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奉化民间故事-019

 徐宝样文图库 2022-04-12

汪氏宗谱由来的传说

据传,汪氏的先祖在北宋初期为一大官(相当于后来的尚书)。他生了五个儿子,长大后,都在朝做官,后人称之为父子六尚书。一家人官运亨通,势力很大。他年过花甲,心想告老还乡,于是他就写了一本奏章,要求致仕,同时又向皇上请求在其家乡建造一个汪家祠堂,皇上准奏,下拨皇粮并命汪亲自督工建造。但等将要竣工时,平数和汪氏不和的大奸臣欧阳方又升了官。因他平日憎恨汪家,他想借汪氏造祠堂这件事,趁机在皇上面前谎奏一本。说:汪犯有欺君之罪,明说是造祠堂,实际上却是在私建皇宫、串通五子谋皇篡位,请万岁定夺。皇帝大吃一惊,此事非同小可,立即传旨,宣汪进京复旨。汪接旨后,知道有奸臣谎奏谋害。于是,立即通知五子在家庭召开紧急会议。他说:今夜我叫你们来,如果明天早朝前不商量好应变办法就要满门抄斩血溅尚书楼,到时没有一个能幸免。建祠堂的事是我提出的,所以我应去顶罪,但你们一定要听从我的安排,事至如今只有一个办法,你们各自带着妻儿远离这儿向南五省方向连夜出逃,并给每个儿子发一块乌金砖作为以后发族资本,望各建大业。并告诫道:今后,兄弟间要搞好团结,不论贫富互相联系,共同支持;出逃后各自奔波,安家以后,每个人在发族地一定要建造一个汪家祠堂,一来可以完成我未了的愿望,二来每人在祠堂东边屋脊上插上一把镰刀作为认族的记号,在祠堂面前(门口)要铺上三丈六尺刀棱青砖地,表示乌金砖已经发家发族了。建祠堂后一定要修宗谱,以后代代可认祖归宗。当夜父子六人共商定一套与其他姓氏宗谱不同的,用十二生肖为首,每个生肖各跟随四明行诗四句十六字作为排行(每一代人的名字中必须用的一个字),共计一百九十二个排行,即一百九十二代子孙。商定完毕,时已过半夜。父即命五子带着妻儿、金砖、宗谱等连夜向南五省出逃。逃出城门外后,长兄说:我们为了避免朝廷追捕,一网打尽,必须分五个方位各自逃命,重建家园。后来,五个兄弟分别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安徽五省生根落脚,并发家、发族,建立宗谱。因此后来凡汪姓都是自己人。俗语戏称:天下无野乱汪。凡是汪姓的人来祠堂认亲,只要按照宗谱报出自己的排行,最起码可有一宿两餐的招待。据传,我们松岙的汪姓祖先是元末安徽遇荒年无法生存逃难到此的。距发族起家至今已有七百年多了。第一代祖先的坟墓葬在今山下村大石坑水库内乌沙碧。

卓兰芳卖大饼的传说

一九三七年四月,宁波城里一股血腥气。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对每一个过路人都要仔细搜查。有一日,汽车站走出两个男人,一个破衣破帽破草鞋,手里拖着根竹棍,廿来岁光景,是讨饭头。另一个穿着竹布长衫,戴黑边蔡眼(眼镜),罗宋帽压的交关(很)落,像个江湖先生。这两人走出车站,就被一群人挡住,原来前面墙上贴着两张告示,一张写着一大串正在追捕的共党分子,另一张是一个人的头像:金丝蔡眼(以前的眼镜都来自德国蔡司公司故称'蔡眼)一字胡须,下面还写着一排红字:'捉到卓兰芳,赏大洋五千元!’”告示下,有两个黑衣警察在咋呼呼查看行人。讨饭人看到告示,急忙把江湖先生拉到墙角落讲:老大,这里太危险,阿拉(我们)勿(不)走水路走山路吧。江湖先生讲:敌人已经十面埋伏,走山路一样危险,阿拉奉化县委书记董志兴同志勿是在山路口被捉去的吗?两人正没办法,忽见一个卖大饼油条的小顽(小孩)走拢来,说:先生,大哥,大饼油条火热突突滚(很热的)吃一副好伐(好不好)?讨饭人心里一动,摸出两块银洋讲:阿拉连筛统统买下。小顽高高兴兴拿着洋+,轧到人群前头,挤出关卡走了。讨饭人连忙在墙上抹一把灰尘擦在江湖先生脸上,又把其戴的罗宋帽拉了拉。江湖先生早已领会意思,立刻把大饼筛顶在头上,高声吆喝起来:卖油条,大饼啦,油条大饼三个铜板一副,啥人吃伐?一边喊,一边侬道这两人是啥人?走江湖打扮的是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讨饭打扮的是奉化县委联络员卓阿位。其拉两人都是奉化松岙人,沙文汉,卓兰芳,卓凯泽等领导人常到松岙碰头开会。大屠杀没开始前,省委有个会要在松岙开。四月八日之后,宁波等地党组织被破坏,共产党人血染浙东,卓阿位冒死爬出敌人枪口,一路讨饭寻找党的领导人,总算在苏州找到卓兰芳。本想让省委书记在外面避避风头,谁知卓兰芳了解情况后,反而打定主意要回到浙东,重新组织革命力量同反动派斗争到底。不出卓阿位所料,其拉一到宁波就被警察撞上了,并且还站在捉拿自己的告示下面。卓兰芳头正顶着大饼筛一路吆喝着想蒙混过关,被一个警察拉住了。娘希匹(骂人语),凑啥(什么)热闹,回去回去!”“老总,火热喷香油酥特别多,侬(你)尝尝看。卓兰芳帽子压得交关低,大饼油条差勿多凑在警察嘴唇皮下。警察真想捞油条,看到对方托饼筛的手白白净净,便后退一步问:侬这双手会做大饼?卓阿位一听,心里咯噔一记:奈末(这下子)完蛋!天底下哪见过穿长衫的大饼师傅。只听卓兰芳笑笑讲:嘿嘿,没法子呀,老总,这年头测字算命赚不到钱,只好贩点大饼油条卖卖,小本生意,请多多关照。说完,故意把眼镜拿下来,凑到警察面前摇头晃脑看了一阵,突然大声讲:好相,好相,老总恭喜你财运亨通!那警察一听吃了一惊,原来他这几日参加搜捕杀人,确捞了不少外快,不过做了亏心事,心里勿踏实,老怕人家揭短,被卓兰芳点中要害,面孔一拉正要发作。卓兰芳接着讲:老总好甭赖的,财运来了躲都躲不开,这是命里注定呀。警察怕其讲出更难听的话,连连说:快走,快走,勿要多嗦!就这样,卓兰芳安全回到了奉化,重又点起了革命火种。

