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洋论坛▏海底光缆检测技术综述

 伊伊爸 2022-04-12

海底通讯电缆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铺设在海底用来实现国家之间的电信传输。首批海底通讯电缆提供电报通讯,后来开始引入电话通讯和互联网通讯,而现代的光缆还使用了光纤技术,因此被称为海底光缆。自从1985年海底光缆诞生以来,海底光缆建设遍布全世界。目前海底光缆系统已成为国际跨海、洲际通讯的主要方式,也是岛屿和大陆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海底光缆载量大、可靠性高、传输质量高,在军事和民用通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国际通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自其诞生之日起,海底通信就面临着各种威胁和挑战,海底光缆系统经常遭受渔网、鱼钩、铁锚等钩抓,发生弯曲、变形甚至断裂,导致海底光缆系统通讯阻塞,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海底光缆的修复难度甚至高于铺设的过程。浅海区域还可借助人工来完成检测及简单修复,要从深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海床上找到直径不到10cm的损坏光缆,就如同大海捞针。目前,对海底光缆进行断点定位和维修仍是非常困难的技术问题。

一、海底光缆检测技术研究背景

⒈海底光缆损坏原因及损坏情况

⑴海底光缆损坏原因

造成海底光缆损坏的因素可分为2类:一类是人为因素,诸如渔业活动、船只抛锚等;另一类是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和海啸等。人类活动是海底光缆损坏的主要因素,据有关统计,海洋水产养殖及渔业活动、船舶抛锚(见图1)、海洋工程等因素造成的光缆损坏占全部光缆损坏的95%左右。

图片

图1 人类活动对海底光缆造成的破坏示意图

近年来,随着海洋的深度开发,海上活动愈加频繁,人类活动对海底光缆安全运营的威胁越来越大,尤其是被船锚破坏的频率越来越高。2009年12月,舟山定海澳头水道的海底光缆断裂;2010年7月,烟台长岛海底光缆断裂。由于地震造成的光缆、电缆破坏居于次要地位,但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纽芬兰地震和我国南海地震均对海底光缆造成毁灭性破坏,如:2006年台湾地区发生的强震造成了多条国际海底光缆受损、甚至中断;2011年日本地区发生的强震,也导致海底光缆的通讯中断。地震影响海底光缆的主要因素为崩塌、滑坡、错位。从印度洋地震破坏来看,强烈的地面运动和海啸对敷设与海床的海底光缆影响很小,但海啸严重影响海底光缆的登陆段。

⑵海底光缆损坏情况分析

通常情况下,抛锚能够破坏海底光缆的绝缘层、电导体、光纤,甚至完全切断海底光缆,进而引起绝缘失效、电路损坏、光纤失效甚至光缆断裂。根据1995年11月至2002年1月间由抛锚导致48次海底光缆损坏统计:绝缘失效和电路损坏26起,占比54%;光纤损坏14起,占比29%;海缆断裂8起,占比17%。与此同时,1994年4月至2006年3月发生在东海的抛锚损缆数据,同样支持上述结论。总体来说,绝缘失效和电路损坏占主导,占到光缆损坏的66%,光纤损坏占27%,海缆断裂占7%。统计结果表明,抛锚主要导致海缆绝缘失效、电路损坏和光纤损坏。

⒉海底光缆的维修

首先,对损坏的海底光缆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可初步确定海底光缆的状态和大致损坏位置,制定维修方案;其次,打捞海底光缆,根据打捞方案,使用海缆敷设船在靠近断点附近打捞回收海底光缆,处理断点两端,系上标记;随后,清扫维修段海底路由,找到合适维修和掩埋布设路由。完成上述操作后,海底光缆重新接通;打捞出水的海底光缆被连接起来,并做好绝缘处理;测试正常后,完成第一次接通。随后,维修段运至预期埋设点,转运至埋设机准备埋设;接着,进行第二次接通测试;最后,使用水下机器人对海底光缆断点两端进行测试;测试正常后,两端托起光缆,敷设船进行敷设施工,完成光缆维修。

