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奉化民间故事-017

 徐宝样文图库 2022-04-12

康王的传说四则

泥马渡田康王

       南宋高宗赵构,登基前为康王。在《宋史通俗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高宗尚在途中,倦憩崔府庙中,忽梦神人大呼道:敌兵追来,快行!快行!敌兵已追来矣!高宗惊醒,见有一马在侧,忙上马飞驰,既渡河,马不复动,视之乃泥马也!后世即有泥马渡康王之说。这渡康王的泥马,即是我们裘村镇阎家村上阎将军庙的泥马。北宋王朝后期,由于朝廷腐败无能,奸臣专权,金兵入侵,掳去徽、钦两宗,康王赵构南逃。赵构逃到温州后,又回头北窜象山,到泗洲头被象山港所阻。当时赵构真狼狈不堪。这时金兵已追到脚后跟,可前面是滔滔海水,周围又无船只可渡,这时的康王,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危急时刻,却见一匹高头白马飞奔至康王身边站着不动了。康王见之,喜出望外,立即拉住它的缰绳,抚 ,继 背道:白马呀白马,此番若能渡我过港,待日后,我如仍能登上皇帝宝座,定然封你为神马,永世享受祭祀不止!言毕,便翻身上马。说也奇怪,这马却不走陆路,竟冲向港中飞驰而去,康王两耳只闻呼呼风声,看不到前面的景色,一眨眼间就到了港对面的奉化翔下潭。这时马站着不动了。康王见已经渡过了港,摆脱了敌兵的追赶,心也宽了,即下马步行,向裘村方向行进。行了十多里地,康王看路边有个小庙,写着阎将军庙四字,至山门口,康王见一头泥塑白马,其高矮胖瘦,所备缰绳,都像刚才渡他过港的那头白马,仔细一看,发现马身上汗水未干,还在微微冒着热气,四只脚仍是湿漉漉的,蹄下各积了一小潭水。康王弯下身去,用手蘸了蘸地上的水,用舌头一舔,果然是海水的咸味。由此他断定,渡他过河的就是这匹泥马,随即跨入庙堂,拜了菩萨,也拜了泥马,继续往前赶路。

康王食宿甲岙中堂

  话说康王赵构向阎将军庙拜过菩萨,谢过神马渡港之恩后,心宽意爽,缓步向北行走,来到芦溪镇上(现在的裘村镇),浏览了街市,看到街面上人来人往,市面兴隆,感到非常宽慰。但想到现在落荒逃窜,身边又无侍卫,食宿都无着落,不觉一阵伤心,无心逛街,继续向北行走。来到一个小村,见周围群山环抱,风景幽雅,当时已经夜幕降临,康王决定在此借宿过夜。这个村就是现在裘村镇甲岙村,康王进村,正值农家上灯吃晚饭时光。他走进一户农家,只说是外地人路过此地,不熟悉路径,沿途漏宿,恳求在此借宿过夜。主人见来客是一年轻人,生得眉清目秀,不像偷鸡摸狗的歹人,怜惜之心油然而生,于是拿出农家菜蔬,给他用过便饭,同意让他宿在这里。由于农家贫穷,没有多余的蚊帐,嘴里虽然答应让他宿在这里,但心里在想,晚上蚊子这么多,如果没有蚊帐,这如何让他熬过此夜?康王见主人面有难色,就爽朗地说:老伯不必为难,我只借这间堂屋的一角,能蹲身过夜就好!主人无奈,只好将就让他到角落里过夜。且说康王在白天受了惊吓,又步行了这么多路,身体疲倦,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这时蚊子好像也通人性,只在康王的周围嗡嗡地叫,却不敢去叮。直到现在,甲岙中堂这只角落,蚊子都不敢飞近。

猴子山和白象山

甲岙村口有两座小山,东称猴子山,西称白象山,是甲岙村的两个守护山神。据说这两座山原来相距很远,由于那天康王来到甲岙,要在村中住下,康王身边又没有侍卫,这两个守护山神非常着急,惟恐金兵又要追来。经过商量,两山神决定把狮子山和白象山紧紧靠在一起,这样可锁住大门,即使金兵追来也无法进入甲岙村。于是就立即行动,猴子山向西移,白象山向东移,由于山体笨重,移动速度缓慢,经 ,眼 合拢,这时东方发白,天已黎明,甲岙村口的沈庙庙倌正好在开启山门,一见狮子山和白象山在缓慢地移动,相互靠拢,于是就大喊起来:不好啦!不好啦!猴子山和白象山要合拢啦,我们的出路要被拦断啦!被庙倌这样一喊,两山神只得停止移动。目前,这狮子山和白象山遥遥相对,中间只有二百米距离,形成一个谷口。后来,甲岙村民为纪念康王来过甲岙,在狮子山和白象山之间的谷口上,筑起沙墩,沙墩上栽上100多株香樟树,谷口中间一条从甲岙白岩山流下的溪水从此而过,上面有一座石拱桥叫新洞桥把猴子山和白象山紧紧相连。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此桥被洪水冲断。

康王得神助

 康王赵构,连日来遭金兵追击,终日奔波逃窜,既无饱食,又无好睡,这个长期在皇宫里享乐的龙子龙孙,实已疲惫不堪,宿在甲岙中堂一角,虽无龙床锦衾,却睡得又香又甜,直至东方拂晓,康王还在梦中。忽然听到有人在喊:两山合拢,要包围村庄了!康王睡梦中还以为是金兵追来,包围了村庄,吓得浑身发抖,农家主人看他吓成这样,连忙安慰说:客官不必惊慌,刚才听说我们这里的狮子山和白象山正在移动,两山要合拢,现在已经停止了移动,这种事情从未出现过,谅必要出贵人了!康王明白真相后,转惊为喜,暗想,近日来处处转危为安,吉祥不断,谅必大宋江山尚有指望。想到这里,面露喜色,精神倍增。差点要喊:来人,起程!可转念一想,不可走漏风声,还是赶路要紧,便向这家老伯问明路径。为了安全,决定放弃走道成岭的大道改走白岩山的羊肠小道。康王向甲岙村东侧白岩山进发,白岩山峰高路陡,来到半山的三十六盘头,早已气喘吁吁,两腿酸软。见路旁有一凹形岩石,生得出奇,便坐下来观赏,他想:如此奇特的岩石,应该有个名字,细忖一下,便以形起名,就叫柱脚骨岩,就用小树枝做成形,柱在岩石凹形中。后来甲岙村民路过此岩石,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用小树枝做一形,放在岩石中,暗示爬山时脚骨不会发酸发软,这是后话。休息了一会,康王继续向山顶进发,这时来到一个山冈,向下俯视,只见甲岙、裘村等村庄就在脚下,村中炊烟袅袅,向南眺望,象山港畔渔帆片片,环视四周山峰林立,到处郁郁葱葱。这时康王爬山时出了点汗,说了声:要是有股凉风吹来该多好呀!瞬间,一阵阵凉风从南而来,康王好不高兴,就把这里起名叫欢喜岭墩。康王在这里坐了一个时辰,便又开始赶路。来到一个峡谷,便已满头大汗,这时他口渴难忍,顿觉头昏眼花,无奈之间,忽见一老丈前来,康王便问老丈:请问附近可有泉水?老丈说:高山之上何来泉水?康王听了反问:那么人的头上为何冒汗?老丈连说:有理!有理!既然如此,你何不脚蹬三下,喊三声献泉水来,甘泉便至。康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地上蹬了三下,当说到第三声献泉水来时,只听峡谷哗哗作响,岩石缝中立即喷出一股泉水,顿时积了满满一潭,只见这泉水清澈见底,康王伏地便饮,连连称赞此水甘甜可口,如同龙泉水一般。饮毕起身,已不见老丈身影。康王知是神灵相助,倒地望空便拜,后把这地方命名为水孔口龙泉洞。康王登基称帝后,想起越岭得神助之事,便恩赐当时所走的通往白岩山小路为菩提岭(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对柱脚骨岩欢喜岭登水孔口龙泉洞又重新赐名,甲 ,以 纪念。至今,石碑上南宋两字仍依稀可辨者

