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代军事战略 第五章 中世纪晚期 第十七讲 意大利战争(三) 主讲人: 弗朗索瓦一世绮罗生 整理人:弗朗索瓦一世绮罗生 一 帕维亚会战 上一讲我们讲到,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去世,外孙查理继位(查理的母亲疯女胡安娜是个很可怜的女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她的事迹)。1519年。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作为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孙子,查理通过种种手段,夺得神圣罗马皇帝之位 .查理五世一跃成为欧洲领地最大,实力最强大的君主,控制德意志,西班牙,意大利南部,尼德兰等地,对法国形成夹击,战略形势对法国极为不利。意大利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查理五世——提香 在马里尼亚诺会战后,根据法西两国签订的努瓦永和约(1516年8月),米兰归属法国,那不勒斯归属西班牙。意大利形成法国西班牙南北对峙的局面,然而,弗朗索瓦一世对这一局面并不满意。1521年,弗朗索瓦一世再次率军入侵意大利,次年4月,法军在比科卡会战中被德意志雇佣军打败,放弃米兰。西班牙军发起反攻,许多意大利的法军部队决定撤退,暂避锋芒。 1524年初,一支在意大利的法军因海军上将博尼维作战不利而处境危险,此时,著名的骑士巴亚尔正在这支队伍中,巴亚尔率领这支法军进行掩护撤退战,当中他一直与博尼维相伴。这位无能的将军几乎使所有的军队都受到牵连,当他向阿尔卑斯山撤退时,将后卫部队托付给巴亚尔,让巴亚尔掩护他撤退。 巴亚尔一生战功卓著。在最后一场战役中,他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被火枪击中了。他险些掉下马来,但他奋力坐直,叫过持盾侍从:“帮我下马,让我靠着树,面向敌人:我从来没有背对过敌人,我要死了,我不想破这个先例。” 战友们全都围在他身旁,不禁伤心落泪,但他却指着渐渐逼近的西班牙人说把我留在这,快撤退。的确,片刻之后,敌人来了,但他们对巴亚尔都心怀崇敬,都下马来向他致敬。一代骑士巴亚尔,将星陨落,连赶来的西班牙军统帅查理三世·德·波旁(此人本是法国统帅,但因为弗朗索瓦一世的母亲强占波旁家族的遗产,愤而逃走,投奔查理五世帕维亚会战即由此人指挥)都向其表示敬意。查理三世道“亲爱的巴亚尔,我很抱歉在此境地见到你,……尤其你是这么一个有品行的骑士。”巴亚尔回到道:“先生,不必为我惋惜,我尽职而死,终获哀荣;而我却惋惜你,因为你此刻与法王为敌,与你的祖国、你的信仰誓言为敌!”查理三世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巴亚尔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50岁。 巴亚尔英勇杀敌 不久未伤元气的法军就卷土重来。一路势如破竹,再次夺占米兰,1525年,法军围攻重镇帕维亚。西班牙 德意志联军前来救援。 帕维亚会战 1525 重点 必考 兵力对比 法国 步兵17000 骑兵 6500 53门火炮 西班牙 德意志步兵 19000 骑兵 4000 17门火炮 西班牙 德意志联军稍处劣势 帕维亚的位置 两军对峙,法兰西人不仅已经构筑了围城工事,还在西班牙人接近路的一侧掘壕防守。西班牙人则在法兰西人堑壕40码以外处也挖了堑壕。因此,两军以堑壕相对。 帕维亚战役布阵 蓝色 法国 红色 联军 西班牙军因财力不足,不能持久对峙,按捺不住,发起进攻,西班牙人穿过了对方未部署警戒的防护墙,大部人马在拂晓前行军,绕过法军堑壕的远端。在黎明时分,西班牙人部队由原来的行军队形变为一种战斗纵队,与法军部队成直角对着法军部队。摆出西班牙方阵,准备引诱法国先发起进攻。西班牙人将火绳枪兵部署在队形的两翼,重骑兵和德意志雇佣长矛兵在中间。 弗朗索瓦一世见状,害怕西班牙军发起突然袭击,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决定以重骑兵立即发起攻击,以掩护其他部队的集结和形成战斗队形。这一决定带来了法军多个部队的连续攻击会战。 两军开战,法国宪兵骑士一马当先,冲击西班牙军,成功地击退了西班牙重骑兵,但在冲击西班牙纵深两个重步兵集团时,由密集的长矛兵组成的防护墙挡住了法军重骑兵的冲击。法军中的瑞士长矛兵紧接着又实施了一次冲击,指向火绳枪兵队形的翼侧。瑞士长矛兵并未越过西班牙轻步兵阵形,而是在火绳枪兵连绵火力面前停了下来。西班牙轻步兵在少量长矛兵的协助下,不断开枪,击败了瑞士长矛兵的攻击。 帕维亚会战 法军的最后一次行动是由他们的德意志雇佣步兵攻击西班牙军队中的德意志雇佣步兵。正当这两支雇佣兵集团冲撞在一起时,西班牙的火枪手开始向法军步兵兵射击。同时,西班牙的另一个德意志雇佣步兵方阵从翼侧攻击法军部队。西班牙重步兵击败了法军中的德意志雇佣步兵部队后,接下来又驱散了法军其余步兵在当天发起的最后一次冲击。