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驴的眼睛注视世界

 光影志 2022-04-11

第371期

五十多年前世界电影史出现了这样一部特殊的电影,《驴子巴特萨》,它可以算是像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一样的“单管镜电影”(主角在每一景都会出现,这部电影中我们的能看到的世界即主角能看到的世界),我们被带入驴子巴特萨的视点,通过这样一个“非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驴子巴特萨》

驴,被贩卖,被虐待,死在羊群当中;在电影海报上我们看到的浑身赤裸的玛丽,浑身赤裸蜷缩在角落的玛丽,好像一匹驴。驴能看到什么——或者说一匹驴它能知道什么?

看到男孩和女孩的嬉戏,看到幻灭的爱情,尊严的破碎,死亡,一幕幕人类的悲喜剧。驴,在场,安静、纯洁。人在幕前来来去去,完成命运的审判。

布列松的“非人”不单单在于这部“驴”对影片的介入——他把演员当作模特,演员们常常面无表情,伴随摄像机完成机械化的运动,他的电影总带有这样一种冰冷的机械的美感。

同时他也经常不会在镜头中展现一个人的全貌(尤其是面部)——往往使用局部的特写,手、足。再在情节上使用大量留白、省略,许多事情往往没有发生经过,我们能看到的(被允许看到的)只有开头、结尾,或者是中间的某个片段。

布列松说,“一部影片不能像一出戏剧”,也不该是重复生活,电影该做的应该是去“重新创造生活”。像韩国导演洪常秀一样,提炼生活的元素,重新组合,再创造。在生活片段的叠加中有时能产生一种独特的诗感,同时它也有别于“自然的生活”,由此创造出一种“电影的生活”。

《驴子巴特萨》中驴和人是相互映照的,是两场悲剧的叠加。巴特萨不断被转卖,而它没有语言,只有嘶鸣,它不抱怨,依然保持以单纯、不带感情的动物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它的眼睛是平等的,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在它看来都一样,最后巴特萨被枪击,死在羊群当中。

相对应的人类,虽然拥有语言、思想,但其也像驴一样被禁锢住,有了种种人性因素最后依然导致毁灭——玛丽的爱情破碎,也像驴一样面临被抛弃、在不同人之间游走的命运;流浪汉稀里糊涂被判杀人罪、又稀里糊涂继承一大笔钱、最后稀里糊涂地醉酒而死……

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生活都是如此破碎与浑浊,甚至没有太多感情流露,以致于会觉得它抽离出了日常,而细看它所表现的又是深刻写实的,驴眼看人的一则“寓言”。

在2021年也有一部“非人”电影,纪录片,被提名过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的《奶牛》。它聚焦了英国农场中一头母牛的日常,直到最后其被“处死”。

不同于其他采取旁观视角让摄像机介入的纪录片,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尝试以“非人”的视角让摄像机化身为牛参与到奶牛的生活,全片也几乎没有人类及人声出现。

不过人毕竟不是真正的奶牛,尽管导演采用了较低的视角及广角镜头去拟真奶牛的世界,全片还是透露出许多人为的气息(似一幕以蒙太奇将两匹牛交媾与烟花盛放联结,并佐以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不过换一个角度,从导演阿诺德自身的创作序列来看《奶牛》或许也算一种女性电影,全片展现的或许是一种化身为牛的母性。

阿诺德的电影可以说都是关于女性的:《红色之路》独特的女性复仇、《鱼缸》青春期女孩细微的生命体验、《美国甜心》女主角一场充满荷尔蒙气息的公路之旅……

再来看《奶牛》,它仿佛以某种“非人”的手法达到了一种“拟人”的境界,导演以奶牛作为某种“新女性”,充满隐喻地表达了奶牛产下小牛,为人类产奶奉献一生,最后被人类击毙这一过程。

《驴子巴特萨》将人比作驴,《奶牛》将牛化作人,说到底“非人”最终要表现的依然是人的种种,电影最应该表现的也应该是人的事情人的状态。

当然,说在最后,倒是不提倡去“过度解读”电影,其实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观看罢。

—END—

文编

卡罗尔|卡在树上

美编

咸鱼|向着钻石冲冲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