林逋抛珠退县官的传说

     黄贤商山桥下,有个抛珠潭,相传是林和靖抛珠落水的地方。北宋开宝年间,一个夏天的下午、黄贤村来了一个公差,对地保说:三天后,新任知县王老爷要来拜访诸位乡绅,顺便嘛……想在黄贤办一百颗珍珠给丈人做寿礼,县老爷拜托你代办,事后一定会照顾你。公差回去之后,林地保在屋里翻箱倒笼,只寻出两颗珍珠,放在手心里呆看半日,又是摇头又是叹气。林地保召拢村内乡绅商量,偏偏黄贤人吃软勿吃硬,都说:到这一天,大家一走了事,管其娘的蛋。林地保没办法,坐在家中愁眉苦脸,七岁儿子林逋讲道:阿爹,勿用担心,到时儿子来排解。三日后,王老爷带着三班衙役,开锣喝道过来,临近村子,衙役高喊:县太爷驾到——快去通报!喊了半天,没一个绅士出来迎接,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村口的商山桥上。衙役上前吆喝:县老爷驾到,快快让道去通报。那小孩头也不回,只顾捏着手里的蒲扇。笑眯眯地讲:请老爷对个课咋话,我出上联,对得,黄贤村出珍珠百颗,对不出,就空手回衙。说完,他把两颗珍珠抛到桥下水潭里。知县见这个小孩拿着珍珠玩、抛在水里也不肉痛,家里一定是财主,又欺他年少,肚里没有多少墨水,就满口答应。小孩随口说出上联:白杜白鸡啼白昼。知县一听,这上联有地名、家畜名,还有时辰、颜色。他搜肚刮肠想下联,从午后一直想到黄昏还没想出好句。小孩等得急煞煞,只听见村里传来狗叫声,便说:老爷!还是我替你对吧!说罢吟出下联黄贤黄犬吠黄昏。县官听了这副绝对,恼羞成怒,要想发作,又怕丢了名声。这时,一只大蚊虫叮在知县脸上,他顺手一巴掌,说了句黄贤蚊虫嘴钳硬,便带着衙役悻悻地回县城去了。那个对课的孩子就是黄贤村的林逋,后来就是北宋大文学家林和靖

马头和尚塘缺的传说

  话说裘村镇马头村,地处象山港北边的海湾。相传在几百年前,上代太公就围海筑塘,种稻度日,安居乐业。可是,天长地久,潮涨潮落,塘绳(拦水大坝)被海水冲掉,水稻被咸水浸煞。从此,马头众生肚皮饿得咕咕叫。那辰光,马头北边有 ,村 ,庄 和尚。他菩萨心肠,听说马头塘绳倒掉,百姓没饭吃时,觉也困勿熟(睡不着),饭也吃勿(不)好。咋办呢?思来想去,他终于有了一条锦囊妙计:到东海龙王地方去借一条塘绳,放在马头的海边。这样咸水进勿(不)来,水稻浸勿煞,百姓日子不是笃定泰山了吗?说到做到,布袋和尚乘着一股西风,到象山港龙王处去借塘绳了。龙王听他一五一十如此这般一讲,也发了慈悲,动情地说:借可以,何时归还呢?和尚心想:塘绳是不会倒的,因此拍拍胸口讲:等到'塘绳上开花了,我就还给您吧,一言为定。龙王听了,满口答应。布袋和尚喜出望外,乘着一阵东风,来到马头海边。他见四下无人,就哎嗨一声,放好塘绳。第二日,马头百姓见了,欢天喜地,这以后,水稻年年有了好收成。星移斗转,光阴似箭。话说有年春天,布袋和尚来海边观光。不知咋的,一粒南瓜子从一个和尚的口袋里漏落到塘绳上。说来也怪,到秋天,塘绳上开出了一大批黄金般南瓜花,竟被海龙王发现。立时三刻,天昏地暗,大雨倾盆,塘绳摇来晃去。布袋和尚觉得妙头不对,是龙王要我还塘绳了,马上派两个和尚去守护,可是潮水排山倒海,有拔树掀屋之势。哗啦一声,天崩地裂,一眨眼,和尚淹没了,塘绳卷走了,此处冲了一个深潭。自此之后,马头人把这里称之为和尚塘缺。真是布袋和尚借'塘绳,为民造福颂千载;龙王见'发大怒,塘绳倒缺又成灾。