法军纷纷溃败,西班牙军队包围弗朗索瓦一世及其卫队,最后打败了法军,生擒弗朗索瓦一世。西班牙大胜, 帕维亚会战油画 伤亡 法国 10000余 西班牙 500 帕维亚会战分析: 此战很好的体现了西班牙方阵的战术优越性,西班牙军队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长枪手和火枪手互相配合,长枪手保护火枪手,相继打退法国宪兵骑士,瑞士步兵,德意志步兵的进攻,最终击溃法军,非常好的体现了西班牙方阵的运用,也是一场经典的近代早期战役。许多史学家认为此战是古代战争向近代战争的转折点。 战后,西班牙强迫弗朗索瓦一世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德里条约》,弗朗索瓦被迫向查理五世签订屈辱的割地赔款条约(《马德里条约》)才得到释放,条约规定,西班牙收回米兰,法国须将勃艮地割让给查理、布列塔尼割让给西班牙的盟友英王亨利八世。 克雷芒七世出身美第奇家族(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著名的名门望族,富可敌国,统治佛罗伦萨300多年),从小就是个纨绔子弟,再当了教皇后也没有收敛,而是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在国内外遭人厌弃,教内有识之士满怀隐忧。克雷芒在政治方面懦弱无能,朝秦暮楚。只关心美第奇家族的利益。不管人民的死活。 克雷芒七世(1523-1534在位) 美第奇家族标志 当时,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意大利战争十分激烈。克莱芒七世十分厌恶哈布斯堡家族,在这场角逐中,先是反对德国出身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皇帝,1526年又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结成联盟,使得查理在德国的处境更加困难,在克莱芒七世这个搅屎棍的领导下,意大利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二 科涅克同盟 俗话说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找大王八,1526年教皇克雷芒七世找上了法国佬,与弗朗索瓦一世缔结科涅克同盟,联手发动反查理的科涅克同盟战争,教皇派的势力共有法国,威尼斯、佛罗伦斯(由美第奇家族控制)和背叛查理的米兰公爵弗朗西斯科二世;(此人本是西班牙扶植的傀儡,但在西班牙军队撤走后不久就倒向法国),真可以说是群魔乱舞,查理五世闻讯大怒,发兵再次攻打意大利,战争再次爆发, 查理三世·德·波旁 罗马之劫 16世纪的萨伏依公国(11世纪萨伏依成为伯爵领,1416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国,后来萨伏依家族又成为撒丁王国的国王,萨伏依家族最终统一意大利,建立近代意大利著名的萨伏依王朝,统治直至二战) 为了报复法国,五万德意志军队入侵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弗朗索瓦一世派陆军元帅蒙莫朗西公爵安内,在普罗旺斯以游击战逼退查理五世的五万军队;另一方面,又积极在欧洲寻找盟友。 蒙莫朗西公爵安内(弗朗索瓦一世的宠臣和儿时好友)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弗朗索瓦一世找的盟友不是别人,竟然是一向与欧洲作对的奥斯曼帝国。1536年,弗朗索瓦一世派遣使者,与苏莱曼一世签订盟约,双方组成共同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同盟,这是欧洲国家第一次与穆斯林国家特别是一贯与欧洲作对的奥斯曼人正式结盟。可以说,影响极其恶劣。被称为“渎圣同盟”或“邪恶同盟”,法国也因此千夫所指,臭名昭著。在欧洲成了过街的色狼。 渎圣同盟(渎圣同盟后来一直断断续续维持到18世纪末,可以说影响极其恶劣) 为了配合法军作战,奥斯曼大军从东面向神圣罗马帝国发起进攻,在1541年攻破布达佩斯,著名的红胡子海雷丁也率海军抄掠意大利西班牙各地。1538年在普雷韦扎会战中击败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见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下)),在两面夹击下,神圣罗马帝国无力继续作战。1538年,在教皇的调停和压力下,法、西签订“尼斯休战协议”,规定萨伏依归法国、米兰归西班牙,正式结束了此段战争;弗朗索瓦一世也暂时结束和土耳其的联盟,避免遭受更多“勾结异教徒、残害基督徒”的谴责。双方战平。 四 战端重开 1542年,因为查理五世撕毁自己要把米兰送给法国的承诺(1539年查理为了跟法国借路去尼德兰的根特平乱,随便向法王作的承诺),再度激怒了弗朗索瓦一世,于是法国又向西班牙宣战,而兵力和战场集中在法国东北和南端。 奥斯曼舰队围攻尼斯
