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猷华:悬崖上的村落

 作家荟 2022-04-13

图文/陈猷华

 重庆北碚至金刀峡的区间公路边,最近发现了一处非常神秘的景点——“土匪洞”。

“土匪洞”在北碚区静观镇陡梯村的阳河塘,我们是2021年4月初去探访的。那是一个周六下午,我们一行十多人驱车从碚金路拐进村际简易公路,几分钟后到达坡地上的废弃搅拌站,然后下车步行进入沟谷。站在坡地上往前方望去,顿觉眼前一亮,确实是洞天福地。

前面是一处石弯,左边和前方是两道相连的石崖,像一个大大的“7字”。石崖横折相连处有瀑布飘曳。水流下注,形成一个水塘。水塘的水往左流,便是一湾小河沟。石崖上下,水塘两边,树木蓊郁。石弯水岸,幽静清雅,仿佛世外桃源。此时是下午将近五点,除我们一行十余人外,仅有数名游客在水塘边徘徊。

这一弯石崖如刀斧劈就,直立光洁。石崖上边,赫然出现多个洞窟。洞门都是长方形的,形状跟山崖间常见的古墓门差不多,但更大一些,宽约一米,高达一米五。在水塘边望上去,这是一个个的洞窟。当我们顺着石崖上简陋的栈道走过去,进入洞窟,这才发现里面方方正正,是一间间宽敞的石屋,每间都有十多二十平方左右,里面还有石床石水缸。有一些石屋有通道相连。如此平整宽敞的石屋,显然是人工开凿的,而且是用来居住的。山弯左边石崖上这一排石屋,有十多个,就如一处聚居的村落。

站在石屋外边有些危险的栈道上望去,可见对面远处石崖,也有数个石屋。特别是正对面那墙壁般直立的石崖上,两个石门洞大小相同,平行而开,就像一幢房子的两个窗户。石屋下面还有石台,方便上下。对面那些石屋没有栈道相连,需要从石崖下的水塘边绕过去。

在石弯左边山崖的石屋里,我们发现了两处镌刻在石壁上的碑文。碑文的楷书字迹清秀美观,有较高的书法功底。两处碑文都镌刻于清朝咸丰年间,一处落款是咸丰四年(1854年),一处是咸丰七年(1857年),年代相近。碑文中把这些石屋称为“碉”。“碉”一般是指石头砌的房子,而这里的“碉”则是开凿的石屋。

咸丰七年的碑文以“名標万古”为题,内容简述修建的艰辛及花费的铜钱,要子孙铭记,“虽及世远年,湮而亦不失我□□心,千载不朽,万古標名”(标点符号为作者所加,以下引文同)。咸丰四年的碑文没有标题,碑文在简述了修建石屋的经过及花费的铜钱后,着重说明产权的归属。“今因人心不古,恐口无凭,特于碉内石上刊明,永为弟兄四人后世子孙,万古不失,永远为凭据耳。”

从碑文和室内设施看,这些石屋是用来居住的,开初也并非“土匪洞”。但是石屋的居住条件显然没有瓦房好,阴暗又不通风,而且在悬崖上生活也极不方便,更重要的是造价要比一般瓦房高很多。咸丰七年的碑文上说,“□□苦修数载,几用艰辛 连修多次,何等经营□□□□”;咸丰四年的碑文也说“三载成功”。开凿石屋工程巨大,在没有电动工具的时代,其费时费力和艰辛是可以想见的。正常人何苦要花费很大精力和金钱,在石崖上凿洞居住呢?真是令人费解。

19世纪中期的咸丰年间,太平军席卷江南数省,到处战火弥漫。巴渝地区此前也发生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另外,这个时代也是传染病的高发期,比如咸丰二年(1852年),奉节县伤寒流行,疫期长达两三个月,患者1万余人,死者两千多人。躲避战乱和瘟疫,或许就是宁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也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石屋的缘由吧?

数十个石屋联结在一起,显然是人们的聚居地,是悬崖上的村落,奇兮伟兮!

陈猷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