三官堂菩萨来历的传说

   裘村镇吕夹岙村的村口有一个庵堂,叫三官堂,约50平方米左右,里面塑有三尊菩萨,这三尊菩萨都是普通百姓。据传,过去吕夹岙村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叫吕良,靠着勤劳节俭买了几亩田,起早落夜,自己耕种,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一年,隔壁失火,把他的两间小屋也烧得精光,为了生计,他只好把其中的一块土地卖给本村的一个财主。别的财主很苛刻,可这个财主比较开明,因他也是穷人出身,当穷人有事相求时也会相帮一下,有时还会做些修桥铺路的好事。这个财主家雇了一个40多岁的长工,也是忠厚老实之人,成年累月为财主打工,从不偷懒,做的生活又十分细致,财主非常信任他。有一日,长工去耕从吕良那里买来的那丘田,从田里耕出了一只很大的罐子,罐子是密封的,很重,大约有十多斤以上,不知里面装的啥东西。长工左看右看,原来这罐口有螺旋状的盖子,用力旋几下,就把封口旋动了,打开后,只见里面有一包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拆开一看,长工呆住了,原来包的是一包金光闪闪的金子。长工田也不耕了,赶忙把金子放进罐里,捧着这只罐急急忙忙拿到财主家里,把经过说给财主听。财主看了后也惊呆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金子,好想据为已有,再一想,这金子是长工发现的,应该归长工所有,但长工坚决不要,他说:我是给东家做长工的,在东家的田里耕出来的东西应该归东家,怎么能算是我的呢?我不要!财主又想,我向吕良买的是田,并没买田里的金子,这金子应该归吕良所有。于是就叫长工捧着这罐金子,亲自送到吕良家里。吕良一见财主亲自登门,还捧了一个罐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心里七上八下的,一听财主要把这罐从他田里耕出来的金子交给他时,他不安地说:我已经把田卖给你了,那么,田里的一切都归你的了,我已无份,你拿回去吧!财主说:我不能要!吕良说那就给你的长工吧!因为这罐金子是你长工找到的。长工说:我怎么能要呢?我是给东家做长工的,这田是东家的,田里的一切也是东家的,我怎么能拿东家田里的东西呢?这样,三个人把这罐金子推来让去,谁都不想要,谁都有不要的理由。最后三人决定,就把这罐金子交到当时吕夹岙的族长太公的手里。族长太公听了三个人的话后深受感动,说:许多人都会见钱眼开,可是你们三人见了钱都推推让让,真是少见。我看这样吧,我把这罐金子分成三份,每人一份,你们意下如何?财主说:不可!不可!这金子是谁就归谁,怎么能平分,我不要!其余两人也这么说。族长太公为难了,感叹地说:你们三人真是活菩萨呀!后来族长太公就用这罐金子,在吕夹岙村的村口造了一个庵堂,叫三官堂,里面塑造了三个菩萨,形状就像财主、长工和吕良,人们就叫他们为三官菩萨。从其父亲吕光裕听来。

小仙天的传说

     在奉化裘村境内的象山港北岸,有个叫小仙天的地方,此地有一条奇特的溪水,多少年来,无论天气多么晴朗,溪水总是浑浊浊的。说起这浑浊的溪水,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呢!相传很久以前,小仙天有座规模巨大的寺院,住着很多和尚。寺院依山濒海,景色迷人,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一带水源缺乏,寺院用水就靠小和尚和佣工们到五、六里外的溪坑去挑,往返很是费力,和尚们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外地有位著名和尚将光临小仙天寺院,寺院决定隆重接待,这样用水量将大大增加,经老和尚们商议后,决定雇十几个庄稼汉,事先将寺院里的十几只大水池里装满水。那天中午,庄稼汉们在寺院吃了饭后就忙着去挑水,唯独一个黑大汉,满脸通红,喘着粗气,醉酗酗地睡在寺院的廊房里,有个老和尚见了后就毫不客气地叫醒了他,只见那个黑大汉醒来后伸伸懒腰,捂捂睡眼,懒洋洋地对老和尚说:师傅,我不会白吃饭的,不能白拿钱,我早已把水挑来了!老和尚见他说话油腔滑调,更是不快:别说酒话了,还不赶快去挑水,人家早就去挑了!话音刚落,那黑大汉就拖着老和尚往外就跑,来到寺院外的山崖边歇了脚,老和尚抬头一看,一股浑浊的泉水正从石缝里涌出来,发出哗哗的响声,正往下流呢。老和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哪!这里怎么会出现泉水呢?惊奇之余,老和尚回过头来,一看黑大汉早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老和尚这才知道,这位黑大汉不是凡人,定是神仙,于是发疯似的奔到寺院,上气不接下气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大小和尚。和尚们听了后面面相觑,都问:这是真的吗?这时,一个年长的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善哉!善哉!这个黑大汉想必就是象山港的海神,他见我们寺院缺水,凭借神术要把对面山上的水引到这里来,刚才他好像在睡觉,其实是在做功,刚把泉水引到山崖边,就把他叫醒了,因此这股泉水再也不能引到水池,再也不能清澈了!听了这位长老的话,大家都感到很有道理。果真,这股泉水到现在还是老样子,从泉中涌出来溪水,其水质世世代代都是浑浊的。

庄下村村名来历的传说

   庄下村村名来历要从天华寺说起。天华寺在当时是江南名刹,因唐朝武则天曾亲赐给天华寺三足香炉而名震全国。方丈云清大师为人厚道,专心念佛,修炼正果,但治寺不严。天华寺有僧人百来个,大多数僧徒都是安分守己,遵守佛道,可是以风空为首的一小撮坏和尚,不守本分,为非作歹,横行乡里。一次,他在大殿坐班,看到门前抬来两顶小花轿,下来一老一小两位靓丽女子,这两位女子就是明州知府老爷的夫人和千金小姐,风空和尚已心存歹念,知府夫人和千金小姐早已听说天华寺的菩萨无比灵验,还有女皇帝御赐的三足香炉,名传天下。母女俩多次向老爷提出到天华寺一走,很想一饱眼福,那天,老爷答应母女俩到天华寺进香。云清方丈听说知府夫人和小姐来寺院,邀请母女俩去方丈室,备素斋热情接待,并向贵客传道讲佛,随后夫人将一包银子交给云清大师道:难得到佛地一走,愿菩萨光芒普照,匡救万民,保我夫步步高升,今施舍点银子,略表心意。大师接过银子道谢,还陪同观看了三足香炉。母女俩在菩萨面前求了签后,见天色不早,就与云清大师道别。走出寺院大门,坐进轿子,急急返回。还没走出松树道,天就暗下来了,又下着雨,烂泥路滑,随从和轿夫叫苦连天,也顾不得赶路,放下轿子歇息。正在这时,十多个光着头,手执棍棒的僧人从山林中冲杀过来,为首的僧人正是风空和尚,他大声喊道:站住,都给我听着,留下这两位女人!夫人的随从和轿夫哪里是这批和尚的对手,都躲的躲,逃的逃,夫人和小姐眼看要落入贼人之手。母女俩也有些武术,拼命与恶僧搏斗,总因寡不敌众,小姐被风空打倒在地。风空欲行非礼。在天华寺挂单的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正好路过,逼退风空,将小姐救起。夫人和小姐走到契此面前,流泪道:多谢活佛救命之恩。并磕了几下头,才进轿离去。知府夫人和小姐回府后,哭诉天华寺恶僧的罪行,知府大人听了大怒,随即上书,皇上降旨,命知府亲率官兵来天华寺问罪。等官兵一到,风空等恶僧已逃之夭夭,知府大怒道: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庙。遂下令众官兵冲进殿宇、僧房,倒油的倒油,点火的点火,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在一片呐喊声中,可怜宏伟、巍峨的天华寺变成一片火海,毁于一旦。天华寺被毁后,众僧无处栖身,谁也不愿意留在这里,唯独契此愿意留下。云清方丈道:我信得过你,在本寺弟子中任你挑选十多个精壮僧人,拜你为师,尔等同心合力,收拾残局,老僧死也瞑目。一天,云清方丈把留下的十来个僧人叫到契此跟前,自己带头一同跪下向天盟誓:寺院受难,佛门不幸,今拜契此为师,重振山门,继承香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心念佛,遵守佛规,我佛可鉴。众僧对天誓毕,云清大师拉住契此的手道:老僧无能,治寺不力,以遭此劫,天华寺交托与你了,如能重振佛门,此地更名为'岳林庄,你作为庄主,主持寺庙,望能指日复兴。说完带众僧投奔岳林寺去了。契此当上庄主以后,以身作则,处处以寺院为重,除了念佛诵经之外,常到外地去化缘,不到几个月就筹集了大量的钱财,一年内一个崭新的寺院又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开 ,还 ,契 林庄三个刚劲大字。布袋和尚为岳林庄庄主期间,常以佛经教化当地民众,多行善事。他带领民众修筑海塘,建闸,开挖河道,发展农业生产,还倾力安顿逃亡南下的民众,使庄下形成一个村落,因为这个村落在岳林庄的下面,所以称为庄下,一千多年沿袭至今。