猜谜的故事

从前,有一户人家,此家员外人家,生有一女,年方十八,整天在高楼绣花。因女人年龄长大,毕竟春心萌动,经常心中烦闷,没有心思绣花,在窗外东张西望。有一天早晨七时许,她打开后窗望下去,刚好路过一位手提泥鳅网,肩背一个小竹箩的英俊青年,年纪约二十出头,她一看到这位后生,起了爱慕之心了。旧时代,姑娘与青年谈恋爱是没有呀,不可以随便接触的,再加上是有铜钱人家女儿,更加看管严格。以后,小姐只好每天等待这个时辰打开窗向下看望该后生。后生每天这个时间要路过她家后窗到河滨上捉泥鳅为生。就这样过了好几天,小姐想出了一个引诱后生的计策:这天早晨他又路过了,小姐已在后窗上面,刚走到窗下,突然把一把绣花剪刀抛在他跟前。后生抬头一看,还是高楼员外家的小姐,相貌如花似玉,于是四眼对面,两人好像触电,互相瞅着。小姐微笑开口说:请帮个忙,把掉下的剪刀送回给我好吗?后生不好意思地说:抛又抛不来,生怕伤人,怎样给你呢?小姐接口说我有办法,她马上把绣花的红线放下来,叫他把剪刀拴好吊上去。从那天开始,后生也没有什么想头,但小姐每天花也不绣,茶也不喝,饭也不吃,患相思病了,急得丫环没办法,只好通知老员外。经过她父亲一番详细的审问后,小姐只好把实话都告诉给父亲。员外又气又没办法,为了宝贝女儿的病愈,只好挽亲托友打听这个捉泥鳅的后生是啥地方人。经过调查是前村一户很贫困,没有父母的一个穷后生。最后说服不了女儿,只好托媒,小姐嫁与穷后生了。结婚后小夫小妻过上幸福、甜蜜的美好生活。但后生仍旧十分勤劳,俭朴。上街买来的菜给老婆吃,自己吃泥鳅当长羹,老婆也知道他爱吃泥鳅,每天烧热给他当羹吃。这样甜似蜜的生活过了二个多月,有一天老婆不小心,把冷的泥鳅放在桌上给他吃。他一吃是冷泥鳅,马上发了脾气,争吵了几句,放下筷子出门干活去了。待他走后,老婆想来想去想不开了,心中的气又不好对娘家去讲。最后她拿起粉笔在墙上写了这样一首诗:为剪起因,为线接成。为鳅起恨心,抛开牡丹情。写好后她伤心地离家出走,去尼姑庵削发为尼了。这首诗就是猜谜打一件物名,谜底是古人有铜钱人家女儿,地主小老婆夏天穿的用竹段线接成的内衣衫,很凉,到了秋天就脱下,抛开牡丹情了,叫做衫。

三个秀才拾包袱的故事

松岙有这样一个故事,是从明末传下来的。三个秀才一道出门去明州,路上见到一只花包袱,都奔上去拾,第一个用手揿住,第二个一脚踏着,第三个伏地抱住包袱,互相争夺,各不相让,都说包袱是自己拾的。这时,一位官员坐着轿子过来看到了,讲道:不要争吵了,本官来做主,看你们三人打扮得文彬彬,好像都是秀才,三人各作一首诗,啥人最穷包袱归啥人。三人齐心应道:好!第一个秀才开始作诗:茅房见青天,灶内断炊烟,日无下锅米,夜无盖身被。官员点点头说:穷。第二个秀才作诗:天地是我屋,月亮当明烛,盖的是肚皮,垫的是背脊。官员晃晃头说:更穷。第三个秀才作诗:饥饿整一载,日日饮清泉,若是不相信,腹剖见分明。官员摇摇头说:顶穷。又笑了笑说:本官也有一首,吟一吟让三位见笑:'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路上有包袱,孝敬礼当然说完把包袱拿走了。三个秀才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自认晦气。行酒令的故事从前有个斫(砍)柴人,担着柴路过一座凉亭,见旁边有卖酒的,就把柴担拄(有放靠之意)在凉亭边的墙上,心想歇歇脚,解解渴。便打了三个铜板的酒。这时候凉亭里头已坐着一个穿长衫的教书先生、一个背药箱包的郎中先生、一个拿风水罗盘的风水先生和一个披袈裟的和尚。斫柴人打好酒进凉亭坐下,刚要开始喝酒时,披袈裟的光头和尚走近他,首先向斫柴人合十施礼说:施主,一个人喝酒太没味道了,阿拉(我们)一起来助助兴如何?斫柴人晓得和尚贪杯,一口回绝其(他)又勿(不)好意思,就含糊道地讲:师傅,只是酒太少了。教书先生也走拢来接口:物以稀为贵,惟其少,才有兴。这时另外两个先生也走拢来看好看。教书先生说:饮酒行令是历来老规矩,各人以自己身份、职业为题目,令中要有天、地、前、后、东、西、三、五、心,共九个字,谁讲得出谁可以吃酒,大家看看如何?四人齐声说好!教书先生摇头晃脑地先说道:天之高也、地之厚也,见之在前、恍然在后。决东方则东流、决西方则西流。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随心所欲。说摆抓起酒碗想喝酒。郎中先生伸手按住,半闭双眼,装作一边切脉、一边开方的样子道:天门冬、地角皮、前胡、后朴、东洋、西角、三片生姜、五枚大枣、定心丸一颗。和尚见郎中接过酒碗,连忙按住说:出家人讲信义,讲勿出就勿吃,现在该我了。接着说:三十三层天,十八层地狱。前世事今世受,后世事今世修,东撞钟、西打鼓、三尊大佛、五百罗汉,一心念了阿弥陀佛。风水先生没等和尚念完,就接口说:懂天文、识地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三代同堂、五世其昌、坟地好不如心地好。斫柴人心里好气:这明明是欺侮我没文化的斫柴人,今天偏偏不让你们占便宜。便夺过酒碗,随手摘下头上破草帽当扇子,边摇边说:上无片瓦遮天、下无立脚之地、前无门、后无壁、东无邻、西无亲、三个铜板打酒,五个人抢吃,良心何在。四人听了都满面通红,觉得无话可说,便各自背起包袱匆匆赶路去了。

霸王收神马的传说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的辰光,项羽与刘邦打得十分激烈。战争曾扩大到我们茗山一带,至今我们茗山前村还有战场平墩这一地方。离茗山前村西北地方有个平墩,据说两国兵马曾在这里打过一仗,这块平墩占地约数百平方米,是山顶上小小的一个高原。战争结束后,有只神马每天到平墩旁边山坡上的小水孔来吃水。日子一久,附近山坡岩石上就留下了无数马蹄印。一天,楚霸王项羽又路过这里,看到有一只红毛大马在小水孔里吃水,觉得这马与众不同,便走上前去想捉住它。但不等项羽走近,马就飞快地跑走了。第二天在同一时候项羽又来到这里,看到这只马又在小水孔吃水,但等人一上去,马就跑掉了。这样一连好多天都出现同样情况。项羽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他做了一个草架人,趁马不在时,把它插放在小水孔的旁边。第二天,这只红鬃神马又来吃水了。一走近水孔边,见到一个人,就跑开了。第三天又来时,还是这样,但人却未走动。马就稍走近一些。后来,日子一久,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见了这草架人也不害怕了,还是照样去小水孔吃水。这样,又过了几天,项羽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打扮成草架人一样,站在原插草架人的地方。这一天,神马又来吃水,霸王忙一个箭步扑过去,用手抓住马的鬃毛,跃身就骑上了马背。神马一下子被人骑了上去,受惊不小,急忙向前快跑如飞。但不管神马怎样颠簸,都无济于事。项羽始终抓住马鬃不放,怎么也无法把他摔下马来。勿省好心,一跑二跑这马竟跑进了森林,其中有两株大树正好出现在眼前,神马慌不择路,竟向两树中间跑去。霸王一面把奉化民间流传,此故事出自西坞街道茗山前村丁长林之口。除此之外,讲述人还能讲述《牛的传说》、《老祠堂太公》、《新祠堂太公》、《八仙桌的来历》、《王正廷传》等传说。两脚一夹,夹住马肚;一面急中生智,用两手把两株大树抱弄来。你知霸王有多大力气。这一抱勿要紧,竟把神马夹在两株大树中间了。霸王大叫一声道:马哎马,你是服也不服!如果服了,就叫上三声。神马无奈,只得叫了三声。就这样,红鬃神马被楚霸王项羽收服了。