在整个维修过程中,测量断点位置并精确定位断点位置是一个关键技术。定位断点包括测试断点距离近岸距离和准确定位断点位置2个方面。

⒊确认海底光缆断点位置

在岸上确定光缆断点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光时域反射计测试法、电压测试法、电容测试法、音频测试法、在线监测法等。光时域反射计测试法,利用瑞利散射原理,根据测试数据,可判断出断点距离,并与原始记录进行比较,可在海图

上大致确定断点的经纬度。方便的做法是将断点坐标标注在海底光缆施工图上,同时标注相应的打捞区域,确定打捞位置、打捞路径及其他打捞标志。但是,由于裸露段光缆被海水冲刷,相对施工位置有较大偏移,导致通过比对断点距离和施工图纸准确确定断点位置的可能性很小。

⒋海底光缆检测方法

近年来,随着声呐技术的发展,声呐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海底光缆维修手段。使用声呐,可探测海底光缆在海床的裸露段,测量掩埋深度,确定光缆位置,检测光缆在海床状态,调查布设区海床地形地貌等,如图2所示。

图片

图2 声呐工作原理和海底光缆检测示意图

与此同时,海底光缆水下机器人巡检、维修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潜水员和作业船进行海底光缆检测、打捞的方法,逐渐被水下机器人作业取代。由于在工作深度、探测范围、连续工作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水下机器人探测技术突破了深度、潜水员工作时间和环境要求、作业船低效率拖曳等瓶颈,在深水区海底光缆检测、维护方面已完全取代潜水员和船只拖曳作业模式。

⑴海底光缆水下机器人检测技术

水下机器人用于海底光缆巡检时,首先使用AUV对海缆布设区域进行扫测,找到光缆断点位置。然后使用ROV辅助打捞作业,吹除泥沙暴露光缆,使用机械手剪断光缆,抓取光缆带到海面。与此同时,水下机器人将无线信号收发器放置光缆断点位置,以便后续维修时连接使用。通过信号收发器提供的位置,将光缆另一端打捞出水。在工作母船上,用相应装置连接光缆两端,使用近端登陆站信号进行检测,确定光缆故障端。切除故障部分,进行重新接通,进行信号测试,通讯正常后,按程序进行水下重新布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水下机器人技术解决了我国海底光缆打捞的重大难题,即工作深度的限制、定位精度和检测效率问题。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巡检作业要求设计不同工作深度的AUV。机器人技术代替人工作业,可避免潜水员生命危险,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缆线跟踪技术,探测传感器可获取更多稳定的探测效果,取得更高质量的数据。AUV可在广阔范围内,以极高的效率、极低的花费,实现管线目标的连续跟踪探测。因此,水下机器人在海底光缆检测、维修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⑵海底光缆无人艇检测技术

除了使用水下机器人进行海底光缆巡检外,无人艇在水下管线自动检测方面也展现出极大潜能。无人艇是集成多传感器的智能化设备,通过传感器获取海底管线状态,自动、经济地完成管线检测。其体积小、质量小、吃水浅,且无需人员随艇作业,非常适合执行浅水区域(如海岛礁周边、滩涂区、潮间带等)海底光缆检测任务。

2019年,装载多波束测深仪的M40型无人艇完成了海底石油管线检测,发现总长超过1000m的7处暴露段。2019年9月,XOCEAN使用XO-450型和MBES型管线检测无人艇在英格兰东海岸和德国沿岸开展了管线检测。2019年3月,搭载侧扫声呐的TC40型无人艇用于长江流域排污管道检测。

二、海底光缆无人自动检测

发展现状

⒈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海底光缆无人检测机器人正快速发展,技术已较为成熟。成立于1936年的法国ECA公司,已供货军用和民工水下潜艇。早在1980年,公司设计了第一代无人水下自动无人艇(ALISTAR 3000AUV),用于海底管线检测。随后又发展出A18TD和A18D型产品。工作深度覆盖20~3000m,连续工作时间可达12h,巡航速度3kn。能够携带多种传感器,如侧扫声呐、多波束测量装置、浅地层剖面仪及其他便携型传感器。

