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蝉子书屋:拆掉思维的墙,你的人生就更加明朗

 华洋大有车金蝉 2022-04-12

关于思维,我想提一点,仍然是读书+实践,也就是我常说的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曾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阐述,其实也为我们普通人指明了“走出困境(不仅包括客观物质方面的,也包括主观精神层级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的方式方法和理想路径。

佛家讲修心,当然是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层级的哲学命题,并由此衍生出了“出世”,相对应的就是道家的“入世”,道家学说更侧重于“方法论”,也就是如何正确高效地“做事”。儒家讲修为,谈涵养,在自我提升方面起着“强夯地基”的功效。

本来精进儒释道任何一家文化精髓都已经很了不起了,但中国古代竟然还真有人将这三者集大成,他就是明朝正德年间的“心学大师”王阳明。

阳明先生被后世尊称为“孔子之后的第二大圣人”,足见其水平能力之高深。但在我看来,阳明先生的能力似乎还应超越孔老夫子,他的“致良知”学说真的为世人“破了心中贼”,唯见光明。

这其实也是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

思维是什么?

其实通俗讲,就是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和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我对思维的理解。

因此,要进行思维的转变,就必须在“知”和“行”两个维度上用功、用力,在事上做,在做中磨,这也是曾国藩的最真实朴素的“成功法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两个维度上做呢?

很简单!

就是“知行合一”。

打通“知”的路径在我看来,最理想的方式方法就是读书。英国哲学家培根对读书曾有过这样的诠释:“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学使人深刻。”

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人有了学问可以使人的天性闪光,而学问经过了检验和锻炼,就如同大自然的花草经过不断修剪之后呈现出的美感。

学问如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书本知识未免显得过于呆板而笼统。

读书的人要学会读书的本领,要以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书籍适合不同的人群阅读。

读书最好配合写作,阅读能使人身心充实、身手敏捷;写作和笔记可以让人变得富有条理、做事精确。“读书+写作”是打造“知”的最直观、最高效的法门。

接下来简单说说“行”,“行”并非我们一般理解意义上的行动,而是更丰富、更广博的内涵,同样是“行中有知,知中有行,互为辅助支撑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认为“行”的天然理想道场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滚滚红尘,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全场景下的全过程中。

今晚读书会,亚瑟提到了刘润。

其实润总三年前就已经是我商业思维的老师了,虽然我和润总从未线下真实见过面,但润总线上与我的交流和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也曾有幸成为“刘润书友会”42班的一届班长。

在润总的“进化岛”,我拆掉了“思维的墙”,人生突然就变得明朗了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