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是这种形态?《山海经》中的世界,有可能以这种形式存在

 king9413 2022-04-11

对于龙,想必无数华夏儿女感情深厚、奉若神明。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图腾,龙在中华儿女心目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自汉代开始,龙就有显祥瑞、昭德政这类充当吉祥物的作用,到了宋代徽宗时期,龙第一次被封为王,并广设龙王庙,供世人祭祀祈雨,龙也第一次由动物属性提升到了人的地位。

到了清朝,龙的地位登峰造极,成为了皇帝的象征、帝王的专属之物,别说寻常百姓,就连列为储君的太子都不能身着五爪龙袍,只能退而求其次,身披四爪蟒袍,以显示自己没有觊觎“真龙天子”的心思。

经过两千多年来的熏陶、强化,龙的形象已经大大深入华夏儿女之心,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龙的传人》不仅唱响大江南北,更是唱出了华夏儿女的强烈心声,自此至今日,华夏儿女均以“龙的传人”自居。

虽然龙留给中华民族的烙印十分深刻,但不得不提的一个疑问,或者说争议了千百年的问题便是:龙是否真实存在?

龙的存在,虽然记载颇多,但现代科学对其否定

站在古人的视角,显然龙必然存在,可以史书上的诸多记载为证。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中曾经记载:建安二十四年,一条黄龙出现在了武阳赤水,整整逗留了9天,黄龙走后,当地人在此修庙立碑;

《晋书·卷一百九》记载:永和元年,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了龙山,二龙约五、六丈长,相互交融嬉戏。燕王慕容皝率领群臣前去膜拜,在距离龙200步远的地方进行了祭祀,并建立起了龙翔佛寺。

近代时期也有龙的发现,比如松花江坠龙、营口坠龙等等,给龙存在于世予以有力的证据。

但从现代科学体系角度而言,因无法按照科学认证方法给出证明,比如数量可观、固定分布区的种群分布,以及龙的生物习性、门类归属等一系列需要明确的信息得不到支撑,故而龙在科学上是不被承认的。

虽然按照古人的思维,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有存在的必要,地位也就越尊贵,但在以人人平等、以事实说话为基石建立起来的现代科学体系中,“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类古人痴迷的生存法则是行不通的,故而,现代科学往往认为:龙只不过是古人臆想出来的一种能兴风做雨的神秘动物。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看倒也未必,因为自诩找准了世界精髓的科学也存在缺陷的一面。

看了这本书,明白了:现代科学体系适用范围极窄,但直接命中现存世界的固体时空属性,但液化时空必然存在,龙很可能就是液化时空生物。

最近看了一本书《我亲眼目睹蛟龙盘踞地球》,里面首先针对现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并对龙和《山海经》中的世界进行了大胆猜测。看了这本书,明白了,龙竟是这种形态,《山海经》中的世界可能真的存在。

书中认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是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在这本书中不仅系统阐述了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而且还给出了科学认知世界的方法:任何理论是否成立,都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而且不是检验一次,而是千万次重复性检验。客观地说,科学确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使得人类文明近三百年来发了疯一般狂奔。

但另一方面,科学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所谓的科学,是在物质不变的前提下才成立的,换句话说,只有不变的东西才能被确认为科学,而且不变维持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被科学青睐,反之则是无法上升到科学层面。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才可能是不变的,毫无疑问是固体。因此牛顿建立的科学体系,均是以固体为对象建立的,也因此推导出了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结论。

但对于不是固体的物质呢?比方说,液体和气体,不受外力的时候也是静止和匀速直线吗?显然不成立,大海的波涛、湖面上的波光粼粼、冉冉升起的云雾,都没有那么听话走直线。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人的思想,不可能老老实实走直线的。