四女婿争菜的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生四个女儿,都已出嫁。一日,丈人做寿,四个女婿前来祝寿。席间,老丈人提出要考考他们的才学,要以字作题吟诗,要求这个字的上下或左右结构相同,颜色相同,用途不同。四女婿都同意这样做。大女婿先讲,我来说个'字:吕字拆开两个口,颜色相同茶和酒,一张口吃茶,一张口喝酒,这碗'三鲜给我过过酒。说完把三鲜搬到自己面前。二女婿盯着一碗全鸡说:我来说个'字;朋字拆开两个',颜色相同霜和雪,一个月落霜,一个月落雪,这碗全鸡归我吃。说完就把全鸡搬到自己面前。三女婿看中一碗蹄胖,说:“'字拆开两座山,颜色相同煤和炭,一座山出煤,一座山出炭,这碗蹄膀给我老三过饭。说完就吃起来。四女婿眼扫全桌,说:我来说个'字,'字拆开三个一,颜色相同'乌龟'王八',我的下饭得全桌。说完把剩下的菜都端到一边吃起来,弄得丈人老头连汤都没得喝,毫无办法。

捉拿莫阎王的故事

   从前,裘村莫夹岙村有个恶霸地主,人称莫阎王,家中养有一大批流氓打手,到处为非作歹,欺压穷人。家里还养了一只十分凶恶的会吃人的獾猪,穷人交不出田租,或有与他对抗的,就把其抓起来丢进猪圈喂獾猪,周围村民恨之入骨,但又敢怒而不敢言,只得偷偷到县衙门告状。县老爷知道后也十分气愤,就乔装打扮,到莫夹岙来私行察访。老奸巨滑的莫阎王见有陌生人在他庄院里东张西望,形迹可疑,即命一帮打手,将陌生人捆绑起来,严刑拷打,把县老爷打得遍体鳞伤,随后就叫打手们把他丢进猪栏里喂獾猪。这獾猪尽管凶恶,但也通灵性,知道这人是文曲星下凡,且是当今县太爷,就不敢去吃。一般来说,獾猪吃了一个人后,三天不用喂食。到了第四天,烧火阿姆提着猪食去喂猪,只见人和獾猪都倒在猪栏里,都已气息奄奄。烧火阿姆心里想,这个人连獾猪都不敢吃,日后定有出息。于是跳进猪圈,把他扶了起来,领他到庄院后门处歇息。烧火阿姆又从厨房拿来干粮和换洗衣服,叫他赶快逃走。临行时,县太爷千恩万谢,并对烧火阿姆嘱咐:今后官兵前来捉拿莫阎王,你可将布*当旗,从大门口出去,没人阻拦你。县老爷回到衙门,立即传令,召集官兵近百人,连夜向裘村莫夹岙进发,把莫阎王的庄院团团围住,把正在酣睡的莫阎王的一批打手全部捉拿归案。这时,只见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手中高举着布*,从大门出来,官兵听过县老爷吩咐,知道就是救老爷的烧火阿姆,就放她出去。烧火阿姆怀中的婴儿,是莫阎王的小儿子,她认为婴儿无罪,应该救他吕光裕家出去,就把他抱到现在的松岙镇西岙莫家安家落户。据说,现在西岙莫家大门口有一口破石臼,就是当时莫阎王小儿子莫家小老板住过的地方。现在裘村镇的莫夹岙村庄仍在,但以后没有一个姓莫的人。

安山庙题匾的传说

   奉化市尚田镇下蒋村有一庙,名曰安山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下蒋村的村民为祭祀祖宗,建造了安山庙。此庙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进山门,后进大殿。两边建有厢房,中间搭有戏台。庙宇造型美观、雕刻精细。据说庙宇建筑完工后,要题写庙匾,村里邀了不少书香墨客,请他们题匾。他们提出多个方案,均无定论。此时来了一个挑担人,正好在庙门口歇脚(休息),其(他)看到人们正为题写庙名议论纷纷,也凑上去看热闹。挑担人站在庙前,看看风水,前面青山绿水,后面高山巍峨,真是个好地方。他问在场的人:前面的山叫什么?有人说叫安山。挑担人欣然挥笔在匾上书写了安山二字,写完随即离去。人们看着安山二字,刚劲有力,赞叹不已,这时才有人想起还没有写字。就只能请在场的一位人补了上去,但当要写落款时,又想起当时怎么忘了问这个挑担人的名字。因此,这块庙匾没有落款人。后来人们看到的是三个大字两种不同的风格的安山庙匾。安山庙在20世纪80年代拆掉改建乡镇农机厂。但这块庙匾如今仍保存在一个有心人的家中。自清以后,村民中相传下来。讲述人还能讲述:《狮子山和白象山》、《石井老龙》、《石屋山头》、《罗隐秀才》等民间故事和传说。