第一茗山的传说

茗山前村的一座小山上有一个龙潭,龙潭一侧有小庙,名叫茗山龙王堂。这座小小的龙王堂跟山野村落的庙宇没有任何区别,但前门却挂了一块第一茗山的匾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南宋初期,小康王与金兵作战。小康王屡战屡败,一路南逃。某一日,小康王退至茗山一带,刚想休整一下,不料穷追不舍的金兵也随后赶到,二兵相遇,恶战又起。当时正值盛夏大旱,烈日当空,酷热难熬,一番交锋后,两军都感口渴难受、无心恋战。这时,有一个白发老翁,竟然用两只大竹篮挑了一担水送到宋军阵内。宋军见水,好比雪中送炭。畅饮之后,顿觉精神百倍、士气大振。一阵冲杀,竟将金兵打得片甲不留,大败而回。这一来,康王十分感激,忙问老翁姓名,老翁微笑作答:我是茗山一老翁,专施百姓雨和风,为灭金兵保太平,助侬执位做贤君。说罢,化作一阵清风了无踪影。小康王方知神仙相助,急忙伏在地上叩首不已。后来小康王果然在临安做了南宋第一代皇帝,他登基后马上派钦差送来一块第一茗山匾额,挂在茗山龙王堂的大门前。从此以后,附近百姓更加崇拜龙王堂。尤其在旱天,求雨者从四面八方开锣喝道前来请龙。从此第一茗山名声大振。

法海寺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奉化城郊原是一片茫茫大海。一日,曰岭墩渔民海星在东海捕鱼遇难,幸得观音菩萨相救,施法退潮后成为现在的海螺畈,海星的渔船倒覆之处形成现在的尚桥覆船山。公元904年,后人在覆船山麓建寺时,取其佛法广大且与海有缘之意,定名法海禅寺。建寺后,每年二月初八定为佛节。届时,方圆百姓,沿海渔民,络绎不绝抵寺祈祷,争吃丈夫饭,以保佑丈夫平安,祈求夫妻白头偕老。久而久之,法海禅寺成了佛祖恩赐芸芸众生家庭和睦、平安幸福的净土圣地。公元1126年,小康王遭金兵追击,正值岌岌可危之际,也是天理注定,佛祖显灵。瞬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浇得金兵人马裹足不前,小康王才得以脱险。脱险后,小康王快速上山,奔入法海寺内,向佛祖合掌叩首,为黎民、社稷,化险为夷,平安归朝……”叩毕,惶恐登山、疲于奔命。至山腰柏香岩龙潭,康王见龙潭神水清澈如镜,俯首畅饮。饮毕精神大振,翻越望海尖山脉到莼湖渡海而去。时隔几年,康王坐宫登位,降旨赐禅寺佛法信原金匾一块。从此,法海禅寺威震江南大地。明朝洪武年间,武举方丈,化缘扩寺,修建大殿三座,又在东西二侧建有108间厢房,供众僧香客通宵静思,念佛诵经,法海寺香火更加旺盛。法海禅寺内有棵蟠松树,据传在一次百鸟朝凤时,凤凰高翔天空,被此娇松迷恋,就在树的尖峰停了一会,从此这株青松,枝叶盛发,向横伸长,循序盘缠,松针平坦,层次分明,似龙蟠一样,故名蟠松树。二十世纪以来,由于战火动乱,加之长期失修,法海禅寺已全部被毁,终成废墟。但每年二月初八,方圆百里的香客仍是络绎不绝。

牛的传说

相传,牛是天上的骠骑将军,那么,它是怎样来到人间的呢?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刀耕、火种,生产能力十分落后。那时,人们每天只吃一顿。尽管如此,辛辛苦苦地劳动了一年,所得的粮食还是不能填饱肚子,如果遇上自然灾害,情况就更惨了。卖儿卖女的有,吃草根树皮的有,有的地方还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情况渐渐地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他觉得这样下去,不用多久,天下必然大乱,到时他这个玉皇大帝就只能管天上,而不能管地上了,必须想办法解决。于是他召集所有文武大臣,前来议事。要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大家足足讨论了三天三夜,最后办法终于想出来了:把人们一天吃一餐的习惯改为三天吃一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那儿,叫谁去传话呢?大家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接受这个受人们咒骂的恶差使,最后,这个任务还是落在老实忠厚的骠骑将军身上。再说骠骑将军近来正与那个百花仙子热恋着,两人平常眉来眼去,无人处还悄悄幽会,互诉衷肠,这天闲着无事,正要去寻意中人谈心,忽然有人来找,说玉帝要他到人间传达圣旨。常言道圣旨难违,骠骑将军虽然满肚子不高兴,却也没有办法,只得来到人间。骠骑将军虽然来到了人间,但心里却时常惦记着自己的心上人。巴不得早日完成差使,回转天庭与意中人相会。因此办事匆忙,在传达圣旨时,把三天吃一餐误传为一天吃三餐了。他归心似箭,便急匆匆地赶回天庭复命。玉帝问他是怎样传的圣旨,这时,他才猛然醒悟过来,发觉自己传错了话。但是骠骑将军生性忠厚老实,从来没有说过谎话,承认自己传错了话把三天吃一餐误传为一天吃三餐了。玉帝听了,勃然大怒,现在一天吃一餐尚且不能饱肚,以后一天吃三餐还怎么了得?你这个骠骑将军罪不可赦,要把他推出去斩首。这时,太白星君出来保奏。请玉帝念其往日忠心耿耿办事不差,姑且又是初犯,免去死罪,罚到人间勤劳耕作。玉帝准奏,于是太白星君一把将骠骑将军推了下来。骠骑将军不曾提防,被太白星君一把推下,撞在地上。可怜高高的鼻子被撞得又宽又扁,上边的门牙也被撞得一颗不剩。他自知犯了天条,罪在难赦,从此就在人间死心塌地为农夫耕作,任你辱骂鞭打,也不敢有丝毫反抗。

宁海紫溪邬氏来历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秋黄季节,宁海一带遭遇特大旱灾,土地开裂,眼看即将成熟的粮食因旱灾而绝收。当时,西坞石桥村有个姓邬的农户,因耕田需要去宁海买牛,路过紫溪,在凉亭歇脚时吸起烟来。过去吸烟用的是旱烟筒,边吸烟边将烟灰笃、笃、笃磕在地上。因为烟灰尚有火星,人未走远,无意中点燃了路边荒草,这时风很大,火借风势,不一会儿蔓延到田畈,顷刻之间整个田畈一片火海,将尚有少量可收获的晚稻付之一炬,颗粒无收。当地农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气之下与买牛的邬氏评理,提出要求赔偿损失。买牛邬氏也明知是自己闯的祸,理应赔偿,二话没说,马上就答应下来,但提出了一个条件,既然赔了损失,以后田里倘若有所收获应归自己所有。当地农户也深明大义,觉得这个条件也合情合理,双方就很快达成了协议。时隔不久,天公作美,下了几场大雨,燃过的田里长出了再生稻,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邬氏喜在心头,又勤加劳作,最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收成,除了付给之外,尚有不少剩余。买牛邬氏得此意外收获庆喜之余,深感此处地利人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就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娶妻育子,成为当地邬氏的祖辈。目前,宁海紫溪镇共有邬姓十一个村,三千余户人家。一九九九年紫溪镇茅洋村举行整谱仪式,特来西坞追根认祖,邀请西坞、石桥邬氏参与他们的庆典活动。西坞盘龙太公新祠堂落成,他们也送来了丰厚的礼品和礼金前来祝贺

