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忧愁无人可用,张廷玉:死牢里有个现成的,一代名臣脱颖而出

 你在我在观自在 2022-04-13

清朝年间,雍正皇帝是一位不得不提的统治者,作为“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者,他是一个务实的皇帝,能够承接父辈打下的江山,继续发扬光大,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强盛的帝国。

雍正帝能成为一代贤明的君王,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跟他身旁善于辅佐的贤臣们更脱不开关系。

张廷玉、年羹尧、李卫、田文镜……各个大臣尽管结局皆不同,但他们的确都为稳固清朝江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这样一代名臣,著名大学士张廷玉为其请命,一生三次被判死刑,每次却都能死里逃生,一生的经历称得上传奇,他便是章佳·阿克敦。

有学问的八旗子弟

自古以来,科举制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手段,学子们要寒窗苦读十年,进京赶考,才能获得做官的机会。

但清朝时,满族人是在马上得天下,要那些八旗子弟和汉人子弟一样苦读圣贤书,再通过考试入朝做官,那显然不现实。

汉人分分钟就能把满人给秒了,但清廷内的朝政也不能让汉人来把持。

因此,清朝在入关之后便设立了一项选官制度,那就是八旗子弟可以花钱来买官,不用像汉族人那样要寒窗苦读。

这项制度虽然不公平,但的确可以维护满族人的统治,坏处则是八旗子弟一生下来就有做官的特权,自然就不用功读书了,大多数都是只会听戏唱曲的纨绔子弟。

出生于康熙年间的阿克敦则不同,他是满洲正蓝旗人,自幼才思敏捷,努力上进,在康熙四十八年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进士。

像阿克敦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八旗子弟自是凤毛麟角,所以,中进士后,他很快就得到了重用。

阿克敦先是和其他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人一样,进入翰林院做编修,被授予庶吉士(也就是翰林院内的一个短期官职),接着很快就被提拔为侍讲学士。

从康熙四十八年到康熙六十一年的十三年间,阿克敦得以连升七级,到康熙帝驾崩的时候,阿克敦已经是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全国最高学府的领导。

张廷玉比他早考中进士九年,但升迁的速度远远没有他快。

雍正帝继位后,对康熙帝生前重用的部分官员有所忌惮,可唯独器重张廷玉和阿克敦两人,让他们在南书房当值,负责给雍正拟圣旨、讲经。

在这段时间里,雍正常常说道:“仲和之才冠满洲”,这里的“仲和”便是阿克敦的字。

张廷玉后来留在京中当户部尚书,阿克敦则被派往广州担任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这对于阿克敦来说,可是从文官摇身一变成为武官。

雍正年间,实行了一系列打击贪官腐败的高压政策,无数官员都因贪污受贿而畏罪自杀,雍正帝还严查他们的家人,查到把脏款全部追回为止。

因此,雍正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绰号。

而阿克敦到了广州地区之后,同样遵循雍正帝的命令,严查贪官受贿。

但他有时候多少有些不知变通,在一些案件上处理得不够好,他弹劾了一些广东的官员,有形无形之间得罪了许多人。

因此,他转任广西巡抚的调令刚一下达,广东的官员就立刻上书弹劾他,罗列出他许多“罪名”,其中包括把一件抢劫案件改为偷窃案件、挪用广东海关的额外税银、指使家人向暹罗(古泰国)运米船收受贿赂等等。

雍正帝平生最恨贪污受贿的大臣,见到阿克敦向外国的使者收受贿赂,这简直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

他瞬间勃然大怒,一点解释都不听,立即下令彻查,拿到相应的证据后,夺去了阿克敦的官职,判处死刑。

向外国运米船讨要贿赂一事,就要判处绞刑,又有官员“提醒”雍正帝,阿克敦包庇贪赃的下属,于是,雍正帝判处阿克敦处他“斩监候”,也就是打入死牢,秋后再斩首。

就这样,阿克敦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贵族子弟,一瞬间就沦为了阶下囚,朝中一时间也无人敢替他说话。

立下大功的死囚

再回到雍正帝这边。雍正帝一直被后人视为“劳模”,但天下那么大,他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顺利解决。