A18TD工作水深20~3000m,相对第一代产品,续航能力提高一倍,达到24h,巡航速度3kn,右舷可搭载右视合成孔径声呐、多波束测量设备、摄像机;左侧可搭载左视合成孔径声呐、浊度计、荧光计、甲烷传感器等。A18D工作水深5~3000m,3kn航速下可续航24h,可搭载侧扫声呐、多波束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前视声呐、温盐深剖面仪及其它海洋环境测量传感器。

挪威CC公司研制的HUGIN管线检测AUV可搭载多波束声呐(KongsbergEM2040)、侧扫声呐(EdgeTech120/410kHz)、浅地层剖面仪(EdgeTech1~6kHz)、高分辨率水下相机、温盐深剖面仪等设备。除了传统传感器,德国Ilmenau大学研制的AUV还可搭载磁场探测阵列。

休斯顿机械电子公司称其研制的Aquanaut水下机器人是世界首款双模机器人,具有水下变形重组能力。通常来讲,传统的水下无人航行器可分为2类:一类是鱼雷型自航航行器,另一类是用于业务化测量侦察的滑翔型航行器。Aquanaut机器人兼具两者优势,在执行长航程任务时,是一个鱼雷型机器人,具有长距离探测海底管线的能力,使用锂电池时其续航能力可超过200km。

⒉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一些研究所涉足AUV自动监测海底管线研究领域。大部分研究仅依靠单一传感器,如水下相机、低照度相机、前视声呐等,在水池开展实验,还不具备独立探测海底管线的技术。海底光缆自动检测,在国内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蓝鲸”海缆检测机器人已初具能力,实现了精确导航、实时观测、智能航行、灵活自适应跟踪等功能。在此基础上,“蓝鲸”可进一步升级,加装高精度设备,提高海缆检测精度,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检测目标定制针对性设备,实现机器人的多功能扩展。

浙江启明电力集团公司研制的“启明”海底光缆维修机器人,能够准确快速定位光缆断点,大大缩短搜寻时间。能够安全、高效完成附属设施的打捞,并在修理完毕后进行布设。此外,该AUV还可搭载更多设备,完成多种水下作业。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KC-ROV水下机器人,可加载声呐探测设备,实现大范围、长距离探测,最大作业深度300m,最远探测距离120m。中科院研制的“远征2号”水下机器人,搭载了高低频合成孔径声呐,能够同时工作在高低频段,比其他声呐技术更适合海底管线探测。低频具有一定穿透能力,能够探测掩埋管线目标,探测掩埋深度可达2m,具有较强的探测效能,探测效果如图3所示。

图片

图3 无人潜航器检测掩埋光缆目标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海底光缆屡遭破坏,导致海底光缆系统通讯阻塞,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维护损坏的海底光缆,首先需要快速准确地定位光缆损坏段,断点的快速检测和精确定位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水下无人技术的发展,为海底光缆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多平台多传感器的搭配使用,可逐步实现光缆断点的三维检测和精确定位。

在无人艇加装高、低频合成孔径声呐、多波束声呐及其它长距离探测设备,可实现海底以上200m内的快速大范围探测,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获取海底光缆的位置信息,引导AUV设备进行抵近探测。AUV设备上搭载的探测设备,如磁探阵列、高分辨率水下相机、激光扫描仪等,探测精度较高,但探测范围有限。在领受任务后,AUV航行到相关区域,在固定高度(如距底5m)进一步获取目标的精确位置、尺寸、磁特征、损坏状况等信息。因此,使用水下无人装备开展海底缆线的智能化自动检测,实现海底缆线的高效探测、准确识别,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方向之一。

1

END

1

【作者简介】/汤钟 邵浩 张斌,分别均来自91039部队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第一作者汤钟,1980年出生,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底目标探测技术研究;文章来自《数字海洋与水下攻防》(2020年第6期),参考文献略,用于学习与交流,版权归作者及出版社共同拥有,转载也请备注由“溪流之海洋人生”微信公众平台编辑与整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