龙公的传说

盘龙公为西坞二世祖先,名邬得可,又名德远。相传盘龙公小时家境贫寒,但聪明懂事,肯勤耕苦读,后考中秀才,教书于余家坝村。盘龙公每天来回于西坞与余家坝,盘龙山是必经之地。他看中盘龙山是块风水宝地,心想,待自己百年之后最好安葬于此。当时盘龙山属于余家坝人所有,为此,他乘自己为余家坝教书之便,想方设法从余家坝人手中买下盘龙山,然后请目广僧选择坟地。目广僧想试试盘龙公是否有此福分,并未立即答应看坟地的要求,而是向盘龙公提出一个苛刻条件:若请我看坟地,必须依我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要盘龙公的大媳妇为其煨头,二媳妇为其煨肚,小媳妇为其煨脚。盘龙公听罢,心里实感不快,口上未说,心里却闷闷不乐。回到家里,三房媳妇看出公公表情与往日有异,赶紧追问原委,公公无奈,只得全盘托出。老大老二两房媳妇听后深感羞耻,无言以对,唯有小媳妇稍作思忖回话公公,此事不难,一定照办,并解释说,老大做一顶僧帽煨头,老二做一只兜肚煨肚,我自己做一双僧鞋煨脚。大家顿觉非常有理,然后分别去办。盘龙公来请目广僧,送上三件东西,目广僧一见心里十分满意。心想这位教书先生福分确实不错,但是目广僧还要进一步试试盘龙公心想如何。一天,目广僧约定盘龙公来到盘龙山上,指着一块地穴说:往上三尺可做一朝皇帝,往下三尺能做三代一品官,中间一块可得三斗三升芝麻孙。盘龙公不假思索立即回话,我一不为皇,二不为官,但愿人丁兴旺。目广僧认定这个教书先生心地也非常纯洁,就把正确穴位清楚地告诉了盘龙公。后来,盘龙公果然子孙满堂,成为四明望族。后西坞七世祖邬元会为盘龙公建造了新祠堂。在堂前挂了一副对联:一姓五千户,浙东第一家。

宝钛(小)锣的故事

过去,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已亡故,只有兄弟两人,哥哥娶了一老婆,这个女人外表生得很美丽,内心却很狠毒,一心想害死小叔,独霸家产。每天在兄弟之间搬弄是非,做哥哥的被她说得没了主意,也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一天,哥哥叫弟弟一起上山砍柴,他们划着小船,来到了一个小岛上,砍着砍着,做哥哥的有意避开了弟弟,一个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回家。天不早了,弟弟想起了哥哥,可是任他叫哑喉咙,踏遍小山,也不见哥哥的影子,天暗下来了,山上又无人家,他只好在半山腰的一间破旧的亭子里过夜。半夜,他被一阵阵怪叫声惊醒,吓得浑身发抖,费了好大力气才爬上了栋梁,躲在阴暗的地方。这时,怪叫声越来越近,他壮着胆,探头往外一望,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片,纷纷朝亭子走来,也看不清是什么东西,等走近一看,吓得他差一点从栋梁上掉下来。原来,来的都是妖精,有老虎精、豹精、狼精、野猪精……等。他想,今晚我的性命一定完了,于是他紧紧地抱住栋梁,怕被妖精发觉,连气也不敢出。这些妖精来到亭子里团团坐下喝酒,只见内中一个妖精拿出随身带着的一面小锣太太太……”的敲起来,一边敲,一边报出小菜的名称,果然灵验得很,一会儿,满地都是热气腾腾的酒菜,做弟弟的躲在梁上,已一天没吃东西了,看到地上这么多,这么好吃的酒菜,馋得直咽口水,只是能看不能吃。不想越看越馋,越馋越看,再加上人在上面工夫多了,身体麻木,一不小心一声,一把柴刀掉了下来,这些妖精正在行令猜拳,喝得闹热,冷不防从高处掉下一把柴刀,只见轰的一声,这些妖精逃了个精光。一面小锣也忘了带走,做弟弟的壮着胆从上面爬下来,又吃了个酒足饭饱。天渐渐亮了,他拾了小锣,搭上过往船只,回到了家里。哥哥见到弟弟平安回来,感到很奇怪,他知道这小岛上有很多妖精,弟弟如果在那里过夜,就会被妖精吃掉,可是弟弟却活灵活现地回来了,嫂嫂见害不死小叔,就提出要分家,让小叔一人过,弟弟见兄嫂待自己不好,也答应分家。从此,一家人就分成了二家,弟弟除了一面小锣外,只分到一些破烂家伙。兄弟分家后,弟弟的日子好得很快,草棚成了瓦屋,家里家具应有尽有。嫂嫂见小叔生活好得快,就眼红起来,她假装亲热地问长问短。小叔是个直性子人,见嫂嫂待他好了,就把他在小岛上如何得宝的事详详细细告诉了嫂嫂。嫂嫂回到自己家里,指着男人的鼻子先骂了个够,然后,就把小叔如何得到宝小锣的事告诉他,要他也去拿一面来,因为哥哥怕老婆,被老婆骂得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只得答应。第二天,哥哥独自来到小岛上。天渐渐暗下来,他照弟弟说的那样,爬上栋梁,躲在阴暗的地方。果然,半夜时候,山下传来妖精的怪叫声。一群妖精又向亭子里跑来,哥哥早被怪叫声吓破了胆,浑身像筛米一样抖个不停。这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别让妖精看到,否则就没命了。众妖精来到亭子里,分大小坐定,其中那天晚上遗失宝钛(小)锣的妖精开口说,上次运气真不好,酒没吃成,反倒丢了一面宝钛(小)锣。晚上大家先仔细地搜一搜,说不定又有什么家伙躲在这儿,免得大家喝不好酒,做哥哥的听说要搜,魂灵早就跑到外婆那里去了。很快,他被众妖精从栋梁上拖了下来。众妖精议论纷纷,有的说要抽筋剥皮,有的说要生吞活吃。这时他只得苦苦哀告要求饶命,其中一个妖精说,要他把宝钛(小)锣还来,方可免他一死,大家都说好。为了防止他耍活头。于是把他的头扭了一把,朝前的面孔,变成朝后了。如果他不回来,就永远是这付怪样子。还了小锣,再给他把头扭回来。哥哥回到家里,老婆见了,大吃一惊,忙问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只得把事情老老实实告诉老婆。这时夫妻两人也没有办法。只得把弟弟找来,跪在他面前,痛哭流涕,承认自己的过错,要他想办法,弟弟是个老实人,见哥哥这副模样,心里也很难受,答应帮哥哥的忙。第二天,弟弟乘船来到小岛,他把船拴好,自己躲在山下一块很大的岩石后面。半夜,众妖精果然又上山来了,一路走,一路吵,只听一个妖精说,昨晚那个家伙要是不回来怎么办?另一个妖精说,不回来,他晦气,我们也晦气。他永远扭不回头,我们也永远失去宝钛(小)锣。一个妖精说,他自己不会把头扭回来吗?另一个妖精说,他不知道诀窍,永远也扭不回头。一个妖精说,有什么诀窍。另一个妖精又说,诀窍很简单,只要用蒸饭的木桶套在头上,用力扭一把,头就扭回来了。这些话都被躲在岩石后面的弟弟听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不声不响驾着小船连夜回到家里。第二天,他照妖精讲的办法,果然把哥哥的头给扭了转来。从此兄弟两人和好如初,嫂嫂也改变了对小叔的态度,他们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金鸡之谜的故事

从前,五小村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村里住着一个叫赵大的老汉。一天晚上,赵大从三里外的康亭庙看戏回来,走到自家的门前道地时,忽然听到一阵老母鸡和小鸡的叫声。他想,这么晚了,谁家的鸡还没进笼?可是,问遍了所有人家,都说不是自家的鸡,赵大也就只好作罢。赵大脱掉衣裳,刚要上床休息,耳边又传来小鸡的叫声,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开门去看,突然,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一片金光闪亮,一只五六斤重的大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正在地上觅食。他脑里闪过一个念头,金鸡,这是金鸡。过去虽然听过有关金鸡的传说,想不到今晚居然让我亲眼看见了。他知道,金鸡是宝贝,只要一只就足够他用一辈子。于是,他就不声不响地赶了过去,眼明手快,猛地扑上去抓住一只掉在后面的小鸡不放。就在他刚抓住小鸡的时候,手背被老母鸡狠命地啄了一下。抓住了小鸡,赵大忘记了钻心的疼痛,回到家里,他叫醒了所有的家人,想让大家分享捉到金鸡的喜悦,拿出一看,金鸡却已变成了一锭金光闪闪的元宝。第二天,赵大捉住金鸡的消息,传遍了全村,而赵大的手背却肿了起来,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钻心的疼痛使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赵大请遍了附近所有的郎中,手背的伤痛就是不见好转。后来,经过很长时间,钱也用去了不少,赵大的手居然奇迹般的好了,不肿也不痛。这时,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他为医治手背而化去的钱,刚好是一锭金元宝的价值。