也正是因为牛顿确立的科学体系只包含固体这一小部分,故而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液体仅提到了一个简单公式。其后虽然发展了三百年,物理学家提出了可描述液体运动的N-S方程,但迄今为止还无解析解,可见现代的科学体系在求解液体时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而牛顿本人在取得力学上的巨大成就后,以为找到了解决这个世界一切问题的核心,于是迫不及待将其理论应用于股市,最终血亏,只能无奈地说了一句名言:我能精确计算天体的轨迹,但却算不了人类的疯狂。

这个结局显而易见,因为人类的思想是液体,不想走直线,牛顿所谓的“直线定律”,对液体是行不通的。

《我亲眼目睹蛟龙盘踞地球》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故而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以固体为基石建立起来的现代科学虽然缺陷明显,适用范围极其狭窄,但却切中了要害,助力人类成为了世界的主宰,仅此一点,便可说明: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实际上是固化时空。

既然存在固化时空,那是不是也存在一个液化时空呢?在这个时空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以及潜在的运动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自由变化形态?而且不同于固体的整齐划一,液体中的每一个部分(流体力学里称作微团)都是相对自由的。

龙很可能就是液化时空的生物,而龙本身很可能就是液体形态。

已有的史书上记载可以为证:首先,对于龙的形态,一般描述为鹿角、马首、鹰爪、兽足、鱼鳞等多种生物的杂交体,这一方面说明:龙是一本多态的形象,另一方面则说明:相比于地球上的生物,龙的外形是极其复杂,它身体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是自由运动的。

这是不是跟运动中的水流极其相似?当水静止时,表面如镜,整齐划一,当它流动起来以后,它的每一个微团都波动了起来,从而使得表面再无平整,而是形成了一片片鳞片一样细碎的波浪。

从这个角度而言,龙的一本多态、多种生物杂交的特征更符合液体的属性。

其次,有关龙的记载,往往与水的关系极其密切。不论是过往的史书记载,还是近现代的所谓坠龙纪实,都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般离不开水的描述,龙生于水、龙司雷雨这方面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才有龙王庙的诞生以及祈雨的功效。倘若龙自己不是水做的?还有谁能与谁关系这么密切?还会有谁一出现,就引得天降大雨,甚至一下就是“四十多天”?

站在液化时空的角度,你就会发现:《山海经》中的世界,很可能以液体形式存在。

如同一本多态的龙一样,《山海经》中频繁出现了多种杂交物种,像蛇身人面的轩辕国人,双乳尾目、肚脐为口的刑天、人首羊角虎爪的鼉围……

在今人看来,这些物种在生物学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单从现有的生物学知识角度而言:怎么可能出现这么一个怪胎?毕竟固体世界就是不能这么随心所欲,但从流体角度,什么形状不可能?

人面鸟身,应该是不受约束的液体千变万化的形态之一,这一秒是人面鸟身,说不定下一秒就幻化成了狮身人面了……

如《山海经》中《大荒西经》中记载的he兹,就是一种人面鸟身的奇怪动物,耳朵上还挂着两条青蛇,脚下踩着两条赤蛇,被尊为西海之神,掌管雨水。

而耳挂青蛇,脚踩赤蛇,应该就是溢流而出的水滴连成的线条吧。

再者,《山海经》中记载的这些光怪陆离的怪胎,他们都与龙有个共同特点:与水关系密切。

比如he兹,具有掌管雨水的本领,倘若自己不是水?又如何能司雨水、降甘霖呢?

不仅弇兹如此,《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很多可以避火的神鸟,如赤幤、鸍鸟、鸓等。

何以避祸?还不得靠水吗?

这不也正充分说明了这些生物水性十足吗?

所以倘若《山海经》中的记载为真,那只有一种可能:里面记载的很多神兽都是液态生物。

综上,看了《我亲眼目睹蛟龙盘踞地球》这本书,我似乎明白了:我们知道龙竟是液体这种形态,而《山海经》中的世界也可能真的以液体形式存在。

不过这都是基于现有资料的猜测,脑洞确实大开了些,分析得不当的地方还请多提宝贵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