菠菜豆腐汤的传说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时,一天到了尚田普济寺,见天色已晚,就在普济寺投宿。厨子端上饭菜,饭是普通的米饭,菜是菠菜豆腐汤(寺院中常有的素菜)可乾隆却吃得津津有味,连说:好吃,好吃!乾隆心想:京城御厨哪及民间普通厨子,民间真有这样色美、味香的菜肴。就问厨子:师傅,请问这菜叫什么菜名?厨子说:这菜名叫'红嘴绿鹦哥,金杯白玉汤。’”乾隆牢记此菜名,心想回京后定要御厨做这道菜,才配胃口。乾隆私访江南结束回到京都,提拔贤人,惩治贪官,处理了部分国事后,就要御厨作红嘴绿鹦哥,金杯白玉汤这道菜。御厨按照乾隆描绘的菜的形状、颜色、味道,白玉块的形状、颜色、味道,着手烹饪。午饭时做好端给乾隆吃,乾隆一尝,把筷子往地上一扔,怒斥道:这哪是'红嘴绿鹦哥,金杯白玉汤欺君可恶,给我推出去砍了!吓得别的厨师头上直冒冷汗浑身发抖。第二天,御厨房换别的名厨做这道菜,也同样给杀了。一连几天,御厨都做不出能适合乾隆胃口的红嘴绿鹦哥,金杯白玉汤,而乾隆却非要吃这道菜不可。一连几天,杀了好几个御厨。宰相和大臣们急了,奏曰:万岁若定要吃这道菜,只有请江南普济寺厨子来京,未知圣意如何?乾隆点头同意。宰相忙派得力助手随带金银日夜兼程,到浙江奉化普济寺来请厨师。普济寺厨子到京后先去拜见宰相。宰相问厨子做此菜的奥妙,厨子说: 绿 ,金 ,是 素菜,烧饭的人也会做,根本不是什么名菜,我当时见他是远道的客人,根本任常孟家中不知道他是皇帝,只把菜名说得好听一点罢了。至于这道菜的味道也是一般,并无特异之处。万岁口口声声说好吃,可能是因为当时腹中饥饿,故吃起饭菜来特别香的缘故吧!我的厨艺哪及京中名厨,我今若再做此素菜,肯定也会被杀头的。一席话说得宰相恍然大悟。宰相叫普济寺厨子暂时住下,先不要去做此菜,待后再说。第二天,宰相把普济寺厨子的话跟大臣们说了。大臣们都说,得设法让皇上腹中饥饿,再吃此菜,免得有人再遭杀身之祸,于是大家定下劝皇上到几百里外围猎的妙计。几天之后,宰相和部分文臣武将陪同乾隆去远处狩猎,直到红日西沉才回来吃饭。宰相命普济寺厨子端出菠菜豆腐汤让乾隆吃,乾隆连说:好吃,好吃,这才是我以前吃过的'红嘴绿鹦哥,金杯白玉汤宰相趁乾隆高兴之时,把普济寺厨子说过的一席话告知乾隆,乾隆这才恍然大悟,懊悔莫及,命令厚葬以前被杀的御厨,好好安排死难御厨家小的生活,还说:今后再不乱杀人了!时至今日。

敕赐牌的传说

    大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传说有一年,他生了一场怪病,一连几天茶饭不进,只是昏睡不醒。全国的名医都请过了还是医不好皇帝的病。这下子,三宫六院的嫔妃吓得日夜坐立不安,毫无主张。满朝文武百官也想不出好的办法,个个心惊肉跳,惊慌失措,只怕灾难一下子落到自己的头上。这时还是三朝元老——老丞相出来说话。他提议全国各地张贴皇榜,只要医好皇帝病的,可以荣耀九族,要官的可以升官,要银子的就有银子。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这一日,京城来了一个自称是浙江省奉化来的老人揭走了皇榜。官兵马上带他到相府见老丞相,然后由老丞相带老人进宫给皇帝看病。进宫后,不知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方法,既没给皇上用药,又没扎针,第三天傍晚时分,正德皇帝就清醒过来了,而且红光满面,比以前更加精神焕发。第二天早朝,众大臣朝见皇上,三呼万岁毕,只听正德帝声音洪亮地问道:寡人的病是谁治好的?请他速来见朕。满朝文武百官面面相觑,最后都把目光盯向老丞相。这时,只见老丞相上前一步,当庭跪下:启奏万岁,皇上的病是一位自称浙江奉化来的老人治好的。他没留姓名,帮皇上治好病后就不知去向了。正德帝闻听后忙说:老爱卿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当日散朝后,皇上只留老丞相到偏殿商议。正德帝向老丞相讲出了心中的疑团。原来,这些天,正德帝虽在病中,头脑还是相当的清醒,他好像似见非见有位医病的老人长得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模样,走近床时在他耳边轻轻地说过一句话:我是浙江省奉化县住镇亭山的龙神。接着帮正德帝把脉按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老丞相一听,高兴地说:皇上正是洪福齐天,龙神也会来帮你。老臣见他的样子确实与常人不一样,现在好了,原来是龙神化作老人来帮你。正德帝道:既然是老神仙,我们怎么谢他救命之恩呢?老丞相言道:他既是神仙,当然不要官,也不要金银,皇上可以下一道圣旨,赐一块敕赐牌位,以谢救命之恩。正德帝认为老丞相言之有理,就请老丞相负责这件事。从京城到奉化的钦差人马,一连几日马不停蹄,那日赶到尚田鲍村时,已是傍晚时分,且人马困乏。当他们向一个老人打听镇亭山在何处时,老人看到这么多的官兵,以为一定有大事要发生,便假装不知,请他们到前面的广渡村打听。官兵们也没细问,就到了广渡村问镇亭山。听说镇亭山是广渡村的一处山名,官兵们就把外包黄缎布的《敕赐牌》交到广渡村族长太公手上,然后回京复命去了。第二天,广渡村族长太公召集各房长,打开包袱一看,大家都惊呆了。只见《敕赐牌》是一块精心雕刻的木质牌位,呈长方形,外形与普通神位(灵位)差不多,但此牌位长约80公分,宽约50公分,上方正中一颗金光闪闪珍珠,两旁直立着两条金龙,即双龙抢珠图案。正中是大明朝正德皇帝的御印。当下,广渡族长太公和大家商议一阵后,就郑重地把这块《敕赐牌》供在广渡庙中后大殿正中。由于年代长久,这块牌位逐渐变质变黄,不过广渡村人们始终把它当神供奉,有人生病或碰到什么困难都挚诚地到这里求拜神位,据说还非常灵验。