刘阿三奇遇的故事

清朝末年,西坞虎哨刘村有个刘阿三,在西坞梅传房邬葆霖家做工。刘阿三卖相(相貌)不错,就是脸上生了个肿瘤,有桃子一般大。有一天,邬葆霖在忠义乡(今裘村镇)吴江泾村的一位亲戚营斋诵经,就命刘阿三挑着一担馒头前去行礼。路过盘龙庄时,见一老汉坐在路边石头上,阿三挑得累了,放下担子,也坐在石头上息歇。老汉问阿三,大早天你挑着担子往哪里去。阿三说:我到吴江泾去。老汉说:我也要路过那里,刚好与你同道,路上不会寂寞了。说罢二人一起同行。行至柴岭,老汉说:晨起赶路还未吃过东西,现在肚子有点饿了,不知山下可有饭店。阿三说:我挑的正是馒头,要吃你随便拿。老汉说:馒头是有数目的,吃一个少一个,不可随便食用。阿三说:没有关系,大户人家,从不计较,挑到亲戚家后就倒入筐内,也不数个数,这是老规矩了。于是拿了四只馒头给老汉,老汉只拿了二只。老汉见阿三脸上有肿瘤,就问阿三痛不痛,阿三说:日子多了,也习以为常,痛倒不觉得,只是时常流脓,惹人厌恶。老汉弯腰从路边摘了几片柴叶给阿三,告诉他只要用此柴叶时时擦抹,脓水就不流了,阿三听后就用柴叶往脸上擦,也不管他灵不灵光,不一会,吴江泾到了,二人挥手而别。傍晚时分,阿三返回西坞,主人见阿三脸上的肿瘤不见了,大为吃惊,问阿三这是怎么一回事。阿三自己也不相信有这么一回事,顺手一摸,脸上的肿瘤果然不见了,就把路上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主人,主人猛然惊悟,这一定是盘龙公又显神灵了。

老虎和猫的故事

很早以前,老虎还不是兽中之王,别看它个子大,力气足,却因为头脑简单,还常常受那些山鼠、野兔之类小动物的戏弄。这些小动物常常变着法子,让老虎背着它们山上山下地跑,跑得老虎精疲力尽,而它们却跳着、笑着,以此为乐。老虎虽然生气,只因为自己生得笨,也奈何不得它们,只好受它们作弄。日子久了,老虎觉得老是这样下去,总不是滋味,自己面子上过不去,论个子,比它们大;论力气,比它们足,再说相貌和风度吧,那一点比它们差,所有这些都远远超过它们。但是想什么办法摆脱这些小家伙的作弄呢?想来想去,它想到了猫。猫长得跟自己一模一样,个子、力气却比自己小得多,猫为什么不受这些小动物的欺侮,反而还有威信呢?它一定有什么好办法。于是,老虎找猫来了。老虎找到了猫,流着眼泪向它诉说了自己的苦处,表示要忠心耿耿地拜它为师。猫见老虎态度勤恳,平时对这些小动物经常欺侮老虎也早有意见,于是就收下了这个徒弟。猫教老虎如何开动脑筋,如何捕食,又如何搞好邻居关系……日子过去了不少,老虎在猫的精心调教下,渐渐变得聪明起来了。那些山鼠、野兔之类的小动物也不敢再来戏弄它了。可是,从此老虎却也慢慢地变得狂妄自大起来了,有时候连猫的话也听不进去,它仗着自己身高力大,胡做非为,横行山中。因此,这些小动物纷纷联合起来向猫告状,说老虎破坏了山规,要猫教训教训这个蛮不讲理的徒弟。这些日子来,猫也感到老虎是有些变了,不像过去那样安分守己,老实听话。这样下去,山上将没有安宁的日子;自己的信誉也将受到损害,它决定必须对老虎采取措施。一天,猫把老虎叫到跟前,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严肃地向它提出警告,如不立即改正错误,将和它脱离师徒关系。但是,这时候的老虎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它听不进师父对它的忠告,认为自己本领高强,天下无敌,再也无须你这老猫指手划脚地教训了。它想,有你这老猫在,我还得服你管,更成不了兽中之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你撕吃算了。于是它立即张开血盆大口,恶狠狠地向猫扑来。谁知猫早有防备,见老虎向它扑来,轻轻一闪,施出绝招,只见嗦嗦嗦几下,就爬上了旁边的一株大树。老虎因为尚未学到爬树的本领,只得围着树转,一点也想不出办法。猫也幸亏留了一手,没有把爬树的本领教给老虎,否则,它也成为老虎的口中食了。从此,猫和虎脱离了师徒关系。为了防止虎的伤害,猫就离开高山,来到人间,投靠了人们。

送马的故事

一个姓张的老头,有匹日行千里的好马,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上马、下马不方便,就想把马送给女婿。可他有三个女婿,到底送给谁呢?他想了个办法。那天,张老头把三个女婿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想把马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个,谁能把这匹马的速度说得最快,就送给谁。大女婿是个教书先生,脑子最聪明,他抢着说:水上浮银针,骑马过山岭,山岭回转来,银针还未沉。二女婿是个生意人,脑袋也比较乖巧,他接着说:火上烧鸡毛,骑马到余姚,余姚回转来,鸡毛还未焦。三女婿是个种田人,他急得满头大汗,还是想不出来。正巧,这时,老丈人放了一个响屁,他脑子一转,连忙说:丈人放个屁,骑马到天边,天边回转来,屁眼还没闭。张老头听了一想,觉得还是小女婿说得好,就把马送给了三女婿。

曰岭夫人和覆船山的故事

很早以前,尚桥附近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常有许多渔船来这里捕鱼,这儿的人们大多也以打鱼为生。其中有个叫阿贵的后生,心地善良,人人称赞,打鱼的本领特别高。有一次,阿贵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驾起渔船和众人一起出海捕鱼。突然,中途天气变化,起了风暴。海洋上遇到风暴是捕鱼人的死对头,对渔民生命威胁最大,阿贵马上叫众渔船停止前进,迅速返航,他自己走在最后面,保护大家。风暴越来越大,越来越近。雨也越下越大,天像锅底一般黑,十分吓人,走在阿贵前面的一只渔船因船小,经不住风浪冲击,渐渐倾斜,眼看就要沉没,形势十分危急。阿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顾不了自身危险,马上使出吃奶力气,紧划几橹。用自己的船去挡住即将过来的大浪。一浪扑来,小船在阿贵的保护下逃出了虎口,平安地驶向无浪区,而阿贵他自己由于慌乱中驶偏了方向,被巨浪吞没,永远地沉入海底。众渔船历经险难,终于陆续回到了港口,大家都不敢把阿贵牺牲的消息告诉他的妻子,怕她受不起沉重的打击而轻生。阿贵的妻子不见丈夫回来,伤心极了。但她深信丈夫不会死,也没有死。每天天刚亮就登上一个叫曰岭的山冈痴心地遥望大海,希望能看到丈夫驾着渔船平安回来,太阳下了山还不肯回去。等啊,等啊,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眼睛望穿了,喉咙哭哑了,眼泪流干了,阿贵的妻子还是没能等来丈夫,而她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而且越长越高,快顶着天了。掌管南天门的天兵见了这块从地上长出来的奇怪的石头,慌忙禀报玉皇大帝。玉帝本想派雷神菩萨去轰平这块怪石,可是当他听说这块石头的来历后,也深为人间男女之间崇高的爱情所感动,于是交待雷神菩萨手下留情。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随着岁月的流逝,那块顶天大石,只留下一截与人一般高的一块石头,样子很像一个遥望大海的妇女,它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曰岭夫人。而阿贵翻船的地方变成了一只小山,样子像船,人们就叫它覆船山。

