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的拍摄在四月一日,那时的古梨树蓓蕾初现;这篇时四月九日,陌上梨花正好。
博友半瓶水留评说:这些梨树的造型很艺术啊。
是的,这里是北京大兴梨花村,已逾百年的古梨树已然是长在这方土地上的、活泼泼的艺术品。有那般厚重的历史人文做底蕴,典故与歌咏兼具,那么,成就这般美好的初创者这一方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更是可歌可咏。
社会发展如何迅猛,于农田上的劳作都难以将美丽与富饶和谐而统一。故而,这片有“华北地区最大古梨园”、以及“最美乡村”等美誉的地方,成就这田间地头儿美感的人们才不容忽视。
生于农家虽没能长成一个好的农家把式,然亲眼目睹或耳濡目染都深知口中粮、身上衣所需经由的季节及一日不可废的生成过程;也熟知精心侍弄的田亩的样子。
古梨树下也有田埂,这熟悉的田埂霎时唤回儿时记忆,和某人开启欢快跳越模式尔后相视一笑、若回少年。因为,这田埂很松软,勤劳的农人就是这般不偷懒,做足了松土施肥那等事。
因担心错过梨花花期,七年里第一次于周六出行,这是坚持的倡导低碳的行为之一:把节假日、周末刻意留给辛苦工作的人们。果然惯例不可废,刚到高速出口就发现车辆较平时要密集许多,而入村路口处还多出警车及安保人员,上前询问才知遇上梨花节开幕式。
幸好有第一次来过的经验做铺垫,便避开车流将车子停放在稍远的地方,打算步行进入。但想要再去拍曾看过花蕾的那片林、那棵树的愿望就不能达成了,这里可是万亩梨花田野,即使步行能到、最佳光线也不等人。干脆选择就近入林,于万亩梨花的边缘处视觉观感并不减分毫。
有道是:梨花如雪竞相开、老树有型寻常见。
黄土之上、蓝天之下、花如雪。这配色非天莫属。
不贪热闹的两个人,有漫天梨花足以伊甸园。
是谁?以怎样的方式开启了人类智慧?想来已经不值得去争论。而不管拥有怎样的智慧都需一处心灵的伊甸园、丰沛而宜人,为着安放美好。
梨花树下,这一刻。
图片记履痕,不相忘也:


(最会筑巢的鸟儿在这里 ) 






(不是回眸而是“河东狮吼”偷拍人:可以长得丑、不可拍丑。这么“混账”的话只能两人时。 )









 (老则老矣,谁又能挡得住风采二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