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战时期,东德政府为什么要修建柏林墙?东德:不修墙,即投降

 黑龙江波涛 2022-04-12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德语: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修建该墙,目的就是阻止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文章图片1

东、西德的分裂

二战结束后,德国本土为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所占领。不过,这四个国家所占领的领土面积并非平均分配,美苏两国各占约11万平方公里,英国有近10万平方公里,而法国只有4万平方公里。

文章图片2

首都柏林同样被上述四国分别划区占领。

文章图片3

早在二战激战正酣,德军节节胜利的1941年,丘吉尔就对苏联驻英大使提出了战后将德国予以肢解的想法。

当时,英国本土时刻面临德军的入侵,纳粹的巴巴罗萨计划进展顺利,德军突入苏联腹地,大批苏军被歼灭。在这么被动的情况下丘吉尔为何已经踌躇满志呢?

其实只有一条——资源

希特勒占领欧洲后,德国及德占区(含意大利)的工业占世界工业比达到了30%,刚好与英、苏两国的工业占比持平,而那时的美国(工业占比38%)虽然还未参战,但是已在一年前开始向英国提供战争支援(美向苏提供物资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的1943年开始),从工业对比上同盟国事实上已经处于优势,何况美国参战是早晚的事。加上英国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扼守重要的贸易交通要道,以及重要的石油、橡胶等战争资源主要掌握在英国和苏联一方,还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丘吉尔因而有理由判断出同盟国从力量上将对德国形成碾压。

之后的莫斯科外长会议和德黑兰会议,英美苏三国再度针对这个议题进行了协商。不过在德国战败后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盟国内部最终放弃了肢解德国的想法,修正为“分区占领”政策,并谋求建立一个统一的能够接受盟国条件的德国政府。

苏美英法四大国军事统帅齐聚柏林: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朱可夫、塔斯西菲

文章图片4

然而,很快冷战爆发,苏联与美英法之间关于解决德国问题商讨了多次,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1949年5月,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而在柏林的美英法占领区(西柏林)则成为了在东德领土包围下的”飞地“

柏林墙的修建

东、西德双方无论从面积、人口还是经济相比,西德均占极大有优势。在历史上,德国的西部远比东部富裕,工业和大城市也主要集中在西部。

文章图片5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部的富裕自然引起人口自东向西流动。

德国投降后至两德建立前,有1200万--1500万德国人从东欧各国被驱逐,其中大部分返回了西德。在德国东部生活的德国人有80万人进入西部,这里面包括了大量的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艺术家、高级技工等等高素质人才。1949年两德分别建立后,这种人员流动的趋势依然未变,至柏林墙修建前有超过270万的东德人迁移到西德。令人忽视的是,同一时期也有一百万德国人从西部迁移到东部。

在这种情况下,1961年8月13日,东德开始修建柏林墙,目的就是阻止东德和西德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文章图片6

柏林墙共经历了四种形式:铁丝网 (1961年),加强的铁丝网 (1962–1965年),混凝土 (1965–1975年),75型边境围墙((1975–1989年)。

下图为一位西德军人让一位与父母走散的孩童跨越铁丝网柏林墙,士兵非常警戒的看着周围,撩起铁丝网让孩童过去。

文章图片7

铁丝网柏林墙即将封闭的一刻,一个参与建墙的东德士兵突然纵身一跃跳过铁丝网,投奔西柏林。这张照片于1962年获得新闻大奖,而这位士兵,后来在西德当了一辈子的工人。

文章图片8

柏林墙修建后至拆除,有136--245人因尝试翻越而被击毙,尽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有5043人在此期间成功越过了柏林墙。

四大国的态度

历史上,爆发过三次“柏林危机”,苏联的目的是逼迫西方盟国从西柏林撤军,放弃西柏林。美苏之间的对峙,差一点就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1953年美苏坦克在柏林对峙,那时候的苏军坦克还是T34-85。

