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新为什么没有在其妻行略中感念岳父帮扶

 夏天杂志 2022-04-13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号葛山,别号缉斋,漳浦下布村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任工、礼、吏、刑、兵等五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太子太傅,是清代福建人在乾隆任职级别最高、担任部门主官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历史名人。因其年少家贫,故在漳浦地区流传了很多有关蔡新贫困生活的故事,尤以官浔何鸣玉助婿成长的故事为典型。可是,为什么蔡新在撰写《诰封一品夫人亡室何夫人行略》时,竟然没有提及。

  一、蔡新等待五年娶妻之谜

  据蔡新《诰封一品夫人亡室何夫人行略》记载:“雍正甲辰,余年十八,初入泮,蓝仲公见而属意,归与夫人母许儒人谋之。时求婚者众,余少孤,家最贫,儒人未有以决也。乃夫妇斋戒焚香,祷天卜之,独余得吉,遂定婚焉。余贫未能娶,授徒于外,越五年己酉于归。”由是可知,官浔何鸣玉眼前独到,一眼就相中了贫寒佳婿蔡新。可惜,其妻犹豫,遂有向天卜决之事。所幸皇天有眼,蔡新得卜最吉,结果还要苦等五年才娶,何也?家中没有足够聘金之故也。

  二、蔡新忆妻贤惠却不载岳父帮扶

  据漳浦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可知,蔡新贫寒未仕之际,其妻娘家多有帮扶,令人感动不已。可是,蔡新在撰写《诰封一品夫人亡室何夫人行略》时,饱含深情,忆及何氏初入门时,“亲入厨下,操作事姑惟谨”;既生育后,蔡新已中举时,“食指益繁,困益甚……夫人多方宽譬,口不言贫”,甚至“午烟将断”时,何氏也仅仅是“偕婢子携布囊过田陇,循麓至从母孺人家(借米)”,为何不去娘家借米呢?是路遥之故吗?

  三、何鸣玉到底有没有扶持蔡新一家

  相传,何鸣玉对蔡新一家多有帮助,当然帮助到什么程度,就不好了。有说何鸣玉过生日时,蔡新无处坐,岳母乃拉他进厨房,特意交代厨师多打几样菜给蔡新吃,于是有了“灶脚囝婿”之说,如此重视女婿,亦属一奇也。

附录:

诰封一品夫人亡室何夫人行略

蔡新夫人何氏年谱纪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