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周建新讲述“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

 天和图书馆21tc 2022-04-12

2020-07-21 09:32

2020年7月6日下午,大芬美术馆“艺术大讲堂”首次以展厅现场+网络直播的形式与观众们见面。此次讲座邀请到著名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周建新教授讲述“从遗产到产业:客家文化的守正创新”。

主讲人:周建新教授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客家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张可,大芬美术馆副馆长

作为入选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客家·印象——大芬美术馆典藏客家题材美术精品展 ”的配套学术活动,讲座围绕客家文化到底应该如何传承,又在新的时代应该如何引领、创新发展这条主线,分以下三个版块展开:

#1

客家族群和文化的特征属性

周建新教授首先解释了客家人是汉族的重要支系,不是少数民族。因其分布广泛,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呈现集居状态,所以客家人在空间维度上的特征是“大分散,大聚居”。客家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客家话,它是中国的汉方言里唯一被外国国家——南美洲的苏里南共和国作为法定语言,由此可见客家方言的重要地位。客家人在近代革命历史上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太平天国里的战斗序列“客家女营”、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廖仲恺到苏维埃革命中赣南、闽西、中央苏区等地的投身者们,他们均为客家人。周建新教授引用余秋雨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作为结语:“中华文化中最具有行动力的用自己的脚步表现自己文化选择的就是客家文化,客家人的远行代表文化的远行,也有诗意的浪漫主义色彩。”

历史上的客家名人,大家认识吗?

#2

遗产保护:客家文化传承之道

周建新教授基于数据对全国范围内客家文化的遗产保护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梳理,总结出三方面的成效:第一,当地的客家地区政府作为一种主导性的从上至下采取社会运动的形式对客家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整体保护;第二,国家、省、市、县这四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保护名录的体系已经建立;第三,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不能随便破坏的观念得到了普遍认可。同时,提出了存在问题:“行政包办”导致客家遗产保护民众主体地位的丧失;传承过程“有客无主”,客家非遗传承人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现有的保护模式已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遗产保护模式单一、固化。

#3

产业发展:客家文化创新之路

谈及客家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周建新教授提出应该走产业化路径的观点。周教授放眼全国,以“客天下”特色小镇、深圳甘坑客家小镇、四川洛带古镇等客家文化产业的产品、品牌案例为例,说明了客家文化产业是基于文化资源和族群认同之上的区域性文化产业 + 族群性文化产业。

洛带古镇

最后周教授总结道:“客家文化产业是客家人一个重要的文化战略,主要的核心在于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软实力的魅力,因为文化最高的境界是传递一种价值观,最终实现我们对自身群体和文化的认同。

讲座结束后,有观众好奇周教授对外来的深圳人是“新客家人”这一说法的看法,“仅凭迁徙这一特点来称呼深圳外来人是新客家人,学术上是不严谨的。如果社会上大家愿意这样被称呼,则是我们客家人、客家研究者或者对客家文化非常热爱的人的一件幸事。”周建新作为著名的客家文化研究学者,深入浅出的为观众们展现了客家文化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观众互动提问

客家题材一直是大芬美术馆致力探索的学术方向,此前,大芬美术馆曾主办“山海相融·全国名家绘客家美术作品展”、“岁月如歌——第二届客家风情油画作品展”、“客家风情油画作品展”等展览。此次讲座多视角再探客家文化,为客家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学术建议。相信对艺术家创作客家题材乃至本土文化的作品有所启发与帮助。

来源:大芬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