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清泉岩是红三团从挫折中奋起走向胜利的里程碑。在清泉岩寺前方,中共漳浦县委、漳浦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15日立起“闽粤边区红军重建武装旧址”的石碑,又于2019年元月新建“红三团重组纪念亭”,并重写碑文,勒石铭记。红三团在漳浦县城新厝顶成立,在漳浦大南坂清泉岩重组再竖战旗,彰显红三团与漳浦的密切关系。这两地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景点和旅游圣地。 漳浦清泉岩 壮士突围再奋起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同胞团结抗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呼声进一步高涨。中共闽粤边特委与国民党闽南驻军合作抗日,谈判双方达成了政治协议。但是当近千名红三团指战员,于7月16日上午在漳浦县城体育场接受点编时,国民党顽固派却背信弃义,派重兵包围并强行缴械,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 漳浦孔庙旧址 当天,红三团的指战员被缴械后,由副团长卢胜和参谋长王胜带回驻营地孔庙。大家怒火填膺,气得甩掉分发的国民党十二角星军帽,脱下黄军装,解下“绑腿”,摔得满地都是。卢胜和王胜碰头以后,让骨干们互相传话:“这次事件让人痛心,但绝不能灰心,要设法和顽固派斗争到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好这时三连事务长许志嗳来到他的面前,悄悄地塞给他一支小曲九枪。卢胜一阵惊喜,问他哪来的枪?许答,他上街买菜回来时,把小曲九放在干粮袋里,挂在墙上,用斗笠盖着,没有被搜缴去。卢胜说:“对!我们要重新拿起枪,和敌人战斗!”当下,卢胜和王胜、林长兴、陈高顺、欧育超、林少克等连排干部分别商议,要大家秘密联系,通知干部、战士准备突围,到漳浦溪南与下布找地方党组织,重建革命武装,并约定了突围的时间、路线和集中的地点等。 与此同时,地方党组织积极行动。当天中午,漳浦县城工委书记彭德清等人赶到下布,与朱曼平会合。下午紧急召开溪南、下布的党员开会,布置几十位党员分散前往县城,凡碰到红三团人员均带来下布集中。第二天,特委委员何浚也来到下布。 夜深了,临时营地孔庙渐渐寂静下来。卢胜和王胜拿着那支唯一的武器小曲九,带领着陈高顺、林少克等十多名骨干翻墙突围出来,从东门过鹿溪向溪南进发,随即由当地党员向导引领登上了清泉岩。壮士突围,初心依旧,斗志昂然,再图奋起! 清泉岩下家温馨 卢胜等同志登上清泉岩,与从下布赶来的闽粤边特委巡视员朱曼平等战友见面了,众人热泪盈眶,紧紧相拥。有人说:“我们现在是赤手空拳呀!”朱曼平回答说:“不怕!有你们这样坚强战士,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敌人都可以战胜!”这时有人环顾四周,山上仅有一座古刹,考虑这么多人吃喝拉撒睡怎办?朱曼平心领神会,指着山下的村庄,大手一挥,豪情满怀地说:“现在我们回家!” “回家!”对于受到屈辱、不公平对待的人来说,是个多么亲切的呼唤。下布也称下楼,在县城以南约8公里,此前就是红三团的根据地。这里山高林密,面积约9平方公里,清泉岩隶属于这个村,清泉岩是下楼(下布)村的地理标志。此村有9个自然村社,解放后全部被省定为革命根据地基点村。全村人民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自己的子弟兵,这里确实是红军指战员温馨的家。 当时突围出来的人多是赤手空拳,有的只穿着内衣和短裤,到了下布村,郑家庭院内支起烈焰腾腾的炉灶,胡氏宗祠、蔡氏祖屋(梁鹿书院)腾出来作为驻扎活动的场所。有人嘘寒问暖,有人送来饭菜,有人拿来衣被……回家的感觉真好! 紧接着,连长符义山、排长王加福等干部赶来了;漳浦县委书记吴庭坚、溪南村党支部书记柯志达、红三团战士柯永麟、刘再兴及三连班长张志荣、副班长蔡和、战士陈两傍、陈金安(均为漳浦人)等以及其他按预定计划,分批突围出来的人员,依照秘密联络的办法,也从各个方向奔来了。下布村热闹非凡! 张招住房前,儿媳向孙女介绍其太婆为红军办伙食的故事 红三团在下楼驻扎期间,村里十位姑娘自动组织起来,非常活跃。她们站岗放哨,为红军煮饭洗碗做杂务,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歌曲,成为红军的好帮手,被称为十姐妹。她们姓名是:周追、黄端、胡分、黄坎额、胡瓶、胡蒜、胡纺……还有一位中年妇女张招,被红军尊称为革命妈妈。红三团驻在村中,吃饭常在这个郑家院子里。45岁的张招像妈妈一样,认真张罗着子弟兵们的伙食,每天有几十人吃饭,十姐妹一些人前来帮忙,成为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休整重组声势壮 在下布胡氏宗祠内,何浚、朱曼平等特委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新的中共闽粤边特委,何浚担任代理书记,林路任组织部长,朱曼平任宣传部长,卢胜、王胜等为委员。一致认为,不论环境怎样恶劣,也要重建革命武装。部队集中以后,何浚前往南委汇报,由朱曼平代理特委书记。 下布胡氏宗祠 突围出来的100多名指战员在下布集中开会,宣布新特委名单,对部队进行整编,仍称红三团。卢胜为团长(兼政委),王胜为参谋长,下编第一连,连长陈容,指导员欧育超,并建立了党支部。休整的时间为十天,此后重新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 红三团被强行缴械的当天,漳浦城关和近郊的地霸老财便蠢蠢欲动,想伺机夺回他们的地盘。下楼村的逃亡地主、保长蔡溪海第一个跳出来,次日跑回下楼进行倒算逼租。却料不到正巧撞到了枪口上,得到消息,卢胜当即派一连连长陈容带领一个班,手持当时唯一的武器小曲九赶到其家中,正遇见蔡溪海身强力壮的儿子举起大砍刀进行抵抗,陈容手起枪落,击毙了这个暴徒,抓走蔡溪海,没收了他全部家产,这便是红三团重建后打出的第一枪! 一支枪当然不行。卢胜带着20多名战士到漳浦尪仔石山,用锄头在山洞里挖出原先部队埋在地下的七八支老式五排枪和短枪,吴庭坚把自己带的短枪也奉献出来。之后,红三团将部队分成五路,分赴乌山、大芹山、狮头山、梁山和漳州南乡等地筹集枪支,解决给养。特委和红三团领导人也分赴各地,深入发动群众,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 浴火新生,顽强不屈。至1938年1月,红三团已发展到武装整齐的300多人队伍。被正式编为新四军二支队第四团第一营,雄纠纠地奔赴抗日前线! (作者系主任记者、特聘教授,《漳浦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执行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