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挥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憩苑 2022-04-13
摘自2022-4-11中国中医药报
杨叔禹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近日,《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基层指南》)更新发布,新版《基层指南》增加了中医药章节并明确了中医在基层防治管理糖尿病中的作用。这也是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对中医药治疗章节做出重要修订,进一步明确肯定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后,中医药又一次被写入国家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志着中医药已成为糖尿病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消渴病治疗方药“肾气丸”,并记载了消渴病并发症,初步认识到痰湿、瘀血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一时期诞生的经典名方如“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麦门冬汤”沿用至今。随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过不断吸纳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和改进临床研究的方法学,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拓展。2017年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共同努力下,首次将中医药治疗纳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医药发展成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治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结合两部指南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具有“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协同降糖”“防治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四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糖尿病前期属于2型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既是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风险,也是逆转2型糖尿病的最佳切入点。“治未病”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环节,中医药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医药可作为生活干预与运动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手段,既往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包括中成药、中药汤剂及非药物疗法等手段,在临床与机制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糖尿病前期(IGT)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是国内首个中药干预 IGT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历时3年观察上千例病历,研究显示中药可有效干预IGT进展,并对心血管危险因子有明显干预作用。
协同降糖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治疗的全部过程,控制血糖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降低全因性死亡风险。中成药具有较好的协同降糖效应,且通过多个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目前已取得较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研究结果显示中成药联合基础治疗的降糖效果更明显,并可减少包括低血糖、血糖波动、肝肾功能损伤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此外中医传统功法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心身桩等,在协同降糖方面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且对缓解患病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有显著作用。
防治并发症
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是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糖尿病相关致残、致死和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对部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内服、中草药外洗、穴位贴敷、针灸、穴位电刺激等方法简单实用,可改善肢体的凉、麻、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功能;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中药内服、穴位注射、针刺等能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病的进展,中药灌肠可通过排除肠道氮质毒素堆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肾功能;对于糖尿病足,针刺、穴位按摩、中药熏洗等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周围神经的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贯穿糖尿病防治的核心问题。糖尿病患者除了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等临床症状以外,往往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及功能性胃肠病等症状。中医药具有多靶点、整体治疗的特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症状具备丰富的经验与方法,经典名方如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等,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还具备协同降糖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