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世访||千年沧桑话瓦山

 两水视野 2022-04-12

千年沧桑话瓦山

 
文/张世访

一、历史发展 


   武都区外纳乡瓦山里村,是一个座落在白龙江之南的小山村,坐南朝北,呈椅子形。这里虽然土层厚,也平坦, 而且村后还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但森林北边是深壑,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弧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公社要把这里树立为“农业学大寨” 的典型,认为只要将张家河和田家沟的两条水合起来,修渠引入瓦山, 就能彻底改变瓦山人畜饮水和灌溉的难题, 于是发扬了当时林县人民修“红旗渠”的精神, 大张旗鼓鼓动工了。然而,此渠要经过三座数百米髙的悬崖峭壁, 而当时的物质条件极其困难,首先是没有炸山的炸药,怎么办呢? 村人想出了个办法;从商店里买回肥料二胺, 将其放入铁锅中加热化成液态,再加入晒干的牛粪和锯末搅匀,凝固后再用人推的石磨加工成粉状,这就是当年瓦山人自制的炸药, 凭此炸开了一道又一道的悬崖峭壁。社员早出晚归,饿了啃自带的干粮,渴了就饮山泉之水,工作条件极艰苦,工程量又十分艰巨,要修通这条水渠谈何容易!但在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下,瓦山人发扬了不屈不挠、挖山不止的精神, 不计严寒酷暑战斗在工地上,工地上还牺牲了一个青年人。一个不足四百人口的村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 终于修通了这条水渠。后来,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和口号的消声匿迹, 这条水渠虽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但为瓦山到沟渠四个自然村开辟了一条人行道路,也为以后瓦山花椒和油橄榄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学大寨” 的那段日子里,男人每天炸山修水渠,女人大修水平梯田。到1973年,全村的坡地都变成了水平梯田,水渠即将通水。瓦山人战天斗地的名声越来越大, 成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曾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接着,外地参观人员纷至踏来,络绎不绝。为了便利地县领导来此参观指导和外地干部来此取经,瓦山人又突击性地修通了稻畦到瓦山近十公里的盘山公路。如今,这条早已硬化了的公路,为以后瓦山的抗震救灾和各方面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上的瓦山里,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北宋真宗四年(公元996年) ,朝廷为了巩固边防,抵御西夏入侵, 向西北边境大量移民。其中,湖北大槐树村的村民张兆淹看中了瓦山这块宝地,举家迁往瓦舍坪(明时因行政体制之故改瓦舍坪为瓦山里), 在这里垦荒植树, 修庙建寺,繁衍生息。随着社会的安定,这里日益繁荣, 人口也猛增到八百余人,曾出过十八名秀才。后来,在一次特大地震中,山崩地裂, 人畜伤亡惨重,村后山体也出现一条长一千多米、宽三十厘米的深隙,全村人用了半月时间才将深隙填平夯实,但强震却使溪流深钻地底,人畜饮水成了严重问题, 从此村子日渐衰落。听老人讲,大震后,村中的大树却葳蕤森森,安然无恙, 传说这都是祖先张兆淹亲手栽下的,解放后仍有十六棵年逾千岁的大古树,它们仍枝虬叶茂丶生机勃勃, 把整个村子衬托得美丽如画!但遗憾的是,除了两棵无材料可用的古树残留外,其余的都被砍倒当作棺材板出售了。瓦山的古树被破坏,真是可惜!

    前有古寺, 背靠苍山, 左临深谷, 右倚猫梁,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显得幽、险、峻、奇。这里是蜀陇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村西的河那坪里,昔日叫城墙坪里或瓦岗寨,曾筑过寨,建过城, 在它的遗址上,至今村民还不断地挖出古代兵器残片以及大量的砖块,将砖块运回作为建筑材料。传说当年邓艾伐蜀时曾屯兵于此。

   现在的瓦山今非昔比!你看村西的半山里和猫嘴梁, 当年是光山秃岭,如今椒树成林、果实累累,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就此一项,村民年收入达五十多万元。村子下面的小崖下、岭背后、背坡里和沟底下四处地方,地势较低,但土层厚,极适宜于油橄榄的生长和发展。国家很重视这里对油橄榄的发展,投资建造了三个水库,完善的水利设施加上瓦山人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油橄榄的种植已成片成林,初具规模,花椒和油橄榄已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给瓦山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每年村上有一百多名青年男女外出打工, 年底带回近百万资金, 加上花椒、油橄榄、核桃等方面的収入,村人的钱袋子普遍地鼓了起来, 你看家家盖起了新房,村容整洁, 自来水连结各户。男女精神爽朗,喜笑颜开, 显得帅气。村上没有一个失学儿童。不少人家淋浴器竖立房头, 绝大多数人家拉上了网线, 摩托车和小汽车成了人们的代步工具。老人们凑在一起说,现在平常吃的食物比改革开放前过年的还好。瓦山的巨大变化,是党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是祖国繁荣昌盛的一个缩影。