郭永兰劈山开路的传说

      郭永兰(生卒年月不详),清末民初宁海县长洋村人。他劈山开路,为民造福的业绩,永远被沿路人民世世代代传颂。郭永兰青年时代家境贫困,靠赶驴挑纸度日。把在长洋做出的纸运输到奉城或宁波去卖,沿途要经西店、下陈、方门、尚田、龙潭等他,几十公里全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的小路,有的地段甚至得翻山越岭。有一天,郭永兰赶着驴,驴背两侧驮着两捆纸,他自己挑着一担纸,大清早从长洋出发到奉城去卖。快到龙潭山冈时,脚下被高低不平的石头一绊,连人带担翻落山中。郭永兰忍痛爬起一看,两只裤管破了,眼泪涌出两眼,可眼泪又帮不了忙。纸不卖掉,不要说工钿,本钱也赔不起。郭永兰强忍着浑身伤痛,把翻落在山中的纸一点一点寻来,背到路上捆好,重新装好担子,咬咬牙挑起纸担赶着驴一拐一拐继续向前走。他挑一步,立一立,挑一步,停一停,总算爬上了龙潭山冈。郭永兰站在山冈,喘着粗气,对天发誓:老天在上,我向你发誓,我郭永兰若有出头之日,发财之时,定要重造此路!说完,挑起纸担赶着驴艰难地向目的地走去。几年之后,郭永兰不再做赶驴挑担的苦活,到上海一家钢针厂做学徒。由于郭永兰手脚勤快,聪明能干,又为人诚实可信,深受客户称赞,深得老板器重。后来,老板把厂里主要事务托郭永兰管理。由于产品质量可靠,业务越来越多,厂越办越大,从一家钢针厂发展到九家,郭永兰理所当然成了大老板。发达后,郭永兰不忘往日苦难,不忘自己的誓言,毅然分出厂里的大部分利润,聘请工程师勘测从宁海长洋到奉城东门口新路的路线。哪里要劈山,哪里要架桥,郭永兰都亲自过问。图纸设计好后,郭永兰马上雇用几百人筑路。筑路工人劈山的劈山,铺路的铺路,嵌石子的嵌石子……那时候没有货车,没有起重机,没有挖土机,全凭农民工两只手两副肩,要铺设几十公里的新石子路,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想而知。筑路中一旦出现工伤的,郭永兰全数支付医药费。因劈山放石炮死亡的,郭永兰除支付其丧葬费用外,还给死者家属生活费,并安排好死者子女的劳动(工作)出路。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条长几十公里,宽一米多崭新而较平坦的石子路终于造成了(现在当地的四自公路就是以郭永兰出钱设计建造的石子路为路基的)。这石子路,就当时年代,算是最高级的山路了。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无不为郭永兰劈山开路,造福桑梓的精神所感动。郭永兰劈山开路,为民造福,永远被沿路人民世世代代传颂。

黄麻潭广平堰的传说

      传说广渡村原来土地缺水,种稻少,多数地块只得种黄麻(又称台湾络麻)。收上黄麻后要去骨留下外皮(剥络麻),再把黄麻皮晒干去市场卖掉,取得现钱后,再买回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当黄麻收获时节,家家农户都要剥麻,并把暂时剥不完的麻,浸到一个水潭里。年年如此,天长日久,这个潭就叫黄麻潭了。后来,广渡村有个太公看到种黄麻花工本大,收入又少,不及种水稻收入好,就想改变种黄麻习惯。于是在他带领下,勘察地势,察看水源,终于修筑了一条简易的拦江堰坝——“广平堰坝,把江水引进了广渡村农田。这一年广渡村大多数农田都种上了水稻,村民们满心欢喜,有的人甚至开始计划下半年收支预算:收入上千斤稻谷,吃饭有余了,把多余的谷子卖出去换钱扯几尺布,给老婆儿女做几件衣服。正当大家高兴的时候,却引来了尚田畈胡 ,现 广 平堰,把大部分江水拦住,只有少量的水漏下,就不能满足尚田人农田用水需要。为此,尚田畈胡家人和广渡人为农田用水引发了纠纷,打起了官司。尚田胡家族长太公和广渡族长太公都想为自己村里争面子,打赢这场官司,就千方百计去巴结官府,双方甚至卖了众家土地。俗话讲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所以这场官司打起来打去打不出结果,这会是广渡人赢,那会却给尚田人赢。旧社会官员就是靠吃油水,捞外快,看谁送的钱多,谁的理就对,官司就判谁赢。到了这时,双方已经损失了不少钱财,弄得欲罢不能。尚田人原来想想自己村子大,人多势众,可以压倒广渡人;广渡人想,我们虽然村小势单力薄,但真理在我们一边。而且双方族长太公都在县衙公堂上,谁的官司输了,那一方的族长太公就要当堂被打八十大板屁股。再说广渡太公头脑比较活络,他想出一计,每天用两张竹排装满皮箱,撑出去,看看撑排人用力的样子,好像满排皮箱装的都是铜钱。傍晚空排撑回来却轻轻自如;第二天早上又是重载撑出去,傍晚空排回来。一连几天,都是装样子给尚田人看的。其实满箱子装出去的都是泥土石块,显得重,返回来倒掉石块,空箱子当然轻了。尚田人看到这种情况,信以为真,连忙把消息报告给族长太公。尚田胡家族长太公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商议,大家认为,广渡人一定还在衙门塞铜钱拉关系。这场官司,我们尚田人可能要输了。事有凑巧,就在双方约好官司定输赢的头一天晚上,广渡有个泥水小包工头,正好在宁波府台衙门做工,他曾听说明天广渡与尚田官司要定输赢,想回家乡看看究竟。于是他拿了主人家一盏上朝灯笼,连夜从宁波赶往奉化。广渡泥水包工头走了整整一夜,一到奉化衙门前,把这盏灯笼朝房边柱上一钉(过去照路的灯笼,柄的末端有钉)。人就在衙门边角落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休息,但他委实走累了,一坐下就睡着了。天刚放亮,打扫清洁的县衙衙役开门一看:只见一盏印有宁波府台童字样的大灯笼钉在门边柱上,角落一个人睡得鼾声阵阵。那个衙役连忙报告衙役头头。衙役头头出门看了后,认为此人连夜赶来,且是宁波府台大人的人,很有可能有急事要办,就马上报告给县太爷。过去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县官闻讯忙叫衙役到泥水包工头身上搜看,未见公文信件。这时县官心想:可能是宁波府台不便说破机密,只叫此人口头传达上意,于是让衙役叫醒那个泥水,问他是哪里人,到此何事?当广渡泥水包工头被叫醒后,睡眼惺忪地说我是广渡人,来看打官司。县官心里暗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广渡人本事倒是大,连宁波府台老爷的人都能请动来帮忙打官司。于是他吩咐衙役将广渡泥水工头好生接待,到县衙内堂休息。此时天已大亮,尚田胡家族长太公和广渡族长太公分别率领自己族人中有关人员,走进县衙大堂,在两边分别跪下。县太爷一见,马上对广渡族长太公这边的人轻轻地说:广渡村族长太公请起。这边人一听说,挽起族长太公后也都站了起来。而尚田胡家族长太公已吓得瑟瑟发抖,心想这下完了。接着县老爷郑重宣布:广渡人上游'广平堰理居应当,尚田胡家人官司输了,族长理应当众打八十大板。衙役答应一声,把尚田胡家族长太公在大堂拖倒,刚打了三十下。尚田胡家族长太公吃不消了,连喊县太爷手下留情,饶命。尚田众族人,也纷纷磕头求饶,求县老爷开恩。正当这时,广渡村族长太公也为尚田人求情,请县公老爷下令不要再打。他想,再打下去,说不定当场死人,从此两村要结怨仇。我为他求情,也落得做个顺水人情,就说还差五十记屁股赊一赊,暂时不打了,但是帐还是要记的,尚田胡家人欠广渡村人五十记屁股这句话要刻在石碑上,打进广渡牌门凉亭墙中。县老爷问尚田人,这样好不好。尚田人只得应允。

