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仅杨永松将军1人健在,现今102岁高龄

 烛下青史 2022-04-12

1955年,举行在首都北京的授衔仪式见证了无数个英雄楷模的英姿,也激起了全国人民对那些曾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的敬重和感恩之情。那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把千言万语,化作成一枚功勋奖章,这枚奖章代表着人们对开国英雄的敬仰,也代表着人们对前辈们的缅怀与祭奠,所有人的眼睛里都含着泪水。

一转眼,时间过得很快,60多年转瞬即逝。或许沉浸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不再记得1955年被授衔的将士都有谁,也或许不再知道当下还健在的开国英雄有多大年纪了。岁月的列车,从不为任何人停留半刻。时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悄然流逝,又在某一刻,让你幡然顿悟。有时让你豁然开朗,如梦初醒,有时也让你怅然若失。

2022年4月1日,享年107岁的邹衍将军逝世后,到目前为止仅存的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只有102岁的杨永松一人健在。杨永松将军曾经将他的生平经历写在了一本名叫《硝烟往事》的回忆录当中,每当翻开这本回忆的记录,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一生难忘的15岁

回想我们15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可能在干净明朗的教室中,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可能在充满炙热的田地上劳作耕农,等待着秋的果实;可能坐在安然放在巷子里的板凳上,等待着那盘清甜多汁的西瓜。然而杨永松的15岁不太一样,在那个稚嫩而茁壮的15岁,杨永松已经加入了长征的队伍,和红军们一起爬雪山,过草地。

由于1934年的第5次反围剿失败,杨永松跟随红军们,展开了一场艰难而漫长的长征旅途。由于杨永松所在的军团是长征队伍的排头,所以在路上遇到很多棘手和困难的情况时,大家都没有经验,担忧与恐惧笼罩着人们的心。

谁都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情况,只能凭意志和胆识,摸着石头向前走。在走过草地的路上,杨永松时不时地就能看到,牺牲在灌木丛里的同志,散落在一旁的军帽,让所有人为之揪心。

在长征的路上学会坚强与执着

在长征的路上,天气恶劣是十分常见的情况,但随之而来的困难,足以让人难掩痛苦。杨永松的队伍在经过草原时,忽然遇见狂风骤雨,雨水降得很急,拍打在将士们的脸上,也落在草丛里。泥土被雨水渗透,地上的草栽倒在一旁,然而红军将士们丝毫不敢懈怠,依然要与时间赛跑。

由于双脚一直在湿漉漉的泥浆里浸泡、扭转,杨永松的双腿肿胀得像一个皮球,上面还布满了因沙石、树枝而划破的裂口,以及反复摩擦而形成的水泡。

但这一切都没有让这个年仅15岁的少年杨永松放弃,因为他知道,他身上背着的是红军的信仰和希望,这个时候如果放弃,那么就将会永远停留在泥泞里,不管天上下的是刀子还是石块,也不管前方是不是火海,必须要硬着头皮走下去。

死神都是欺软怕硬的,当你变得强大,他就会示弱。年少的杨永松凭借着坚持与勇敢,一次次打败了死神,也战胜了自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杨永松在红军的队伍里学会了坚强,也懂得了革命的重要意义。一路上历经艰险与坎坷的红军们就像一只只火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熊熊燃烧,汇聚成一炬永不熄灭的火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不一样的放牛娃

一个15岁的少年,为什么能有如此强大的内心,以及如此坚定的红色信仰呢?因为杨永松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和为之指引方向的哥哥。杨永松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父亲因病去世以后,本就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杨永松的母亲并没有因为家庭条件贫寒就放弃让他读书,即使再难,他的母亲也会坚持送他到当地的小学里读书识字,杨永松的母亲希望他能够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母亲的慈祥与伟大,杨永松都看在眼里,他知道他不能辜负母亲对他的希望。

然而平凡的他们,最终还是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9岁的杨永松看着一天天消瘦枯黄的母亲,实在不能忍心,他决定放下书本,做一个田里的放牛娃,补贴家用,改变命运的前提是要好好的活下来。

杨永松的母亲虽然沉默不语,却早已泪流满面,那滴落的一颗颗泪水里,浸满了生活的苦涩与无奈。在放牛的那段日子里,杨永松见识到了地主的剥削与平民的无助。

直到身为共产党的哥哥告诉他,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当今中国的现状时,杨永松才看见了希望。那时的杨永松还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但是他始终怀揣着母亲对他的盼望,也坚信着哥哥告诉他的那些话。在哥哥杨鹤松的指引之下,杨永松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从加入革命队伍到长征,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个热血少年在党的光辉之下迅速成长,杨永松从一个光着腿在泥泞里挣扎的稚嫩少年,变成了一个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接受检阅的开国将军杨永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