亨利二世(1547-1559在位) 五 尾声 此时,宗教改革兴起,许多诸侯出于种种目的,也明里暗里支持宗教改革,甚至皈依新教。因此,两国都面临严重的宗教矛盾。因为1547年新法王亨利二世在少年时曾在西班牙当人质,被查理五世囚禁虐待,养成他仇西的性格和情绪。因此亨利二世一即位,就暗中资助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反对查理五世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1546-1547年、1552-1555年)。(施马尔卡尔登同盟是在16世纪中期由神圣罗马帝国中信仰新教路德宗的德意志诸侯所组成的反对查理五世的军事防御联盟。后被镇压 被称为三十年战争的前奏)他先给予新教的诸侯联盟大量金钱,后来当新教诸侯多次被查理击败时,更直接在1551年向查理五世宣战,希望夺回意大利并提升法国的地位,让法国重新主导欧洲政局、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的影响力。意大利战争再次爆发。 宗教改革 1551年双方再次开战,法军首先发起进攻,在洛林的攻势取得了成功,并在1552年迅速占领了神圣罗马最西边的图勒、梅斯和凡尔登等地。德军反攻,1552年底,法国中等军官,吉斯公爵刀疤的弗朗索瓦在梅斯保卫战中,抵挡住查理五世的六万大军,使查理死伤三万人而被迫撤退,是意大利战争中法军极少数的大胜。但吉斯公爵独木难支,法国第一权贵兼王室元帅蒙莫朗西的安内是个十足的饭桶;屡战屡败,1557年,蒙莫朗西元帅在圣昆廷战役(英语:Battle of St. Quentin (1557))中指挥法国的2.6万主力军,结果被西军名将伊曼纽尔·菲利贝托(萨伏依公爵卡洛三世之子萨伏依公爵)率领的1.5万西英联军打得大败,共三千多人战死;此外有1.4万法军被俘,包含主帅蒙莫朗西本人、副将圣安德烈等,而法军所有物资、旗帜、辎重和军火都落入敌手,西班牙的损失只有八十多人。局势对法国极为不利。尽管1558年,吉斯公爵从英国人手上收复了加莱港,将配合西班牙作战的英国彻底赶出大陆,但对大局无济于事。 法国名将 吉斯公爵 弗朗索瓦(外号刀疤) 加莱围攻战(此战标志着英国彻底被赶出欧洲大陆 意义重大) 法军劣势无法挽回,但西班牙也好不了哪里去,法、西两国都欠下巨额战债、双方内部的新教问题已成星火燎原,无力再打的两方,最终决定在1559年签约停战、握手言和。 1559年4月3日在法国康布雷,由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和新任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签订卡托-康布雷西和约(1556年因为老病的查理五世主动退位,其子腓力继承了辽阔的西班牙帝国而查理五世的弟弟费迪南一世继承了德意志),彻底结束长达65年的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和约规定:1.法国放弃对意大利领土的要求,使哈布斯堡的西班牙成为在意大利的主导势力。2.法国归还萨伏依和皮埃蒙特给西班牙的盟友萨伏依公爵伊曼纽尔·菲利贝托,并把科西嘉还给西班牙长期同盟的热那亚。3.法国在别处获得了加莱,还保住了1552年夺来的图勒、梅斯和凡尔登三地。4.法、西两国正式结盟,并以通婚确保盟约(刚丧妻的腓力二世将与亨利二世之女伊丽莎白成婚、亨利之妹玛格丽特公主则嫁给刚复国的萨伏依公爵菲利贝托),此婚约带有秘密条款,规定两国在镇压新教徒一事上相互支援,这也是法王亨利愿意放弃敌视西班牙的主因──他与准女婿腓力都是狂热的天主教徒,无法接受新教势力的急速扩张。意大利战争至此结束了。随后,两国都陷入了镇压新教徒的泥潭中。(法国的胡格诺战争西班牙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将在《西洋近代军事战略》呈现) 腓力二世(1556-1598在位) 意大利战争后的意大利 黄色 西班牙领地 红色 奥地利领地 紫色 教皇国 绿色 威尼斯 米黄色 萨伏依公国 意大利战争的意义 旷日持久的意大利战争,使得西班牙(神罗)和法国两败俱伤。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欧洲新的格局,利用战争期间,宗教改革运动蓬勃发展,新教徒势力与日俱增,战后的欧洲重新洗牌,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的矛盾成为欧洲新一轮的斗争焦点,为著名的三十年战争埋下伏笔。意大利战争也使得欧洲暂时进入一种“均势格局”,直到三十年战争爆发。 课后习题 1 帕维亚会战体现了哪些冷热兵器协同战术?2 意大利战争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影响?下一讲 《西洋古代军事战略》最后一讲 勒班陀海战 《日本古代军事战略》即将推出 敬请期待 欢迎加入芝兰学社QQ群 群号649461181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西洋,日本古代军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