进士任一鸣的传说

      明朝进士任一鸣,是尚田一村人。传说任一鸣出仕前,家道十分贫困。秀才虽已考出,但要进京考进士却没有路费。有一副对联云:富似水底蛟龙,能通五湖四海;穷如青山猛虎,吓退四亲八眷。向亲友借肯定借不来,考期越来越近,考是一定要去考,但路费没有怎么办?得想办法去。任一鸣拿出斫柴刀,劈开毛竹筒,依照戏班里的竹刀、木刀,削成了一把大朴刀,并用亮亮锡箔纸粘在竹刀上。乍一看,像一把亮晶晶的锋利钢刀。一天晚饭后,任一鸣把自己的脸用墨涂黑,手拿假刀,借着月光,到后山过往行人必经的山道准备实施拦路抢劫。当夜,正好有一胡姓的宁海人,在奉化卖了十只猪崽,带着金钱,挑着两只空筐,趁着月色连夜回宁海,路过后山路。任一鸣见目标来了,待其走近,突然从树丛中窜出,拦住去路,大喝一声:留下买路钱!那宁海人在朦胧的月光中突见一黑脸汉子手拿雪亮的钢刀拦路,慌忙跪下求饶。任一鸣只拿了他一半银子,喝声:还不快走!那宁海人拿着剩下的一半银子,摸摸脖子挑起空筐,拔腿就跑。心想:还好,还好,这强盗还有点良心。任一鸣得了考本,进京赴考,得了进士。周边乡绅、四亲八眷都来祝贺。任一鸣心想:我这进士得来不易,全靠一挑两只空筐的过路人。他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怎样重谢他呢?对,做戏!或许那过路人会来看戏。于是任一鸣请来戏班,在开城庙做起戏来。任一鸣有一条规定:正本不管做什么戏都可以,但每剧戏的开场戏都要做强盗拦路抢劫。消息传出,人们都觉得好奇。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八传十六……曾被拦路抢劫过的宁海人也知道了,心想:我正要到奉化去买猪崽吃的饲料,午后,戏又在呛呛呛呛的锣鼓声中开场了,开场戏又是强盗拦路抢劫这一幕。这一宁海人想起自已也曾遭遇强盗抢劫,往事浮想联翩,无意中与隔壁看戏的人说起,自己也曾遭遇强人抢劫。那人听完后即偷偷溜出报与任一鸣(原来任一鸣事先早派数人在戏文场里来回走动,探听外乡村遭劫之人)。任一鸣马上派人把这一宁海人请进家里,上等酒菜相待,口称恩公,并捧出比当时多几倍的银子表示感谢。这位宁海人一时被弄得莫名其妙。面对这位做官人,宁海人既不敢喝酒,也不敢夹菜。任一鸣便把当时家境贫困,实在无法,假扮强人考本的事一一说清,宁海人这才恍然大悟,说什么也不肯要银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传说任一鸣以后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一宁海人的儿子为妻,他们成了儿女亲家。任一鸣前事不忘,知恩图报的行动,被尚田人民传为美谈。

楼岩白龙潭的传说

       楼岩狮子山南边有座龙山庙,北侧峭壁下有一个深潭——小白龙潭,岩壁上还有个半月形小山洞(据传说这个龙洞直通大白龙潭也通东海)。这个龙潭深不可测,龙潭上方被狮山的树木横枝斜藤遮住,终日不见阳光,从岩壁上散落的水珠滴在潭中叮咚作响。当你走近潭边,不觉有一股寒气沁人肺腑。传说这里住过一条白龙,龙山庙常年香火旺盛是白龙享受人们供奉的地方。小白龙潭是白龙戏水场所,那个小山洞则是它隐身之处。起初,人们去龙山庙求助白龙,往往能如愿得到帮助,大家也非常敬重白龙。可是,后来白龙渐渐变坏了,它喜欢同人们开玩笑,甚至搞恶作剧。它能变成老人到村子里来寻开心,有时把人家筷子全部拿走,使人们吃饭时找不着筷子;有时吃掉冷饭把小孩叼走挂到树上,吓得小孩大哭。更坏的是看到青年女子在晒场晒谷,会忽然吹起一股风掀起女子的罗裙,把女子们羞得狼狈不堪。并且好端端大晴天正晒着谷,一瞬间降下一阵雨来,当人们手忙脚乱收起谷后,雨却不下了。因此村里的人都恨死这条孽龙了,决心要把它赶走。大家商量怎样才能赶走白龙,有个老人出主意说:龙最爱清爽,我们只要把龙潭水弄脏,它就住不下去了。于是村妇们就把产妇的污血布、月经布、及小孩的尿布都拿到这个潭里去洗。这样一来,使得这个原本碧波清澈的龙潭,变得污秽不堪了。白龙外出回来,一看水被弄成这个样子,不由得大怒,一下跳到大河里顺流而下,到楼岩村对面大山脚下一滚,滚出一个新的大白龙潭,又在附近岸上(岩壁)暂时找了个栖身的地方——龙王堂。但由于离村子远了,又无人去供奉它,白龙想想再也住不下去了。终于有一日,白龙在这个大白龙潭底部打了个大洞,从洞里一直钻到东海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现在我们楼岩村狮子山脚下白龙潭三个大字还赫然在目,小白龙潭的水已经很浅了,而大白龙潭的水倒是长年不干。就连那年(197年)最干旱的日子里,村里用九部大型抽水机连续打了九天九夜,水还是源源不断涌上来。人们都说,这龙潭真的通海洋哩!