文章图片9

最有名的是1961年美苏各10辆坦克在“查理检查站”隔街对峙,在美军视线之外的另一条街道苏军还埋伏了23辆坦克,而美军则在周围房顶布置了反坦克火箭筒以及临时从酒铺找来酒灌装制作的简易燃烧瓶。

苏军T-55坦克火炮口径100mm,如果开战,美军装备90mm火炮的M-48不是对手。

文章图片10

第三次“柏林危机”的结果催生了柏林墙。

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虽然对修建柏林墙一事心知肚明,但依然表现得“大吃一惊”。随后又承认,柏林墙确实可以阻止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渗透,也让德国的分裂成为了既定事实。

值得玩味的是,美、英、法三国虽大肆批评东德修建柏林墙是极为不人道的,却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加以阻止。

因为柏林墙的修建,既可以阻止东德人逃往西德,也可以帮助三国保住被东德包围的西柏林。双方就在这样一种对抗和默契中达成一致,实现了各自的目标。

文章图片11

不修墙,即投降

造成德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德国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基本上就在西部,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1936年德国西部在全国整个工业产值中占61%,原料和基础材料生产占66%,基础设施生产占61%。

围绕着矿产资源,德国在二战之前拥有鲁尔、萨尔、西里西亚三大工业区,其中鲁尔、萨尔分布在德国西部,西里西亚位于东部,德国战败后被割让给波兰,因而,东德的工业仅占原德国的18%。

二、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了下来。与西德相比,东德遭受的战争破坏严重得多,比如著名的德累斯顿大轰炸。

在二战时期,盟军对于西德的轰炸目标主要集中在了军事工业上,而英美空军,尤其是美军为了能够在战后拥有对抗苏联的力量,有意识的保护了一些企业。因此,鲁尔萨尔两大工业区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还是可以恢复生产。

三、根据“非工业化”方针,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1067号政策指令,规定要拆除德国所有军工厂以及用于赔偿的重工业工厂,规定拆除的清单涉及1600家企业及其设备。但是战后不久,美苏陷入对抗,这项政策不了了之。

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公开表示:“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

四、雅尔塔会议时,原则上确定了德国20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原则,其中苏联100亿,英美80亿,剩余20亿分给其他战胜国。

但是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将德国战争赔偿与划定波兰西部边界相捆绑,让苏联被迫接受“德国赔偿由每个占领国从自己的占领区征收”。为了安抚苏联,《波茨坦协定》额外追加苏联可以获得美英法控制区设备拆除部分的25%份额,其中的四成为白拿,六成需要苏联用粮食交换。

根据1945年12月巴黎会议的精神,共18个国家按比例瓜分了德国价值5.023亿美元的现货物资,其中美国1.24亿美元、英国1.06亿美元、法国8700万美元,剩余的1.843亿美元的物资则由其他15国瓜分。至于拆除工业设备抵扣战争赔款,英美几乎没什么动作。

1953年,西方各国同西德签订了《伦敦债务协议》。此协议明确指出:西德无需赔偿因为战争而造成的损失,只需支付战前遗留的债务问题和战后新生的债务。为了进一步突出对西德的支持,西方各国将原有的债务金额减半,从290亿马克降为145亿马克。

由于战争让苏联遭受了严重创伤,苏联实行的是在自己的占领区把“能拆走的都拆走”,苏联的拆除行为一直持续到1953年。被拆走的德国企业多达676家,再算上从美英控制区获得的拆卸权,总数达到1300余家。由于西里西亚被割让给波兰,加之苏联简单粗暴的拆卸,这让原本工业就不发达的东德更是雪上加霜。

五、二战后,美国实行了马歇尔计划,用以帮助恢复欧洲经济。联邦德国从1949年参加马歇尔计划,共计有130亿美元的资金以贷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于重建。

而同时期,东德与东欧各国以及苏联的重建,则严重缺乏资金支持。

文章图片12

六,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了西德和日本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以重大机遇。