罪有应得的故事

从前,有姐妹俩人,姐姐叫大花,人长得又馋又懒,却很爱打扮。廿五六岁了,还没有人要。妹妹叫小花,聪明伶俐,勤劳朴实,十八岁就有了婆家,夫妻恩爱,日子过得很甜美。一天,大花到小花家里去作客,小花很客气的招待姐姐。大花看到妹妹家里生活过得很好:用的也有,吃的也有,心里羡慕极了,又很嫉妒。她想,如果我能像妹妹那样该多好啊!于是,她想了一个坏主意,趁妹妹去井边打水的时候,假装帮助提水,把小花推下井里去了,小花落井后,拼命挣扎呼喊,但终因无人相救,活活地淹死了。大花翻箱倒柜,穿起妹妹的衣裳,扮作小花的样子,做起主人来了。小花的丈夫出门回来,大花连忙亲热地迎上去。小花的丈夫一见这个女人穿着妻子的衣裳,却不像妻子的容貌,就说:你是谁?,大花一见妹丈起疑心,着了慌,忙说:我是小花,你怎么连自己的妻子都认不出来?。小花的丈夫见她满脸是麻子,又问:你脸上的麻子是怎么来的?大花用早就编好了的谎言骗妹丈:这是炒豆时被沙子烫的。”“你的声音怎么这样难听?”“这几天我伤风了,咳嗽哑了喉咙。大花花言巧语瞒过了妹夫。小花死后,屋前的井里慢慢地长出了一株竹,竹子嫩绿青翠,越来越长。小花的阴魂变作一只美丽的小鸟,每天停在竹梢上叫:妻子已死,她是姐姐。日子长了,小花的丈夫好像听懂了鸟的叫声,渐渐地,对这个女人起了疑心。大花自己做了亏心事,心里有鬼,鸟一叫,她就心惊肉跳,也怀疑这竹西坞街道童桥村子和小鸟是妹妹变的。为了防止阴谋败露,就把竹子砍了,又赶走了小鸟,小花的丈夫也更怀疑这个女人不是自己的妻子了。大花对这根砍断的竹子横看不顺眼,竖看不顺眼,一天,在做饭的时候把它烧了。竹子一着火,就的一声炸开来,炸瞎了大花的一双眼睛。火星又烧着了她的衣裳,烧得她满地打滚。大花这时才明白,自己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了减轻痛苦,她终于向妹夫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并要求原谅她。小花丈夫的怀疑得到了证实,愤怒极了,把大花赶了出来。从此,她无依无靠,只好沿街乞讨。最后,在一个寒冷的风雪之夜,冻死在四壁漏风的破庙里。

白家人改徐姓的传说

溪口白岩村有三样奇,即溪外叫溪里白家会姓徐东山会在西半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白家会姓徐。原来白岩村人都是姓白的,后来才改姓徐,为什么会改姓呢?故事还得从茗山龙王庙说起。茗山龙王庙在白岩村附近,庙里的茗山老龙经常行善积德为百姓消灾解难,比如田里闹蝗灾,眼看要颗粒无收,他就帮助百姓灭蝗保粮;夏天久旱无雨,田地开裂之际,他就会在半夜里来下一场大雷雨。因而,茗山老龙深受百姓爱戴,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有一年,康王南逃,不幸被敌军围困在茗山上,当时天气炎热,将士们口干舌燥,浑身乏力,无法打仗。茗山老龙知道后,就化作一个老头,用竹篮挑水,送给康王和将士们解渴。康王和将士们喝了水后顿觉精神百倍,浑身是劲,打了一个大胜仗。后来,皇帝感激其送水之恩,就派御史送金匾前往茗山。那御史找到白岩后,问白岩人,这里附近有茗山吗?白岩人想,要是承认就要供应酒菜饭,村里很穷,招待不起,还是不承认为好,于是答道,这里附近只有隐潭,没有茗山。御史听后就把金匾送到了雪窦寺的隐潭,然后回去复旨。皇帝听后,忖忖不对,下令再去送过。御史第二次来到白岩打听,白岩人还是这样回答。御史找不到茗山,只得又把金匾送到了隐潭,弄得隐潭菩萨也莫名其妙,但既然送来了,还是接受。这一来,隐潭就有了两道金匾。茗山老龙知道此事后,怒火冲天,怨恨白岩人太没良心,一气之下变成一只三脚老虎扑下山来,专拖姓白的人吃。有个聪明的老妇女,眼看老虎就要吃到自己,便大声说道:老虎啊老虎,你来拖吃姓白的人,但是我不姓白而是姓徐,你总不该吃我吧。说也奇怪,老虎一听,果然放了她。村里人知道后,马上都把白姓改为徐姓,才免遭虎口之灾。后经世代相传,白岩村的白家人都姓徐了。

沉香菩萨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位老者来塔下村卖凉帽。住下后,这位老者见该地久旱无雨且瘟疫蔓延,就对村民说:你们要天下雨并消除瘟疫,可到余姚、上虞交界处,九潭山的第三潭去请黑老龙。村民们半信半疑,但还是组织了近百人,请了道士,抬着圣樽,带着干粮,敲锣打鼓前去。经过数天的奔波,终于找到了黑龙潭。黑龙潭一连九潭,流水潺潺,清澈透底,潭上有一高约十六米的瀑布,飞流直泻,水雾迷漫,寒气逼人,好像有进入水乡龙宫一样。他们到第三潭摆起香案,道士念了许久请龙王金身上樽的咒语,但毫无效果。结果全体请龙者只得四处寻找活着的动物,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一块地方连一只活的动物也没有,只有潭边沉着一段墨黑的树段,看看时候不早村民们都焦急万分,无奈之下,最后决定把这一树段当作龙王金身放入圣樽。说也奇怪,那段树木一放进圣樽,便见乌云密布,雷声大作,请龙队伍走到那里,雨就跟到那里,回村后雨水落通,村民就把那段树放在下二房的天井内,之后瘟疫也逐渐销声灭迹。第二年,卖帽老者又来到塔下,村民问为何请不来龙王金身,老者指着地上的树段说:这段沉香木就是黑龙王金身,他原是黑乌梢蛇修炼而成。并说他要在下二房内闭门三天雕龙王菩萨,这期间不要惊动他。三天后村民打开房门,只见房内放着一樽两手成合捧状,头戴束发金冠,身高约75厘米的漆黑的龙王坐像,雕下的余木捏成了一把宝剑,旁边还放着一本医签,而老者已不知去向。村民们始知卖帽老者乃神仙下凡,纷纷朝天跪拜。这日正好是农历六月初三,村民就把这日定为菩萨生日,并称之为沉香菩萨,还把下二房修建成了沉香菩萨的庙宇。此后,里到沙溪,外到肖王庙,求运气的,求医看病的络绎不绝。据说菩萨医病时,求得上上签的能医好,求得下下签就医不好,屡试屡灵,灵验无比,所以香火不断。消息传开,有个十分自私的人偷了宝剑,说生小孩时能保平安。待他把宝剑拿入红房(生小孩的房间)后,剑即消失。后来又有人偷走了菩萨,于时村民就请神汉讲筒(神汉代神讲话),说是在某户人家的稻桶内。村民果真在所言之处找到了这尊菩萨,此后就有更多人前来朝拜。为了防止再被偷去,村民用别的木头又雕了一尊相同的座像,坐位分成内外两层,内隔层为真沉香菩萨。曹苗阳是从其父曹尚福(现年11岁,已去世)口述中记忆下来,而曹云庆是从曹朋年(现年85岁)处听来,两人合起来,完成上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的讲述。除此之外,讲述者还能讲述《重塑沉香菩萨的传说》、《塔下村的传说》、《沉香菩萨庙会》、《三块岩的传说》等民间故事和传说。大雾山天池龙潭的传说位于奉化、嵊州、新昌三县交界的大雾山上,有一高山盆地,盆地内有一个长约50米,宽约40米,终年不干的高山湖。据传,古时候湖中有龙王作怪,每当山上大雾弥漫时,令河及华堂一带就要流烟灶(大水灾)。百姓为消除水害,请来竺姓法师禁潭。法师赶着一群猪,朝龙潭走去,半路上向一个正在田中耕作的农夫问路,农夫见猪可爱,就向法师讨猪,法师就赶一只猪到他的田里。片刻后,这只猪就变成一块猪形石头,令农夫惊奇不已。竺法师行至令河村时碰到了徒弟,问徒弟在干啥事。徒弟说在大雾山禁龙潭,法师又问徒弟怎么个禁法,徒弟回答说:我在潭中铺了七爿簟(故后来此湖为绵软的沼泽湖)又打了七个杨柳树桩。师父知道,徒弟此法已禁住了潭中龙王,自己不必再去。于是就把余下的猪全部赶到山上。顷刻间,这些猪就全部变成了神态各异重重叠叠的石头,并留着许多空洞,遍布全山。自此之后,令河、华堂一带的水害都解除了。而竺法师放猪的地方就是现在称为石火冲的石山。