罗隐的传说

      从前,有一老妇,育有两子。大的已成家,小的未娶妻。有一年,兄弟俩种了一块西瓜地,眼看西瓜成熟,野兽却来犯。老大管瓜,经常有失,老二管瓜,完好无损。老二对老大说:哥,你家里忙,我一人管好了。从此,老二一人夜夜去瓜田管瓜。老大起疑,偷窥之,发现瓜棚内有一年轻漂亮的女子和老二说话。老大立即回家,发现棚外有一张虎皮,顺手便带回家藏起来。天亮了,姑娘要回去,发现虎皮不见,老二回家借嫂衣裤换之,让姑娘离开。老大和老二从此分了家。几年后,两家孩子争吵,道出真相。虎精要证据,老大拿出虎皮来验证。虎精夺过虎皮穿上即现原形,吃了老大一家,又吃了丈夫,还想吃儿子。老妇听说,即把孙子藏在箩里。老虎来了,老妇骂:畜生,还不回去,连自己亲生的儿子也不认!虎精听了即回山。从此以后,祖孙相依为命。孙子名叫罗隐。罗隐上学时,要路过一座庙,见他经过,庙内神佛往往站起来相迎。罗隐把此事告知奶奶。老妇不信,瞒着罗隐偷窥之,果有此事。心想:菩萨站立,除非当今皇上。罗隐长大了一定有出头之日。时光流逝,罗隐中了秀才。老妇在灶君前祈祷,罗隐有朝一日当皇帝,邻居冤气定要报。灶君听了,心想这么小的气量怎能当皇帝,即奏玉帝。玉帝下旨,贬罗隐为乞丐。灶君奉旨给罗隐脱胎换骨。罗隐顿时觉得浑身痉挛难忍。老妇见情形不妙,忙叫罗隐咬住粪缸板。一会儿,罗隐全身成了讨饭骨头,只留下一张嘴仍是圣旨口。之后,罗隐便以乞讨为生。一次,罗隐把米面倒入田中,口中念念有词,顷刻间,米面变成了蚂蝗。又一次,罗隐见一农夫吃中饭,也想讨一点。农夫把剩饭给他。他很气愤,把米饭倒入田中,口中说:上头钻,下头窜,米饭即变成无数白色的地蚕钻出。罗隐讨饭到奉化大公岙,天晚了,想借宿一夜。村民告诉他村里蚊子多,无法入睡。罗隐说:不要紧,我有办法。他接着说:大公岙,大公岙,蚊虫叮竹脑。一下子,蚊子全飞上了竹梢,下面人家再无蚊叮之苦了。又有一次,罗隐去舅公家,舅婆告诉他舅公下海去了。罗隐说:我可以把舅公叫回来。即抓起一把灰,站在门口一撒。不一会儿,舅公真的回来了,一进门便说:海上从来没有灰丝虫,今天咬得我无法打鱼。罗隐说灰丝虫是他放的,会去收掉。罗隐到海边,把手一招,灰丝虫又变成了一把灰,罗隐把它埋在海边。不争气的鲎把灰丝虫又挖了出来,人们恨透了鲎,把它千刀万剐。最 ,口 ,地 不怕,独怕岩石压下来。”“的一声,罗隐被砸死在岩洞里。

楼岩校尉太祖的传说

       我们楼岩村历代祖宗没有出过大官。只有一个大四房的上代太公(太祖),不知名和号,曾被皇帝亲自封为校尉,我们就尊称他校尉太祖。据传,这个大四房太祖生活年代大约在清朝中期太平盛世的嘉庆年间。校尉太祖的身材特异,且能言善辩。他的上身长得高大,而下身却很矮小。某一日,太祖因故见皇上。皇帝从龙案上望下去他好像站立着未跪,就斥责他为何见皇帝不跪。太祖回答说:我这不是跪着吗?皇帝一听声音洪亮,再仔细一看,感到十分惊奇,马上赞叹地说:你这人声若洪钟,身材又如此高大,真像朕身边一名堂堂的校尉啊!这时,太祖急忙起身高声答道:吾主圣明,谢万岁隆恩。皇帝发觉自己说漏了嘴,立即改口说:寡人并未封赏你,何必谢恩。太祖忙用善辩之才巧妙回答:万岁,刚才不是说我像一名堂堂的校尉吗?岂不闻,君无戏言啊!皇帝一时语塞,索性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并赏赐太祖七缸金七缸银,还准他荣归故里,光宗耀祖。这样,太祖就成了真正的校尉。旧时祠庙拜冬至祭祖时,许多老人曾见过校尉太祖身着锦袍,腰挂宝剑,脚穿高靴,骑着骏马的画像。村中还有马槽院地名,村里几辈老人都见过校尉太祖当时喂马用过的断裂的马槽。

老周太公的传说

       广渡村周姓,传说是周文王下代,到广渡村发族的要数老周太公辈分最高。他和后来曾当过黄岩县令的新周太公都是从江西省吉安庐陵迁来的。说来凑巧,两人相识还有一个小插曲。一次,奉化新上任的县令宴请附近有名乡绅,老周太公刚好与县令坐在同桌。酒宴之间,两人讲起来都姓周,又都是从江西庐陵迁来的,两人越说越投缘,待酒席散后,还边走边谈。论起辈分,老周为叔,新周是侄。说起老周太公,当时在奉化是富甲一方的百万富豪,赫赫有名,他建造的老屋大墙门雄伟高大,大门外设有上马凳、下马凳(都是巨石)。老屋分别建成前厅后堂,中间廿四间走马楼,檐巡当走路,雨天不走湿路。后因子孙增多又另建一幢小窗门,规模稍逊。从老周太公大墙门里出来的子孙,先后一共中过十三个秀才。其中有文也有武——故称一门十三秀。因武秀才练武需要,不仅配备各种刀枪弓箭等武器,还养了好多马,经常到洞顶山校场坪(据说这个校场坪约有五十亩面积左右),飞马射箭,舞刀弄枪。大墙门外,上马凳,下马凳也为此而设。虽然年代久远,环境变迁,但是上马凳仍在原地,它的个边靠在人家新造房子旁,只留另个边在外,只是凳面由于长期侵蚀,显得高低不平。整个凳原高约60公分,上面长宽各50公分,下底约60公分见方,因地面改造多次浇上水泥,现在,它的下半截约40公分已埋在水泥路下,露出地面的约20公分高。凳四脚的花纹,还依稀可见。+老周太公以后几代太公都一代传一代地给下代子孙讲过:七缸金、七缸银,下代子孙穷,桂花树下挖金银。这是其一;老周太公之后不知第几代太公告诉子孙:侬(你)下一代如果穷了,只要打倒和尚,生活就一定会好。后来,果然有一个外地来广渡募化的和尚,被村里一个傻乎乎的小青年打倒了。官司打到县衙,经审理,发现这个青年家里还有上代遗留下来的十八个金罗汉(即和尚)。后来老周太公的后人都陆续搬走,到宁波西门外周家潭发族去了(另一说:宁波庄村周家潭)。而老周太公的坟墓仍在抛舵岭水库边。每年清明周家潭常有族人前来拜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