛彻心扉,将母子之间的牵挂,为人子的孝心愧疚写尽了。
《别内》
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
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
别完老母,再面对妻子,又是一番凄凉。黄仲则在19岁时,奉母亲之命,娶了赵氏为妻,黄仲则一直对赵氏礼敬有加,感激她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
妻子赵氏虽然还年轻,但常年贫寒的生活,已经让她容颜憔悴,面容上有衰老之色了,逼近中年的模样了。
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黄仲则和妻子赵氏可以说是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这种滋味,母亲已年老,女儿尚年幼,家中的重担,都要交给妻子担当了!
《幼女》
汝父年来实鲜欢,牵衣故作别离难。
此行不是长安客,莫向浮云直北看。
《老仆》
飘零应识主人心,仗尔锄园守故林。
数载相随今舍去,江湖从此断乡音。
黄仲则写给幼女和老仆的诗,其实是写给自己的,“此行长安不是客”,不是每个长安客都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更多的人是如同我这样的挣扎与漂泊。
“江湖从此断乡音”,为了生计而出外漂泊,从此再也听不到家乡的口音了,个中滋味谁人能懂?

这四首诗一口气读之,不免让人既同情黄仲则的贫寒坎坷,又为黄仲则的别离诗出彩而赞叹。
瞿秋白早年在叙述自己家庭的贫困生活时曾说:“想起我与父亲的远别,重逢时节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那句诗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后来,瞿秋白在赠送友人的一首诗中,再次提到黄仲则:“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
黄仲则作为清朝才华横绝一代的诗人,一生漂泊在外,贫病交加,寄人篱下,从而在最美的年华匆匆而逝,留给后世无限的伤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