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归至郢中》:家是心灵的港湾

 墙头草说 2022-04-12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孟浩然科举失利,于次年离开长安,漫游吴越,泛舟太湖,到江南的名山古刹游玩,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返回故乡,当他回到故乡之后,写下了《归至郢中》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远游经海峤,返棹归山阿。

日夕见乔木,乡关在伐柯。

愁随江路尽,喜入郢门多。

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

“远游经海峤,返棹归山阿”,我经过海边的高山到远方游历;如今又一次乘船返回家乡。诗人开篇言“归”,照应题目。诗人科举失利后,从长安出发,过洛阳,一路南下,饱览了中原到江南的山河风光。当他到达江浙一带时,正值春末夏初之时,于是,诗人泛舟吴越,广交诗友。如今,他乘舟远去,溯江而上,将要返回家乡,他立在船头,再回首,那海边的山峦已变得隐隐约约。诗人离开了吴越大地,也告别了一段过往。

“日夕见乔木,乡关在伐柯”,在傍晚时分远远地望见高大的树木;故乡就在不远处。颔联承接首联中的“归”字,诗人乘船逆江而上,速度却没有因此受到阻滞,由此可见诗人的归心似箭。在一个傍晚,诗人站在船头,远远地望见几棵高大的树木,他欣喜不已,这是他所熟悉的大树啊。于是,诗人引用《诗经.伐柯》中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暗示家乡就在不远处,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欣喜之情。

“愁随江路尽,喜入郢门多”,我的乡愁随着航程的结束而消散;自从进入郢门之后内心备觉欣喜。在颈联中,诗人的笔触转入自己的内心。看到家乡的乔木,意味着这次航程即将结束,诗人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家乡的气息,在不知不觉中,郁积于心的乡愁也消散无踪了。当航程到了终点,诗人弃船登岸,踏上家乡的土地,在这一瞬间,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使诗人忘却了旅途的辛苦,科举的失利。

“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我向左右看着长着桑树的土地;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依旧像往常一般亲密。诗人与故乡一别,转眼五年过去了,当他又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时,感到熟悉又新奇。在这一刻,诗人的眼睛好像不够用了,他向四周望去,触目皆是生长着桑树的土地。当诗人与兄弟们见面时,发现兄弟之间的感情依旧像《诗经.頍弁》中的“岂伊异人,兄弟匪他”一样亲密,这使诗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为心灵找到了栖息之地。

在这首《归至郢中》中,诗人先回顾了自己的游历,他曾乘船经过海边的高山。接着,诗人写归乡的旅途,他乘船溯江而上,在傍晚时分抵达家乡。最后,诗人写返回家乡之后的感受,依旧是熟悉的土地,亲密的兄弟。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心情由惆怅转为欣喜,在家乡,他为心灵找到了栖息之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