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未都,被无情打脸

 人生之初ABC 2022-04-11

马未都在节目中说:“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根本就烧不出大缸!”然而,老祖宗留下的一个成语,却让一向说法权威的马未都,被无情打脸。

《司马光砸缸》,是小学课本里,很经典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小司马光和一群小伙伴在院里玩耍。

有个淘气的小伙伴爬上缸,沿着缸走,一个不小心就掉到水里。

小朋友不会游泳,他一边挣扎,一边大喊“救命”,情况十分危急。

其他的小朋友见状,立马慌了神。

稍微淡定的,大喊“绳子呢”,慌忙找绳子。

但是,情况紧急,周围根本一条绳子也没有。

危急时刻,只有司马光最为冷静。

他看了看周围,很快就拿起了一个石头,往水缸上砸去。

水缸一下子就被砸破了,水缸里的水哗啦哗啦都流了出来,小伙伴得救了!

相信,这个写在课本里的故事,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

也有不少人从中得到了启发,并且下定决心当一个像司马光一样机智且富有胆识的人。

因为故事出现在课本上,代表是经过权威确认的,根本就没有人会质疑它的真假。

令人没想到的是,作为国内的收藏名家马未都,却说了一句:

“司马光砸不了缸,因为宋朝根本就烧不了大缸。”

如果是一般人说出这样的话,大家一定会认为他那是胡说八道。

但是,马未都是谁,听过他的名字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人物,是文化界的名人,古玩界的权威,他说的怎么会有假呢?

马未都,年轻时,当过《中国青年报》的编辑,还和王朔等朋友,一起创作了《编辑部的故事》,跨界影视圈,知识面丰富。

后来,马未都靠倒卖药材赚得了第一桶金,并且把钱投入古玩市场,时不时到乡下捡漏几番。

后来,古玩市场回升。

而马未都,早已靠着早年的捡漏,成为业界数一数二的人物,赚得盆满钵满。

他索性就开起了观复博物馆,收藏这些古玩。

海内外不少古玩爱好者,都慕名前来参观。

“收藏教父”马思远,还曾想买下他的所有收藏。

如今,多年在收藏界闯荡的马未都,早已靠这些收藏,成为了亿万富翁。

与此同时,他通过《观复嘟嘟》等节目,向人们传播古玩知识,妥妥的文化名人一枚。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专家说的话,即便人们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深信不疑,还是会想去进一步求证一下的。

于是,就有不少网友,查了史书,终于翻阅到了《宋史》上的一段记载: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因为这段记载,人们开始议论纷纷。

有些人说,马未都,说的是对的,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宋代可能真像马未都说的那样,根本就没有缸。

此外,网友们还列出了缸和瓮的区别。

缸是底小口大,缸壁厚。

想要砸开它,光靠一块小石头,那是不可能的,必须有大石头。

然而,司马光当时还小,以一个小孩的力气,很难搬得动一块大石头,砸缸更是不可能。

瓮则是底小口小,中间肚子比较大,壁不厚,容易砸破。

所以,大家更确信,司马光砸的是瓮,而不是缸。

对此,大家纷纷对马未都投去欣赏的目光:

不愧是文化名人啊!宋代应该没有缸啊!

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网友中藏龙卧虎,有人很快就提出了一个成语,马未都很快就被打脸。

这个成语就是“醯酱千缸”。

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意思是用来盛放各种酱料的缸。

都知道,《史记》源自汉代。

既然汉代都已经有了关于缸的记载,没有道理宋代造不出缸。

网友由此推测,马未都只是翻阅了宋代和清代的典籍,而没有翻阅更早的典籍。

不过,还有网友,依旧为马未都辩解:

东西的名字,是会变化的。

史书上所说的缸,不一定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缸。

就在网友觉得有道理的时候,又有人给出了反对的铁证。

其实,早在90年代,人们在河南仰韶这个地方出土了大量汉代的珍贵的文物。

其中,就有精致的陶瓷工艺品。

其中,就有一口类似于缸的文物出品,和现今大家所熟知的缸,几乎一模一样。

汉代早宋代1000年的时间,都能造出缸了,没理由宋代造不出来。

这位网友的“铁证”,真是大大打了马未都的脸啊。

@小小美的异想世界 :马未都的说法,虽然被网友打脸。

不过,他作为权威,却不被这个头衔所束缚,反倒敢于质疑经典的精神,却是值得佩服的。

想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人们才会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