瓦山村风光旖旎。你看,西边猫嘴山顶丄,昔日的寺院虽无踪影, 但遗址上的那棵大柏树像擎天巨人独立于苍穹,不怕酷暑严寒和风吹雨打, 顽强地生长着, 显示出威武不屈的精神;村头大水沟旁那棵年逾千年的花叶子树(三角槭) ,枝虬叶茂, 盘根错节地生长于石缝之中。2017年春节, 在武都城区兰天广场全县古树照片的展览牌上,此树也被列入其中;进入村头风墩梁上的那棵千年古桕树, 因满身枝节和旡材可用,如大难不死的沦桑老翁被保留了下来;这是空阔眼的先人洞,是当年佛家居士修仙之地;这是石门梁上的“独碑挡风”,高耸凌空,顶端生长着松树,巍嵬屺立于悬崖之边,使人望而生畏;这是村东南黄崖下的“石猴拜观音”,据说保佑着瓦山人的平安;这是悬固包下的“穿山洞”;这是村东悬崖上生长的柏树, 人曰“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里曾有一个高五十多米、宽二十多米的巨石,一半露出树林,远远望去好似一个贼娃子在窥视目标,相传旧社会瓦山多出贼盗是因它之故, 于是村人企图将它捣毀, 因其高大终无果。然而,在1998年5月12日的那场特大地震中将其震垮,从此瓦山消失了这一景点;这是村前的古寺院,昔日香火旺盛,三年做一次道场,周围的善男信女都来拜佛求福。如今寺院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破败不堪;村东头髙嘴梁上这棵年愈千岁的古柏树下,当年的菩萨寺虽无踪影,但古树仍在,在“5.12”那次特大地震中,古树被震死,但枯树仍立在那里,见证了瓦山村的沧桑巨变……

无论瓦山人昔日炸山修渠引水灌溉,还是砍倒古树出售卖钱,都没有把瓦山人从穷困中解脱出来, 反而越过越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瓦山,在短短的三四十年内,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难以想象的翻天变化。这完全归功于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瓦山在变化,瓦山在前进!亲爱的朋友,你不妨来瓦山游玩, 热情好客的瓦山人一定欢迎你。

 二、景点介绍

1.瓦山村全貌

这是瓦山村全貌。它坐落于一个椅子形的山间台地上,东、西、南三面是悬崖峭壁,像一只展翅欲飞旳大鸟。全村有80余户人家,人口近500。

2.水泉

这是全村唯一的一口泉水,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饮用泉水。传言“有女別嫁瓦山里,半夜三更桶响哩”,可见昔日瓦山人畜饮水之艰难。

3.罕见的花叶子大古树,这棵树龄达一千多年的花叶子大古树(学名叫三角槭),生长在村西头的大水沟,被列为全县著名古树之一,其图片曾在武都城莲湖广场上展示过。

4.石猴拜观音

位于村东南的黄崖下,石猴与滴水观音遥遥相对,远远望去,是维妙维俏的石猴在拜观音。

5.石门龙洞

位于村西南的石门梁上。在亿万年前,一次强烈的大地震使山体垮塌,将掩埋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化石裸露出来,化石被人捡走后,只剩下化石之洞,后人就称为“龙

洞”。此洞高约两米,长三米,宽一米,非常壮观。是当地十景之一。

6.夕阳照碑

在龙洞前边,有一座高四十多米、宽二十来米的石碑,立于悬崖边上,当地人叫它“照碑”。照碑下,便是数十丈高的悬崖峭壁。更奇怪的是,照碑顶端上,生长有两棵十米以上的松树和一些小树(可惜一棵较大的松树在文革中被人盗伐)。每当夕阳晚照,远远望去,照碑犹如一个披发的美女立于悬崖之边,显得婀娜多姿。

7.独古柏树

这是村西的猫儿咀山,山顶除了这棵清朝康熙四年栽植的古柏外,再没有其它高大的乔木。柏树高大挺拔,雄立山头,蔚为壮观,数十里路以外的人们都能看见。

8.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村西头,掩映在密林之中。洞内有石床、石桌、石灶等,比较宽敞。远处,人们能隐约看见仙洞。当年有不少人在洞内念佛修仙,然而没有一个修成正果。

9.天渠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日子里,为了彻底解决瓦山的干旱问题,公社决定修建田家沟到瓦山的水渠。水渠要经过两座悬崖峭壁的高山,全长十几华里,工程量十分艰巨。勤劳的瓦山人民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无论寒暑,经过四年的炸石放炮和风餐露宿,终于修通了水渠。水渠要流经鹰窝崖等悬崖峭壁地段,远远望去犹如水渠弋在空中,因此人们称作“天渠”。遗憾的是,水渠建成后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随着“农业学大寨”号召的消声匿迹而被废弃。虽然水渠未能灌溉,但却解决了数个村庄人畜饮水的难题。

10.岩羊洞

村庒不远处,有一个圆锥形的名叫园固子包的山,中部有一个三面悬崖绝壁、中间又大又深的山洞,只有一条陡坡攀岩才能到达,平时岩羊就藏在洞中,这是人们猎获岩羊之地,故名“岩羊洞”。

11.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村东头的高咀梁下边,是数十丈斧劈刀削般的悬崖绝璧,在绝壁的缝穴中,竟然生长着一棵柏树,虬枝沧桑,随风摆动,被人们称作“无限风光在险峰”。

  

张世访,笔名陋斋主人, 男,汉族,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人,生于1941年2月。中师毕业,中共党员, 地(今市)级优秀校长。2000年退休在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平时喜欢种树养花,有阅读、旅游、下象棋和收藏四大嗜好。业余好玩弄文字游戏, 坚持写日记96本。退休生活丰富而充实,不断学习照相和录像等新技术,定期旅游,颐养天年,于2009年开始电脑写作,先后完成《陋斋拾趣》17.1万字、《我的回忆录上、下集》31.6万字、《琐记》10.2万字、《杂记上、下集》50.2万字、《日记上、中、下集》46.6万字(仅电脑写的)、《旅游散记》20.1万字,旅游照片与视频超过300G。收藏《旅游门票和照片等粘贴本》13大本、《众伟人各种彩色照片剪辑》1本、《文化大革命中的传单》4大本、《 钱币、布票、粮票、 邮票》1本、《 陇南日报彩色图片精品剪辑》5大本,以及古今钱币、 化石若干。

本期编辑:尚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