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博物馆人形玉器的再认识 陈逸民 陈莺 在上海博物馆的四楼玉器展厅中,有一件放置在中间展柜的人形玉器,图1所示。它曾经是上海博物馆已故馆长马承源先生的最爱,被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馆标而陈列,在上海博物馆所列出的100件珍贵文物中,它被列为第一件(读者可在网上搜索)。为了让读者能清楚观赏这件珍贵的文物,我们把在上海博物馆摄制的照片作全文位的展示(图2、3、4),从中可以窥探这件玉人的正面、侧面和反面。因为上海博物馆不同时期布展的光源不同,造成照片的色差不同。 ![]() 1 ![]() 2 ![]() 3 ![]() 4 真的要感谢它的珍贵,因为其珍贵,这么小的一件玉器,居然陈列在整整一个中间柜中,在能让观众从从容容观赏它的各个侧面。 这件玉人的展出说明是,这是一件石家河玉器。如果观众对上海博物馆的陈列文物有着特别的兴趣,可以到上海博物馆一楼西侧的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但在刊载这件玉器的相关资料上,它却标明是龙山文化的玉器。 会不会搞错,堂堂世界著名的上海博物馆,居然会把同一件玉器标明会不同的文化类型? 其实不然,仔细的观众可能发现,购买的载有这件玉器的图片是早期的出版物,而在四楼看到的陈列是最近几年的布置。 也就是说,对于这件玉人,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一开始认为它是龙山文化的遗物,而随着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不断出土,这件玉人被重新认定为石家河文化的遗物。 认识的变化是人们研究深入的结果。这是辩证法的胜利,人类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最初的认知上。 这种认知的变化,恰恰也说明了这件珍贵的玉人,不是科学考古的出土物,而只能是征集品。 对征集品的不同认识或者说认识发生变化,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么对于民间藏品的许多无谓争论,也应该在这件藏品面前得出相应的处置方法。 馆藏在民间的征集品和民间在市场的征集品有必要区别对待吗? 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天不会坍下来! 那么这件玉人是不是能够一锤定音,就一定是石家河文化的遗物呢? ![]() 5 ![]() 6 ![]() 7 我们在民间发现了几件玉人,图5是藏家自认为的良渚文化玉人,图6和图7是收藏者自己研究为凌家滩文化的玉人,它们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那件征集品有着相似的地方,或许,上海博物馆的那件玉人是凌家滩文化的遗物? 有人会说,拿民间的藏品说事,没有可比性,谁知道民间藏品的真伪呢? ![]() 8 ![]() 9 那么请看一看图8和图9,那是地地道道的出土品,它们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虽然它们的手的设计略有不同,但无论是神韵还是人形的设计,两者如出一辙。由此可见,上海博物馆的这件人形玉器,应该是凌家滩文化的遗物,更为妥当。 当然,上海博物馆的这件玉器玉质胜过凌家滩文化的出土品。还有的区别是,上海博物馆的那件袖手和图7民间的一件相似,而凌家滩出土的是手上举放在胸前,如图8所示,而民间图6藏品和凌家滩出土的相似。 也许有人会说,民间的藏品就是模仿石家河和凌家滩文化的出土品制作的,那么,图1的征集品呢? 本文不讨论玉器的真伪,本身仅仅是讨论器物认识和认知过程中的辩证法。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和调整的过程! 这里还想稍微讨论的是: 它们是谁?在做什么? 小区门卫的终极提问! 是巫师还是酋长? 是祈祷还是作法? 他们一定能保护部落战胜敌人战胜瘟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