蒋介石传说二则

蒋介石让道妙高台。海拔70余米的雪窦山之腰,竹木蔽日,气候凉爽,蒋介石在192年建造别墅一幢,自题门额妙高台,夏季回乡时,常到此处小住。后因张学良将军之故,名扬中外。当时妙高台的饮用水,是靠人工从山下清锁桥下的溪坑里挑上去的,(清锁桥下的溪水即千丈岩上的瀑布水)挑水途径是一条五六百公尺、一直上坡的石阶路。1931年夏日的一天早晨,吴文通(西坑人)赶早挑上了三担水。等到挑第四担水时,已是红日高照,挑至下雪亭旁,他把二只水桶横放在石阶上,又把扁担搁在水桶挡上,准备歇歇脚,透透气。不料,来了五个当兵的,手里拿着枪,叫他快让路。这时,从后面上来一人喝住了当兵的:勿要重担让轻担嘛。说着从旁边的泥路(土话叫牛羊路)上走了过去。等吴文能把水挑上妙高台,才知道刚才说话的就是蒋总统(蒋介石)。蒋介石得知妙高台的水来之不易,特别提醒侍从人员不要浪费水,洗脸可以三人拼盆。另外,他还让人在建筑物的屋瓦沿下面装好水帘,又在地上造了一个水堰,说是下雨天落把天水放到水堰里集结起来还可用。至今,这个水堰依旧还在。蒋介石参拜的龙王石仓山地处四明山麓,位于奉化市溪口镇东山村正北方约公里处。山上有一岩洞,洞里有一股清泉向外流出,清凉无比,不管天干地旱,长流不息。据说,此洞是石仓神龙居住之地。因龙神能保一方平安,当地乡民就在此洞附近建了一所石仓龙王庙。1948年农历正月十四(元宵节,当地风俗),蒋介石由蒋经国、白崇禧等人陪同,经玄坛,过大送头,翻山越岭前往石仓山龙王庙(蒋介石、白崇禧坐轿)。下轿后点香燃烛虔诚参拜。拜毕,由蒋经国、白崇禧护着走到庙外一岩洞坐下,并用洞中的泉水洗了一把脸,同时还饮了几口泉水。回到庙内,蒋介石站在殿下遥望四周,只见群山环抱,株林挺秀,芳草向荣,野鸟盘旋,顿感心情大悦,连说好地方好风景啊!大有恋恋不舍之感。因为这时他的心里比谁都清楚,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来石仓了。为此,他的心情又显得沉重起来。蒋经国知道父亲的心情,就说:父亲,我们回去吧。于是一行人从原路下了山。下山时,路过大送头,蒋介石想起此地有一个远房的姑丈,便叫在此暂息,顺便看望一下老姑丈。当时就有徐发信、徐奕顺等接进,在老屋敞堂间横排两张八仙桌,一边上茶,一边叫几个妇女把留着做种的番薯烤起来。同时还叫准备一些其他点心。正在喝茶时,徐发信想起村里的王张大与徐娣刚结婚,便叫新娘子给蒋介石敬茶,新娘子敬茶后蒋介石赏了些茶钱。一会儿,番薯烤熟了,就搬上一大盘,番薯放在中间,另外是一盘内糕,一盘炒花生,请蒋介石上坐。当时蒋介石与白崇禧坐在上面,蒋经国坐在左边,经国儿子在下边。当蒋介石吃到番薯时,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蒋军节节败退,蒋介石心烦意乱,到处求神拜佛,讨彩头,这次在无意中能吃到番薯,他感到这个彩头很好,因为番薯是能的意思,遂叫人在盛花生的盘子里放了些赏钱(约200个谷钱)。后在蒋经国催促下,一行人从原路返回溪口。为什么蒋介石在离开大陆之前还要翻山越岭到石仓山拜龙王呢?各种传说很多,有的说蒋介石曾经梦游石仓山,也有说石仓山神龙曾挑水助蒋等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蒋介石很信佛,为此,他每到一处寺院都要燃香点烛,虔诚参拜,求菩萨保佑。这次来溪口,听当地乡民传说,石仓山龙王很灵,有求必应,便特地上石仓山虔诚参拜,祈求早返大陆,重登宝座。谁知这次神灵不佑,番薯不,一去竟成永诀。

江浪桥的传说

溪口新建乌石弄有一座江浪山,山脚下有一座一步可跨过的小桥,叫江浪桥。说起江浪桥,当地还流传着王尚书造桥救灾民的故事。成化八年,王尚书(奉化大堰柏坑人)回家省亲,路过乌石弄江浪山脚,只见这一带田地荒芜,屋无炊烟,觉得十分奇怪。再说江浪山下住着一个老头,头发已经雪白,这天正好同小孙女一起在茅亭前晒太阳,看见王尚书一班人马到来,吓得连忙跪倒,低头便拜。王尚书命下人住轿,自己下轿走近老头,一边安慰老人家不要害怕,一边打听这一带情况。原来,这一带蝗虫成灾已三年了,每亩地里只能收二三十斤稻谷,老百姓饿死的饿死,没有饿死的大部分都到外地寻找活路去了。王尚书回到京城,一心想救家乡百姓,又怕皇上不肯放粮救济,想了好几天,才想出一个办法。第二天上朝时,王尚书向皇上奏本道:新建乌石弄地方,江面宽阔,是南北交通要道,但一直靠摆渡过江,非常不便。当地百姓深知当今皇上皇恩浩荡、爱民如子,故而要求免除皇粮三年,以便用来建造江浪大桥。皇上被王尚书一捧,不觉龙颜大悦,欣然同意免粮三年建大桥。接着,王尚书向皇上保荐同朝为官的棠云人江御史来负责造桥,皇帝准奏。江御史按照同王尚书商量的办法,用少量的钱粮在江浪山脚的一条水沟上造了一座只有蓑衣大的一步可跨过的江浪桥,余下的大部分钱粮救济了灾民,使家乡的灾民渡过了荒年。再讲朝中有个奸臣杨尚书,为了排挤王尚书,向皇上奏本道:王尚书以兴建大桥为名,行私吞皇粮之实,实有欺君之罪,请皇上明察。皇帝听了将信将疑,就派了一名心腹太监到江浪桥工地去察看。太监在王尚书的陪同下,乘船到了鄞奉交界的三江口地方,只见那里江面宽阔,波浪汹涌,王尚书暗地里吩咐船老大顺着潮水涨落而把船开进开出,又派人把早已收集来的破草鞋在江口桥上倒入江里,使其顺水冲下去,又在过船地段丢下许多弃破锄头,烂铁耙。太监见船航行了四天四夜仍未到达,就问王尚书,此处离江浪桥还有多远,王尚书一边请太监喝酒,一边作答:这里是剡江的江口,再行二十天左右才可到达江浪桥的施工场地,那里江面还要宽阔,工程之大,您老人家到时一看便知。太监心想,这里的江面也已经够大了,前面肯定还要大,再讲近日来经常看到被水冲下来的大量破草鞋,丢弃的破锄头,烂铁耙,工程肯定很大。便对王尚书讲我在这一带已查看了四五天,江面果然宽阔,兴建介大的桥,动用三年皇粮也不算多,还是回京复旨吧。就这样,王尚书为当地百姓骗来了三年皇粮,而江浪桥上面却刻下了成化八年等字样。

