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一口痰,少一口气!清代名医金子久的医案,教你治早晨痰多

 饮膳道人 2022-04-12

今天跟大家讲讲故事、聊聊中医,一起感受下中医的魅力。这是清代名医金子久的一则故事。

金子久生于1870年,卒于1921年,属于清末民初的人,历史记载,其家族自南宋开始世代行医,而金子久幼承家学。有一回,金子久遇上一个患者:每天早晨起来,必然要剧烈地咳嗽,而且会吐大量的痰,一开始是粘稠的,后来就变稀薄了。与此同时,此人每天如厕多次,而且大便还比较稀薄,烂泥一样,中医管它叫做“便溏”。如果说这些情况是偶尔出现还可以。但日子久了,谁都受不了。于是,就找金子久来看。

金子久仔细观察,发现患者舌苔黄腻,脉象濡滑而细,心里头就有主意了。他写了,写下一张方子:茯苓、白术、姜半夏、冬瓜子、扁豆衣、橘红、瓦楞子、杏仁、川贝、甘草、竹茹、薏苡仁。

结果,用药三剂以后,患者的咳嗽、多痰、便溏现象有了很大改善。为什么会有如此神效呢?

我们还是从舌脉说起:患者的脉象是濡脉,偏细,偏滑,这是体内有痰湿的表现。因为濡脉和滑脉,都主痰湿。所谓濡脉,指的是搭上去以后,可以轻松感知,但是偏细软,好像柳絮浮在水面上,轻取即得,重按不显。你按下去,就摸不到了。这个往往主湿,是湿邪困阻脉道所致。古人讲“濡为中湿”,就是这个道理。而脉滑,指的是如盘走珠,脉道滑利,这个也是痰湿积存于脉道所致,就好像一层油粘在锅底,你手摸上去,很滑,这是一个道理。

再看舌头,舌红苔黄,主热,苔腻,主湿。从舌象看,就是有湿热。舌诊脉诊二者综合起来看,无疑就是痰湿蕴积,日久化热,进而导致患者早晨起来咳嗽。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湿出来以后,它到肺里头存着。又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所以脾土作为母脏,它有病了,会传给子脏,因此脾湿会天然地传给肺。这就是中医五脏病变发展的规律。

既然这样,一个人经过这一宿的时间,生了多少痰湿?又有多少痰湿存在肺部?那结果,一定是阻滞肺气的运行。于是,早晨起来的时候咳嗽、多痰。而且这个痰,量还挺大的。患者需要把肺里的痰都排出来,肺气才能运行开来。从这个角度说,多一口痰,就少喘一口气。少了一口痰,才能多呼吸一口气,我们的肺才会宣降有常。

当然了,这是痰湿往上走,来到肺里的体现。同时,痰湿还容易往下走,来到肠子里。这就是所谓痰湿下注于肠。肠道有痰湿,大便一定不规律。体现出来,就是便溏。

因此这个病人,根源就在于痰湿。而从方子来看,金子久正是抓住了根本原因:茯苓健脾利湿;白术健脾燥湿;姜半夏燥湿健脾降逆;冬瓜子利水除湿;扁豆衣健脾除湿;橘红行气化湿;瓦楞子更是善于软坚化痰,化解顽痰;薏苡仁和竹茹,更可以清利湿热。在这个基础上,再用川贝和杏仁来化痰止咳。

金子久的这张医案,就刊载于《金子久医案》里头。您要是感兴趣,不妨自己查阅一下,感受一下。此医案正是“多一口痰,少一口气”的完美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