清朝和准噶尔部落之间的矛盾,远没有结束。准噶尔的将领对朝廷一直不服气,时常侵犯清朝领地,雍正想要和平解决,但屡屡遭到拒绝,战争不可避免。

但是,清廷开局不利,一开始就损失了大批将领,雍正便决定先积蓄力量,来年再战。

可就在这时,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一连多日下大暴雨,淹没了大量农田、庄稼,损失巨大。

而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淤泥堵塞,交通受阻,东南沿海的粮食无法通过大运河运送到京城。

京城人口众多,但其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足以供给,每年都要从东南沿海地区调粮食过去,一旦京城断粮,财政上青黄不接,后果不堪设想,那还没等跟准噶尔打仗,就已经一败涂地了。

许多官员上奏请求皇帝迅速派人疏通河道,雍正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可他头疼于身旁无人可用,不是不能调出去,就是不擅长治水。

雍正手下有众多能人,但这个时候,年羹尧被他派到了西北地区去处理军务,田文镜被派到河南去推行新的政策。

他器重的十三阿哥和张廷玉,则不能离开军机处……倘若随便派一个人去治水,那事情就会变得更糟。

雍正于是对身边的张廷玉感叹道:“诺大的朝廷,就没有一个人可以用吗?”没想到,张廷玉对雍正说:“死牢里就有一个现成的人可以用。”

张廷玉指的自然就是成为死囚的阿克敦。在翰林院时,张廷玉和阿克敦就已认识,他们都很欣赏彼此的学识,两人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对于阿克敦在康熙年间得以快速升迁,张廷玉也心服口服。张廷玉知道,这是阿克敦能够死里逃生的一个机会,于是向雍正帝举荐他,同时也希望他真的能治好江南的河道。

张廷玉从来就不是等闲之辈,不仅精明能干,处事也足够圆滑,朝廷上下无人能抓得到他的把柄。

要把一个死囚从大牢里捞出来,让其戴罪立功,那是一件危险的事,倘若此人难以立功,那张廷玉也难逃处罚。能让张廷玉信任的人,雍正帝思来想去,这人也必定有他的能力。

于是乎,雍正就听从张廷玉的建议,把阿克敦从大牢里放了出来,把他派到河堤上去,看看他是否有能戴罪立功的能耐。

《清史稿》记载:“上命释阿克敦往江南河工效力自赎。”

阿克敦深知,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阿克敦到江南之后,立刻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杀人弹劾,排除掉地方上一些没用的官员,任用有才能的人。

接着,他发现运河堵塞最为严重的是淮安地区,要治理好河道,必须从这个地方入手。

于是,他到达淮安后,便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勘察,利用开凿支河这种最便捷、最经济的手段,完成转运漕粮的任务,使得运输问题得以解决,让京城不会陷入无粮的境地,然后再慢慢修筑堤坝,清理淤塞的河道等。

经过两年的时间,阿克敦成功地解决了江南的河道问题,控制住了灾情,还顺带帮雍正帝解决了一些腐败的地方贪官,重新获得了雍正的信任。

雍正帝接着便派阿克敦到西北地区,去处理准葛尔跟喀尔喀蒙古之间的草地纠纷问题,阿克敦同样不负所望,短短几天内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后来,阿克敦乘胜追击,主动向雍正请命,要求亲赴伊犁跟准噶尔的首领谈判,解决这个部落和朝廷之间的问题。雍正十二年,阿克敦便到达伊犁,找准噶尔的首领和谈。

不得不说,阿克敦在谈判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尽管双方存在一些分歧,但准噶尔与清廷在停战协议上基本达成了一致。

几十年的战争,就此停止,阿克敦起码是给国家换来了和平。

立下了几件大功后,皇帝将阿克敦的罪过一笔勾销,将他重新任命为满洲镶蓝旗都统。

至雍正帝去世前,他都是皇帝身边较为得宠的满族大臣。

阿克敦的儿子阿桂从小在官学读书,因为父亲的缘故,雍正待他很好,刻意培养他,后来,阿桂成为清朝一代名将,为平定伊犁、统一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家父子,两代名臣,是清朝的一个佳话,当然,那是后事了。