毛玉佩的传说

毛玉佩,字孟迁,号石台。奉化岩头人,出生于清嘉庆年间。他的父、叔、弟都是文武举人。他就住在父子兄弟叔侄登科闾门里。幼好读书,酷爱书法,常取古人书帖临摹,喜作七尺擘窠大字,艺冠两浙并著有《学书略则》。早年,玉佩先生客居苏州。某日,有家中药房开张,一个秀才正提笔在墙上写一个特大的字,刚把中字的方框写好,自觉一竖是关键,便停下来琢磨如何下笔。这时,站在旁边的玉佩先生开言了:中者心也、气也、心有气则活,这一竖是灵魂,能写好一竖,中字就活了……”秀才侧目一看,原来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便带着蔑视的口气说:你也知道呀?看你这样儿行吗?玉佩先生谦量地说:我略会一点。秀才羞辱他,把笔一掷:那你来写吧!玉佩先生毫不示弱,漫不经心地说:让我试试也行。他手里拿有一把刚从市场上买来的芦花扫帚。在墨水缸里饱沾墨汁,抓起扫帚对准字上方,一戳一顿,猛地一落,又忽地往上一回笔,就把中字写活了,围观的人无不拍手赞绝。从此,玉佩先生声名鹊起。附近喜爱书法的人或求书、或请教,络绎不绝,玉佩先生总是有求必应。奉化萧王庙大门左右两墙的龙、虎两字也是玉佩先生真迹。相传有人嫌字一竖(草体字)太长,刷去了一截,结果失去了虎的威力与龙字不相称,造成庙的东南坍塌了一角,足见玉佩先生的书法功力。有一年,邻乡响岩庙开光,大书法家汪世昌用竹壳紧捆,一头拷软后浸醮墨汁当笔写字,近看粗糙,远看则见神见骨,挺拔有力,人人赞誉。毛玉佩闻声,穿上草鞋,带上雨伞也奔去欣赏,他站在庙门前的广场上被书写惊呆了,大声赞叹好,好。退后几步后,那字体更见神采,玉佩先生一边后退一边喊好,最后竟手舞足蹈起来,兴奋得忘记广场有崖,一脚失控,跌下了二三丈深的高勘,死于非命。时年七十三岁,墓葬岩头杨家田斧头山。后来,响岩庙门口有人题词:密岩汪世昌笔,岩头毛玉佩跌。

浦留堂寺院遗址的传说

据说在早清时期,从溪口剡源村的晚香岑小岙口上去,到前岙后面约公里的地方,有个叫浦留堂的地方,当时建有一座寺院,院内住有一群武功高强的恶和尚,横行乡间,每当村民结婚时,必须请两个当家和尚白吃喜酒,第一夜新娘还必须被他们奸污,百姓叫苦不绝,官府多次规劝无效。雍正皇帝知道此事后大怒,就派一位留用的明朝武官前来晚香岑,到时正值有一户人家在结婚,他假装过路人,进入看见酒席上桌坐有两个和尚正在喝酒。问起原因,户主惊慌不已,忙请他不要过问此事,经过路人再三要求,方才道出实情,并同意他坐在和尚同桌的下方,假意敬酒。数巡后,说时迟,那时快,过路人把两只筷子分别插入两和尚的鼻孔中,制服并打死了两个恶僧,户主连说不好,因为寺中还有二十几个恶僧一定会来报复,而过路人却镇定自若,缓步走到寺院时,只见火光冲天,寺院顷刻全毁,那余下的二十几个恶僧也早已被从新昌过来的另一批高手除去,消除了恶僧患害,该寺基现为一片竹林,但旧基现在还可辨认。

三石村赵氏发族的传说

三石村有一个自然村叫赵家。古时候称为上宅,住着姓赵的人家。在村东与上宅村相依的是一座寺院。也不知什么时候,寺院里来了一位主事方丈,这位方丈知识渊博,特别精通阴阳八卦。他来了后,寺里的佛事也多起来了。有一天,方丈坐在自己的禅座里掐指一算,如果能使姓赵的所有人家在今年第一个甲子日里不用火,不出烟,那么整个赵氏会断绝子孙,而寺院则会更加兴旺起来。方丈和尚是个利欲熏心的卑鄙小人,总希望寺院能在自己的主持下兴旺发展,以至千古流芳。便定下了让赵家人断绝子孙的罪恶计策。他先吩咐管食膳的和尚准备好甲子日赵家所有人就餐的足够食物、点心、菜肴、茶水,然后派手下和尚到赵家挨家挨户去邀请,请他们在甲子日那天全家老小到寺院就餐、喝茶、吃点心,不必在家里另动烟火,以表示佛祖的大慈大悲。赵家人被蒙在鼓里,还认为方丈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就从和尚邀请上宅人在甲子日到寺院就餐开始,上宅赵氏的族长坐卧不安了,他表面上不声不响,但内心里却在思考着上宅的男女老少到寺院就餐的凶吉因果,但想来想去就是想不出答案来,也只好听天由命。甲子日清早,寺院里除了方丈和安排膳食的和尚外,其余众僧都到上宅挨家挨户邀宾客一样,把上宅的赵姓男女老少请到寺院,方丈还彬彬有礼的客套问候。在吃早膳时发现,上宅人只缺赵氏族长一人未到,方丈问其媳妇,媳妇回答阿公年纪大,起不了床,等会儿会来。方丈这才舒了一口气。但等到日上三竿,还不见赵氏族长到来,方丈心里有些着急了,请族长媳妇回家看个究竟。族长媳妇回到家里,看到阿公还睡在床上,就请阿公起床到寺院吃饭。睡在床上的阿公说:我肚子也不饿,吃不下饭,你先给我烧壶茶,我起来喝过茶后再去吃午饭好了。媳妇按阿公的嘱咐,生火烧茶。火一生着,烟就上升,随着柴火一旺,上升的烟也越来越多。就在这时,寺里用过早膳的和尚,有的呕吐,有的肚痛,有的泻肚,上宅人看到这种状况,纷纷离开寺院,回到家里,更不会去吃午膳了。中午,上宅人家户户启灶烧火,缕缕青烟升上了天空。方丈见计划已破,只好安慰一番下属,等到半夜,独自一人离开寺院,不知去向。第二天,寺院里接连死了几个和尚,吓得其他和尚再也不敢留在此寺。从此,就留下了一座空寺院。上宅赵氏从此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发展,由于人丁增多,又是赵姓,就称赵家。而寺院呢?因年久失修无人料理而倒塌。直到现在,赵家也没有在这块废墟上建造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