1950年5月纽约外长会议决定,把禁止生产射击、砍杀和刺杀武器改为限制生产,取消对造船业的限制,钢产量不再受限制。

1954年制定“有关监督工业的决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西德工业生产的条件。以前禁止生产合成橡胶和合成燃料,限制生产轴承,现在只管制其生产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机床、铝、合成氨、氯生产的规定,不再对化学科研进行限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西德的工矿企业收获了大笔订单,仅造船业,就有油轮、货轮等各型船舶200万吨的新订单。1950年西德的钢产量为1210万吨,到了1953年就达到1350万吨。比较一下刚解放时我国仅有53万吨的年钢产量,可知新中国工业基础之薄弱。

大批的外贸订单迅速改变了西德的外贸。1950年外贸逆差为30亿美元,1951年为1亿美元,1952年则为顺差7亿美元。

七、人力资源的优势。

西德本来面积就比东德大,人口基数也大得多,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随着在东欧各国和东部德国领土返回的一千多万德国人的涌入,不仅为德国的再次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也为西德提供了大批青壮劳动力。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文章图片13

八、西德建立伊始,即被美国纳入西方经济体系,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方方面面均对西德打开大门。西德也因此得以在美国的支持下,推行市场经济政策,发展出口外向型经济。

得益于德国科技的积淀以及欧美的支持,以及德国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德国制造的高品质,西德的经济在1950年时即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此后的二十多年,经济依然维持高速发展,实现了再次崛起。

而这些,对于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东德是完全不可能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冷战期间对于红色国家一直在实行政治、军事上的对抗和资金、技术、经济上的封锁和绞杀。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民主德国建立后,虽然不具备西德那么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也迅速投入到战后重建。东德的经济发展是苏东各国中最好的,成为世界十大工业国,但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NO1西德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

东德政府将国民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社会福利建设,给予国民社会医保、养老福利、极高的奖助学金等等,在东德,物价便宜且稳定,人们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工作有保障,贫富差距小,生活压力小......

由于东德的住房价格便宜,甚至出现了白天在西德工作,晚上回到东德居住的人流。还有人在西德的黑市上,用极低的价格换取东德货币,回到东德进行消费。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东德的经济秩序,威胁到了东德的国家建设。

计划经济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以限制个人发展机会为代价,优先保障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其结果是,那些个人能力出众的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文章图片16

对于德国人来说,从东德去往西德并没有“叛国”这样的思想负担,他们觉得只是去了德国的另一半,他们只是为了凭个人本领去求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只是,这些逃离者大多是青壮年和高素质群体。1954-1961年,从东德前往西德的居民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

其实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参看一下我们国内,向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迁移的人口就明显大于自东向西的迁移。

文章图片17

前东德情报总局局长马库斯·沃尔的说法很能说明东德修建柏林墙的迫切和无奈:

我认为,当时舍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可以挽救我们的国家。我们接管的一半德国历史上一向不如另一半发达,因而一开始底子就薄......此外,苏联军队还拆运走了东德的工业机床设备,甚至连铁轨这样的基础设施物资也不能幸免。苏联把这些物资统统视为战争赔偿,而西德却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重建了自己的国家。

自从1949年东德成立以来,270万人逃到西德,其中一半人不满25岁......1961年8月9日那一天,西柏林共接收东德移民1926名,创一天接受东德人数之最。东德好似大出血。它的劳动力大军源源不断地逃向西德。国家为培养这些人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失去他们,东德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下降。

实际上,7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间,我们在西德的一些间谍和同情者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必要限制出国旅行。当时东德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改善,大多数出国的东德公民都按时归国。但退回到1961年,我们面对的选择是:不修墙,即投降。

文章图片18

事实上,德国人自东向西的人口流动趋势至今没有改变。德国再次统一后,东部德国的人口减少了200万,而同一时期,德国总人口增加了500万。要说东德对西德有什么优势的话,请看上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