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空间】第一天读《月照青苔:20世纪南方文人生活小史》,感受蒋梦麟和他生活的时代~

 亘心为上 2022-04-11

今天更新《月照青苔:20世纪南方文人生活小史》这本小书,这是一本从日常生活的视野,对五四后的南方文人作一次发现式的书写。该书作者以一种历史考古学者的耐心,重现勾勒了蒋梦麟、邵洵美、陈布雷、沈从文、苏青、穆时英、柔石、殷夫、应修人、张寿镛、吴经熊、徐訏等人的生与死、爱与欲,捡拾起了月光透过密叶落在青苔上的“点点碎影”。而且,本书是作者长达十余年专注于中国现代性转型的初始之作,借由为这些南方文人重写今生,呈现了一个坚硬、慷慨、更具物质性和现代性的南方。

今天先来说蒋梦麟和他生活的时代。

蒋梦麟(1886年1月20日-1964年6月19日),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1886年1月20日,蒋梦麟生于浙江余姚。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毕业 ,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去台湾。

蒋梦麟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在教育主张上,蒋梦麟认为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主要著作包括自传体作品《西潮》、《新潮》、《谈学问》、《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等。

在蒋梦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是变化纷繁的年代。正如书中一句话,“一代人出生,一代人老去,世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它的步履。我们始终在异质文明的撞击中,并在撞击中寻找融合的道路。

在蔡元培离开北大之后,蒋梦麟一行坐火车抵达北京,到校后在学生团体开的欢迎大会上,蒋演讲的主旨是救国与文化。他决心使北大这一知识沙漠中的绿洲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的中心。在蒋看来,学潮也暴露了一种思想和道德上的不安,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引领着北大走过这一险滩。

蒋梦麟上任伊始,即聘任他的朋友胡适为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并重新确立北大的职志为: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人格。一年后,改组北京大学研究院,分文科、理科、法科三个研究所,开出的研究课题有:朱希祖的明清史,陈垣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元史研究,马裕藻的古声韵学,马衡的金石学,沈兼士的文字学,刘复的语音学、方言研究,周作人的中国歌谣研究,钱玄同的音韵沿革研究,沈尹默的唐诗研究,黄节的汉魏六朝诗,许之衡的词典研究等,这些当时中国的一流学者聚集北大,堪称北大百年历史上蔚为大观的一个景象。

直到1937年的七年间,蒋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竭智尽能,希望把这学问之舟平稳渡过已经趋向剧烈的中日冲突中的惊涛骇浪。就像他晚年在《新潮》中所说,“在职之年,但谨知守蔡校长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

后来抗战爆发,北大、清华、南开等几所高校迁到昆明,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内陆西南的这座孤城里,炸弹正像冰雹一样倾落,“跑警报”成了他和西南联大师生每日的功课。

战前最后一次回乡,他这样对父亲说,中国将在火光血海中获得新生。八十出头的老父不解其意,蒋如是解释:这次战争将是一次长期战争,千千万万的房屋将化为灰烬,千千万万的百姓将死于非命,这就是我所说的火光血海,最后中国将获得胜利。

总的来说,在蒋梦麟所处的那个时代,启蒙与救亡、外患与内忧纠结下的中国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