命运多舛

人生却永远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更何况“伴君如伴虎”,身为臣子,永远都不知道皇帝会因为什么发怒。经历过牢狱之灾的阿克敦,在乾隆年间又差点成为刀下亡魂。

乾隆皇帝登基后,同样很器重阿克敦这位有才能的大臣,他把阿克敦调回朝廷任职,让他担任刑部尚书一职,也就是当时的最高法官,还让他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

三年后,乾隆还任命阿克敦为工部侍郎,让他解决准噶尔地区的问题。阿克敦再次出使伊犁,安抚准噶尔部人心。

准噶尔地区的人民仍是希望保持和平的状态,阿克敦便与其首领再次进行磋商,最终议定“以阿泰山为界,厄鲁特游牧不得过界东,喀尔喀游牧不得过界西”。

和议的成功,换来了新疆地区二十多年的和平,还促进了新疆与内陆的经济交流,为清朝后来彻底统一新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阿克敦是清朝难得的功臣。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这让皇帝很是伤心。

偏偏在这时候,阿克敦撞到了枪口上,在给富察皇后写的册文上面,将“皇妣”的满文译为“先太后”。

乾隆看到册文后大怒,认为这是对皇室的大不敬,立马叫阿克敦来兴师问罪。不巧的是,那天阿克敦竟然不在朝中。

这下子,乾隆更加生气,派人到阿克敦家中把他给抓来,不容他申辩,就把他判了个死刑“斩监候”。堂堂刑部尚书,一转眼又成了阶下囚,实在是造化弄人。

后来,翰林院其他大臣认为,阿克敦并没有翻译错,是皇帝自己理解错了。那个时候,乾隆的气倒是消了一大半,觉得确实是冤枉了阿克敦,便下令把他给放了出来。

但是,没过几天,乾隆又翻脸了——皇帝犯错也太没面子了,不管怎么说都是臣子的错。

于是,乾隆便说翰林院的人对阿克敦有包庇的嫌疑,还是要给阿克敦一个教训。

他便让大理寺来重审,特地给阿克敦治了个重罪,又给他判了个“论斩”,这是阿克敦这一生第三次被判死刑了。

过了六天,乾隆又“皇恩浩荡,大发慈悲”,宣布赦免阿克敦,不过没有立刻让他恢复官职,而是罚俸三年,暂停职务。

一个月后,又给了他给了他一个“镶白旗汉军都统”的官衔,让他代理刑部尚书。

一年之内,乾隆就把他原来的兼职、头衔全都恢复了,直到退休前,阿克敦都算是身居高位,再无波澜。

一生被判处三次死刑,但每次都是死里逃生,这在清朝的历史上倒也算是一个奇闻。

做皇帝手下的大臣从来都很危险,能够如此“幸运”,也算得上是阿克敦本人有自己的一套为官之道。

有一次,阿克敦问儿子阿桂:“如果是你担任我这个官职(刑部尚书),该如何对待犯人。”少不更事的阿桂便回答道:“犯法的人就应该按律治罪,犯多大罪,判多重的刑。”

阿克敦并不满意儿子的回答,举着拐杖要打他。他告诫阿桂,执法时要先调查清楚,不能轻易定罪,这才是一个好官。说到底,这也是阿克敦从自身经历中获得的感悟。

倘若不是张廷玉,阿克敦兴许不会获赦,兴许不能成为一代名臣,他的儿子阿桂,也许也不能成为一代名将。

相比阿克敦,张廷玉一生滴水不漏,当了三任皇帝身边的秘书,都没被抓到一点把柄。

但晚年时,他和乾隆皇帝渐生嫌隙,还被乾隆无中生有抓到了一点小错误,就要被削去所有官爵和荣誉称号,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含恨而终。

尽管乾隆最终还是让他配享太庙,但毕竟晚景凄凉。老友阿克敦一生经历数次大起大落,但晚年倒也平静,这两个人,可以说诠释了当官的两种状态。

参考资料

[1]《郑州日报》,《三历死刑的刑部尚书》

[2]赵尔巽(主编),《清史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