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俞穴、募穴有何「临床妙用」?(珍藏)

 初上旅途 2022-04-11

图片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元代滑伯仁《难经本义》曰:“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认为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
1
背俞穴文献记载

“俞”是流过的意思,背俞穴是气血流动之处,为脏腑的经气在体表转运、输注的部位。《灵枢·背俞》云:“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云:“五脏之腧,皆在于背。”详细记载了背俞穴的位置和取穴方法。明代张景岳《类经》注:“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腧。

募穴,“募”是汇集、聚结的意思,始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对募穴有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共10个募穴的名称和位置。《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

对于二者的区别,《难经·六十七难》写道:“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王冰认为“胸腹曰募,背脊曰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认为六腑病证多取募穴,而五脏病则多取背俞穴治疗。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而眼病多取肝俞,肾虚取肾俞等。但其中更深的治疗机理在文献中并未阐明,留下了理论空白。

2
背俞穴分布与解剖特点

背俞穴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按脏腑位置高低就近输布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肺募中府,胆募日月,肝募期门)者;有在他经(肾募京门,脾募章门,大肠募天枢)者;其余都分布于任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

腧穴的功能与其经络所属有关,但分布于躯干部的腧穴,其经络特异性却并不突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俞募两类特定穴。古今大多医家认为俞募穴功能与其距离脏腑的位置远近有关。王居易则更进一步指出,俞募穴所在部位的皮脉肉筋骨缝隙之间的解剖构造,以及内在的气血运行状态,均与俞募穴功能有很大的关联。

腹部主要是腹壁和腹膜两类结构。

腹壁由三层扁肌构成,分浅中深三层相互交织,中间有腹直肌,形成封闭腹腔的腹壁。腹部肌肉比较疏松,可以随腹腔压力大小膨胀紧缩,腹壁脂肪组织容易堆积,导致腹肌松弛。腹膜是由结缔组织支持形成的一层膜状组织,包覆大部分腹腔内的器官,能分泌黏液濡润脏器表面,减轻脏器间的摩擦。腹腔脏器的血液、淋巴和神经组织经由腹膜与外界相连。

腹膜形成的重要结构有大网膜、小网膜。其中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呈“围裙”状悬挂于横结肠和小肠之前,内含脂肪、血管、淋巴管等,对体内的细菌异物有强大的清除保护作用。腹膜与古代医籍中提及的“膜原”“膏肓”似有密切关系。

人体背部骨性结构是脊柱和胸廓。为保持脊柱的直立支撑头部,其力量主要由竖脊肌承担,背腰部肌肉致密,是全身肌肉精华集中之处,脂肪分布很少,且少有淋巴组织。背部有脊柱脊髓,脊柱两旁的内脏神经节呈节段性分布,支配相应内脏器官。

比较腹部和背部的解剖特点不难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腹部没有骨性结构,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组织结构比较柔软疏松,脏器的血液、淋巴组织液借由腹膜与外界相联系,具有阴液“募集、汇集”的物质基础。而腰背部则有脊柱支撑,肌肉发达,肌腠紧实致密,是阳气转输、运行的解剖基础。

3
背俞穴的功能特性

募穴分布于阴经,阴受气于五脏。

募穴往往靠近相关脏腑的淋巴管,与脏腑淋巴的汇集和大静脉的出入、回流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器以及各类组织都通过淋巴液、组织液得到滋养,同时排出代谢废物。淋巴流动是慢慢汇集以及缓慢流动,不像动脉里血液流动,属一种自然缓慢移动,类似灌渗。且腹部空间大,为液体流动交换提供了空间场所,所以一旦人体代谢出现异常,往往首先表现为腹部脂肪的堆积。

背俞穴位于膀胱经,为卫阳运行出入的重要部位。

背部是人体阳气较集中的部位,阳主动,可行阳、散阳、通阳,因此所有背部腧穴都具有行气温阳的作用。气的范围广泛,而背部腧穴有温阳行气作用,气率血行,温煦全身。背部腧穴主要为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督脉两侧,是阳气最旺盛的经脉。当人体感受寒邪,阳气被郁时,正常的空气对流都会使其脊背拘紧,甚至引发肌肉痉挛疼痛。

4
背俞穴的临床应用

背俞穴

由于背俞穴可使脏器的阳气达于外,是卫阳出入运行的重要部位,所以背俞穴是治阳虚、气虚的重要穴位。背俞穴也是外邪入侵的部位,所以背俞穴主要是在宣发卫阳之气,保证相应脏腑气化所需的阳气供应。《伤寒论》中所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是由于外感伤寒,则阳气未达。背部易受外邪侵袭,导致阳气闭郁影响脏腑功能。由于各个脏腑对外邪敏感度不同,因此不同腧穴,功能不同。由于背俞穴对阳气运行转输有调节作用,所以背俞穴还可以调节元神之府的异常,治疗很多精神方面的疾患。

募穴

募穴主要控制脏腑代谢物交换渗灌,即将代谢产物及时疏泄转输到六腑,与此同时帮助营养物在脏腑的正常输布。所以募穴功能既有补又有泻。比如章门穴就具有很强的促进脾运化作用,用于因脾胃运化障碍而出现的乏力、周身沉重等症,具有明确疗效。针刺中极穴可以显著改善膀胱周围血液循环,促使膀胱储尿排尿功能的加强。

经络医学理论认为,任何腧穴均具有不同于其他腧穴的特性,这种特性与其所属经脉的循行及所联系脏腑器官有关,更与其自身的组织结构有直接相关性,腧穴流注的“高下浅深”形成了腧穴功能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针灸临床医生要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理论命题,否则中医针灸学可能会陷入“经验穴”“特效穴”的怪圈,极大影响针灸学术体系的发展。

想要学习更多中医干货知识,以及针灸治疗妙招,为自己和家人守护健康,为临床增添助力,元气针灸《问道三十六》讲座——系统、全面、实战、落地,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更加精细化、系统实战性的课程内容,帮助大家走好、走顺自己的行医之路!

讲座内容:




图片

【版权声明】: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文|北京市盲人学校王红民,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内容旨在学术交流,如有症状请及时就诊专业医师,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