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志浩|​家乡门前的那条溪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4-12




家乡门前的那条溪




图文/童志浩

老家前童是一个位于两山两水相间的村落。两山是东边的塔山与西边的鹿山对峙;两水是南边的白溪和北边的梁皇溪在村东交汇。依我看,母亲河当数白溪,白溪也是县域最大的溪流,绵延上百里入海,每每回乡祭祖,必过此溪;年年相逢,岁岁不同,光阴荏苒,峰回路转,与当年之风貌大相径庭,这与人们斗天改地的结果相关,上游蓄水是其一,溪上采砂是其二,兴修水利是其三。每每目睹,心中五味俱有,眼前那整齐划一几乎干沽的溪床显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与我的记忆影像而言,熟悉是现如今的溪流水利建设都是此范,如果说“故园芜已平”恰是我喜爱的,定会招致被责怀旧情结太深,但是,这条溪确实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与情愫!

  
此溪横卧在老家村南数里之处,由于在村前,便叫“前溪”,少时,两个玩处是首选,一是登鹿山,其次便是去前溪,那时尽管懵懂不经事,但前溪的美还是深深的打动着我,前溪的美,在于四季分明,一日数变,晴雨不同。最美还属初春,当柳条吐嫩时,溪涧的溪篓树也如此,条条突兀的枝条上迸出嫩黄的芽儿,枯黄的茅草丛中也透出缕缕翠绿,春的气息扑面而来。由于溪床落差不大,除了偶尔穿过浅滩是发出的淙淙水声,上游溪水便是从草丛中涓涓溢出,汇成一潭又是溢流而下,流水畅而不滞,缓急有度,就如母亲拂你入睡的搂抱般轻盈、温馨。清澈的溪水衬映着成群的几乎通透的游鱼,不知哪些是鱼哪些是水;蜻蜓或是小甲虫时而停留在水面流动的枯叶上,时而停留在微风中摇曳的茅尖上,更是增添了几分活力;翠鸟和着清脆的鸣声,时而溪石上停留时而飞速掠过,爪子点过的水面时留下圈圈涟漪,并迅而又从对面山谷中传来回声。若是此番有雨,又是另一番景象,春雨如丝,溪面迷蒙,恰似盖着一拢轻纱,恍若仙境。此时,溪谷静得只剩淙淙水声,踏着绵厚的草坪,在迷雾只能闻声寻路,有声的是溪,静寂的是岸,在茅杆丛中悠然游转,乡下的孩子懂得鲁班发明锯子的典故,顺着茅杆走便不会割到人。当午间骄阳倾泻在溪面时分,溪底卵石、条鱼一一可数,天空蔚蓝通透,远山轮廓清晰,溪岸青松林立涛声阵阵,远近景象交辉,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丹青。到了黄昏时分,从西至东的溪流,给夕阳留下任性的空间,西斜的晚霞撒入溪面一片金黄,宛如一面镜子,只有当晚归的水鸭匆匆跃过时、或是清风拂过水面时,才会打破镜面留下层层碎金。

  

时日的溪水,比现在更为深浅有致,深的有一人多深,浅的便在裸露卵石间流淌。时日的溪是没有桥的,这些裸露的卵石便是我们过溪的捷径,村民过溪上山劳作都是如此行走,哪怕你挑着百来斤的柴荆也是此般过溪或是干脆涉水而过,当年太祖闻讯溪上建桥后,欣曰:我百年后过溪省事了。

  
前溪是我的乐园,在这儿我学游泳、砌沙雕、打水漂、躲猫猫……在这儿我吃过“天下饭”(野餐),捡过野鸭蛋,背过学堂书……在这儿知道溪里漂浮的四脚蛇叫蝾螈、伏在溪底的鱼叫土蜅、游动的叫红淩……在这儿我懂得祖辈筑就的黄沙坝是不能撄动的、溪边的溪篓树是不能砍伐的、冷水塘(经砂石过滤后的水窟)的水可以直饮的、坝里的苞杆可以当甘蔗的……

  
喜欢前溪的还有一个理由,在溪水的上游三五里有个村落叫白岭根,由于村里有着诸多梅树,也叫梅花村,是我奶奶的娘家,太婆在世时,母亲时常带我们去探望,因为村落临山而居,对岸景色截然不同,沿途遍布竹林、松林还有连绵不断的防洪树丛,勤劳的乡邻把土地装扮的很艺术,阡陌交织,井然有序,尤其是初春油菜花开时,青黄相间,水彩画一般,一路美景应接不暇。每当父亲一进村,眼尖的乡邻便喊道:外甥来啦!煞是亲切,传颂中的“前童八景”之一 “正学桥柳”原意便是溪上建桥,方便村落乡邻往来,正是此中情谊的写照。老家一衣带水,山连着山、林挨着林、村对着村,相互联姻,互相拜师,串连起千丝万缕的亲情网。因为要过溪没大人陪同是不允单独去的,对于年少的我,此溪既是亲情维系的纽带又是隔阻天堑,于是思念老人时,我只能是去前溪逗留、徘徊、眺望。

前溪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和人们,孕育了溪流文化深邃内涵,它不只是大自然中一条美丽的溪流,更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寄托、是一种铭记,映像中的前溪已是远去,心灵中的前溪依然在我的心里流淌着……

作者简介

童志浩

童志浩:大学文化,供职于宁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长期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一直以来,偶尔会心血来潮写点小作,记录个人生活、祖辈轶事、社会现象,让自己的人生留点轨迹。

□编辑:林海燕
□图片:童志浩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